李四海,李艷雯,樊妙,邢喆,張艷杰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海底地名命名是在對海底地形特征科學判別和認定的基礎上進行的命名。海底地理實體(如海山、海溝、海嶺等) 及其名稱是大洋制圖中必不可少的地理要素。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 和世界水道測量組織(IHO) 早在1993年就在通用大洋水深圖委員會(Gener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Oceans-GEBCO) 下屬的海底地名及命名分委會SCGN(Sub-Committee on Geographical Names and Nomenclature of Ocean Bottom Features) 的基礎上,將其更名為現(xiàn)在的海底地名命名分委員會SCUFN(Sub-Committee on Undersea Feature Names),成為當今海底地名領域惟一的政府間國際合作組織,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國際影響力。經(jīng)該委員會審議通過后的海底地名,將直接被寫入GEBCO《海底地名詞典》,用于全球大洋水深圖的制作。從1975年至今,分委會已組織召開了25 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海底地名提案已達3 640 多個(http://www.iho.int)。
近幾年來,我國積極開展海底地名命名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2011年9月北京召開的第24次SCUFN 工作會議上,我國首次提交的7 個海底地名提案獲得審議通過。審議通過的SCUFN B-6文件《海底地名命名標準》的中/英文對照版,現(xiàn)已在SCUFN 網(wǎng)站正式發(fā)布,成為SCUFN B-6 文件的正式官方版本之一(李艷雯等,2011)。在2012年第25 次SCUFN 工作會議上,我國又有12 個海底地名提案通過審議。
然而,相對于其他發(fā)達國家,我國的海底地名命名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基礎研究和支撐技術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距。海底地名分類是海底地名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之一,科學的地名分類有助于認識龐雜紛繁的地名世界的內在規(guī)律,促進地名研究的深入發(fā)展,也是地名科學管理所必需的。
海底地名包括通名和專名兩部分,由于通名命名依據(jù)的主要是海底的地形地貌特征,因此本文首先介紹了國內外陸地和海底地貌分類研究的情況,并基于海底地貌分類建立了海底地名通名分類體系,這對于規(guī)范海底命名工作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地貌分類復雜繁瑣,國際上在該領域已進行了上百年的研究,目前尚未得出完全統(tǒng)一的分類方法。海底地貌特征雖有其不同于陸地地貌的特點,但在分類方法上與陸地地貌并無根本差別。從分類依據(jù)出發(fā),現(xiàn)有的分類方法可以分為成因分類、形態(tài)分類、形態(tài)成因分類和多指標綜合分類4 種。
M.W.戴維斯(蘇時雨,1999) 是早期按照成因分類地貌類型的代表,他在1884年提出了主要以地質構造和侵蝕量為標準進行的地貌類型劃分方法,并根據(jù)堆積作用、上升作用和破壞作用進行再分類;羅培克(潘德?lián)P,1962) 于1939年提出的地貌分類思想是將分布范圍較大的平原、高原、山地看作為建設地貌,較小的地貌景觀則稱之為破壞地貌,河流、冰川、波浪和風又作為破壞營力作用于建設地貌之上,從而形成幼年、壯年和老年等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地貌;1941年,馬爾科夫在主持編制《蘇聯(lián)1 ∶1000 萬地貌類型圖》時,極力主張面對千差萬別的地形形態(tài),只有采用基本大地構造單元進行歸類才是合理的,并將地表形態(tài)分成了侵蝕構造地貌、構造地貌和堆積地貌(陸恩澤等,1957),他的分類思想影響了前蘇聯(lián)較多的地貌制圖作品,也對小比例尺地貌分區(qū)圖的制作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意義。斯皮里頓諾夫(1956) 主張從形態(tài)成因方面綜合考慮地貌分類,他于1952年發(fā)表的《地貌制圖學》是世界上首次完整系統(tǒng)闡述地貌制圖原理和方法的專著。
SCUFN B-6 文件《海底地名命名標準》 中按字母順序羅列了54 個海底地名通名及其定義,并在地理實體幾何特征表中定義了通名的點、線、面空間數(shù)據(jù)特征的屬性項,但該標準沒有說明各通名所指代的地貌類型間的關系,未形成系統(tǒng)完整的多層次通名分類體系(IHO-IOC,2008)。
我國較為系統(tǒng)性的地貌分類研究始于20 世紀50年代。例如,周廷儒、施雅風和陳述彭(1956)在《中國地形區(qū)劃草案》中,以形態(tài)特征(海拔和相對高度)、構造、蝕積特征、地面特征等形態(tài)指標為主,將全國劃分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中山、高山六大地貌類型;沈玉昌(1958) 針對中國陸地地貌類型,提出了以“成因”為主要分類標準的劃分系統(tǒng)。
20 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間,我國地貌學家在全國1 ∶100 萬、1 ∶400 萬地貌圖研究過程時,開展了地貌分類研究,并形成了相應的制圖規(guī)范(陳志明,1993;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87;李炳元等,1994;周成虎等,2009)。目前,在地貌分類方面,已建立了比較完整和詳細的1 ∶100 萬陸地地貌和海洋地貌分類及編碼體系。
我國的海底地貌研究,尤其在海底地貌分類研究方面相對薄弱。目前,參照陸地地貌分類,海底地貌分類大致有二種:一是以內營力為基礎進行的分類,側重表達地貌的形態(tài)和成因。這種分類按控制地貌的大地構造、地質構造、巖性等因素及基本形態(tài)特征進行地貌分類,具有原則統(tǒng)一、層次清晰的特點,能夠反映構造對地貌的控制作用,適用于小比例尺的地貌分類與制圖。二是以外營力作用為基礎進行的分類,側重表達地貌實體的形態(tài)和結構。這種分類原則比較統(tǒng)一、分級分類層次清晰,在地貌學界具有廣泛的基礎,對大比例尺編圖及對海洋工程、海岸帶及近海開發(fā)和利用具有重要使用價值。
周成虎等(2009) 將我國大洋地貌分為大陸坡地貌、島弧地貌、海溝地貌、邊緣海盆地貌、中央海嶺地貌和深海海盆地貌,并根據(jù)前人研究成果和1 ∶100 萬海洋地貌圖所能反映的地貌類型,將海洋地貌分為形態(tài)成因類型和和形態(tài)結構類型兩種,其中形態(tài)成因類型分為9 類一級地貌,包括現(xiàn)代河口地貌、濱岸地貌、陸架地貌、陸坡地貌、邊緣海盆地貌、島弧地貌、海溝地貌、中央海嶺地貌、深海海盆地貌等,并按成因進一步分為二、三級地貌。形態(tài)結構類型按GIS 系統(tǒng)制圖表達的需要分為點、線、面等小型的地貌實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我國1 ∶100 萬海洋地貌分類及編碼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海洋調查規(guī)范第10 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調查》 (GB/T 12763.10-2007) (以下簡稱《海底地形地貌調查標準》) 根據(jù)地貌形態(tài)反映成因和成因控制形態(tài)的內在聯(lián)系,依據(jù)“形態(tài)與成因相結合,內營力與外營力相結合,分類和分級相結合”的原則,將海底地貌分為四級。
一、二級地貌單元為大地構造地貌單元。一級地貌單元包括大陸地貌、大陸邊緣地貌和大洋地貌;二級地貌單元根據(jù)大地構造性質、形態(tài)特征和水深變化等進行劃分,自陸向海依次劃分為海岸地貌、陸架和島架地貌、陸坡和島坡地貌、深海盆地貌四種。三級地貌單元在二級地貌單元基礎上進一步按形態(tài)特征、主導成因因素和地質時代等因素劃分,由基本地貌形態(tài)成因類型組成,如堆積型地貌、侵蝕型地貌、構造型地貌等,是地貌編圖的主體圖示內容。四級地貌單元按獨立的形態(tài)劃分,以形態(tài)特征為主體,是地貌分類中最低一級地貌單元,可同時在不同的高級地貌單元中出現(xiàn),一般成因要素單一,規(guī)模較小。
上述海底地貌分類方法,均以地貌成因為主導因素,采取分析組合方法,依分布規(guī)模,先宏觀后微觀,先群體后個體,逐級細化。由于各級反映的地貌特征的級別和層次不同,因此,各級之間并無明確的一一對應關系。
地名命名的重點是通名的分類與命名,通名分類是按照其所指代的個體地域的屬性進行的分類(褚亞平等,2009),海底地名通名的命名主要依據(jù)的是海底的地形特征,而反映海底地形特征的載體和最為直觀的表現(xiàn)形式是海底地貌特征。因此,海底地名通名的命名首先要在海底地貌分類基礎上,確定其所屬的地貌類型。
由于目前海底調查資料尤其是反映宏觀范圍的海底地形、海底地質、地球物理等資料較少,還難以解釋清楚地貌的成因,因此海底地名通名命名針對的主要是海底的地貌形態(tài)屬性和形態(tài)結構特征,同時兼顧宏觀上大型地貌的形態(tài)成因,目的是在保持與現(xiàn)有地貌分類體系基本一致和相互銜接的基礎上,既最大程度地反映地貌實體的成因,又重點突出實體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
我們認為,在周成虎等(2009) 建立的1 ∶100萬海洋地貌分類系統(tǒng)的一級地貌中,有的地貌類型從規(guī)?;蚣墑e上并不并列,如陸架、陸坡、海溝和深海盆地等并不在一個級別層次上,深海盆地是一個更為復合型的地貌單元,而且規(guī)模上要大的多。因此在海底地名通名分類體系中將其部分一級地貌類型作了適當調整,另外,陸坡和島坡、陸架和島架均屬處于大陸邊緣且具有類似的形態(tài)特征,因此進行了適當?shù)臍w類與合并。
在《海底地形地貌調查標準》中,將大洋中脊劃分到深海盆地的二級地貌,似有不妥。因為從規(guī)模上看,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各占全球海底面積的20%,50%和30%左右,將其列為一級地貌類型更為合適(吳時國等,2006;黃張裕等,2007) 都將大洋中脊與大洋盆地和大洋邊緣并列為同一級地貌類型)。另外,邊緣海盆地也是大陸邊緣較為重要的地貌類型,如南海盆地、菲律賓盆地、日本海盆地等,在該標準中沒有提及。
在綜合國內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海底地名命名的具體需求,我們將海底地名通名分類體系分為3 個一級類,即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因為大陸地貌和海岸地貌不是海底地名命名的關注區(qū)域,因此并未包括在本文的通名分類體系之中。基于海底地貌分類的海底地名通名分類體系如表1 所示。
海底地名命名的自然對象是海底地理實體,有些地理實體具有相近的地形地貌特征,只是在某些定量指標上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早期各國的海底地名命名中,出現(xiàn)了同類地理實體通名不一致或通名相同而界定指標不同的情況,如不同國家在hill,knoll,seamount 等的界定上存在相對高程界定標準不一致的情況,目前,SCUFN 的B-6 文件中對上述通名也只是作了定性的界定(IHO-IOC,2008)。
隨著海底探測技術的進步,海底地形調查日益精細化,對微地貌特征的識別能力越來越強;另外,調查的要素也越來越多,使人們對海底地形特征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在通名命名中可以通過增加限制性詞語,來綜合反映其地質構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特征。為了保持命名標準上的一致性,便于地名的使用和推廣,制定通名界定的定量指標成為海底地名命名的一個關鍵問題,同時也是規(guī)范海底地名工作的重要步驟。因此有必要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如SCUFN 頒布的B-6 文件《海底地名標準化指南》 (IHO-IOC,2008),從地理實體的所處深度、相對高度、沉積物厚度、起伏度(坡度)、寬度等方面開展定量界定指標的研究。
表1 基于海底地貌分類的海底地名通名分類體系
本文在國內外已有地貌分類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了基于地貌分類的海底地名通名分類體系,還需要在工作實踐中對其進行不斷的研究與完善;隨著海底地形精細化探測技術的進步,需要對海底地形特征進行精細化的識別與界定,目前國內對海底地形特征定量界定指標的研究仍很薄弱,需要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有基礎上,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界定指標體系,提高我國海底地名研究的水平。
4th Edition of B-6(English/Chinese).http://www.iho.int.B-8 GEBCO gazetteer aug10.xls.http://www.iho.int.
IHO -IOC. Standardization of Undersea Feature Names,Bathymetric Publication No.6(B-6),2008.
SCUFN Generic Terms:List of Allowed Geometries.http://www.iho.int.
陳志明,1993.中國及其鄰近地區(qū)地貌圖(1∶400 萬).北京:科學出版社.
褚亞平,尹鈞科,孫冬虎,2009.地名學基礎教程.北京:測繪出版社.
李炳元,李鉅章,1994.中國地貌圖(1∶400 萬).北京:科學出版社.
李艷雯,樊妙.我國首次提交的7 個海底地名提案在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SCUFN)第24 次會議上獲得通過,http://www.coi.gov.cn,2011.10.31.
馬爾科夫K K.陸恩澤,楊郁華,譯,1957.地貌學基本問題.北京:地質出版社.
潘德?lián)P,1962.地貌制圖的理論與方法問題.一九六一年全國地貌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沈玉昌,1958.中國地貌的類型與區(qū)劃問題的商榷.中國第四紀地質,1(1).
斯皮里頓諾夫AH,1956.地貌制圖學(中譯本).地質出版社.
蘇時雨,李鉅章,1999.地貌制圖.北京:測繪出版社.
吳時國,喻普之,2006.海底構造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87.中國1∶1 000 000 地貌圖制圖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北京:科學出版社.
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海洋調查規(guī)范第10 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調查.GB/T 12763.10-2007.
周成虎,程維明,錢金凱,2009.數(shù)字地貌遙感解譯與制圖.北京:科學出版社.
周廷儒,施雅風,陳述彭,等,1956.中國地形區(qū)劃草案.北京: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