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明,秦正永,劉文奎,李建超,鄭軍,趙洪鵬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100083;2.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天津 300170)
地面高精度磁法測量在北蘇丹國哈馬迪金礦勘查中的應用
楊學明1、2,秦正永2,劉文奎2,李建超2,鄭軍2,趙洪鵬2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100083;2.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天津 300170)
北蘇丹國哈馬迪金礦區(qū)位于新元古代泛非造山運動時期地殼增長形成的阿拉伯-努比亞地盾的西南端,處在古地塊拼接縫合帶上,具備較好的成礦遠景。為了擴大哈馬迪金礦區(qū)及外圍的地質找礦效果,利用地面高精度磁測方法,對礦區(qū)及外圍進行了掃面,通過研究了解哈馬迪金礦區(qū)隱伏的控礦構造和含礦蝕變破碎帶的分布特征,利用磁測異常追索和圈定出含金蝕變片理化帶。同時,對比分析已知金礦床(體)磁場特征,建立了哈馬迪礦區(qū)地質-地球物理找礦模型,進行深部盲礦體預測。在重點區(qū)段實施初步工程驗證,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效果,從而說明地面高精度磁法測量在哈馬迪礦區(qū)間接找尋金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地面高精度磁法;哈馬迪金礦區(qū);蝕變片理化帶;深部盲礦體;找礦預測
哈馬迪(Hamadi)金礦區(qū)位于蘇丹尼羅河州,努比亞沙漠和Bayuda沙漠結合部位,處于Bayuda沙漠區(qū)北部瓦迪辛格爾盆地。前期地質工作主要針對淺部,并取得了較好的勘查效果,控制的礦體大部分在100 m以內,但部分礦段礦體深部并沒有完全控制,具備較理想的深部找礦空間[1]。工作區(qū)地處沙漠腹地,考慮到沙漠環(huán)境特征,利用直接找礦(金屬硫化物礦)方法,如大功率直流激電法很難實施,因而本次采用1:1萬高精度磁法測量,通過類比地表信息特征繼而實現由淺及深的類推,了解深部控礦情況,達到快速評價和實現深部找礦的目的。
1.1 成礦地質背景及分析
蘇丹哈馬迪金礦區(qū)位于新元古代泛非造山運動時期地殼增長形成的阿拉伯-努比亞地盾的西南端。阿拉伯-努比亞地盾由眾多個小古地塊拼接而成,而哈馬迪金礦就是處在古地塊(體)間的縫合帶上。
區(qū)內出露地層為新元古界變質巖,經歷了多次區(qū)域變質作用和強烈的構造活動,巖石主要為中深變質的石榴角閃片麻巖、絹云石英片巖等,其原巖為中基性的火山巖和碎屑沉積巖互層,長期強烈的變質作用使巖層中的金等成礦物質變?yōu)楠毩⑾嗲一罨w移,成為本區(qū)重要的成礦物質來源,隨變質熱液在有利的構造部位富集形成金礦。
哈馬迪礦區(qū)位于瓦迪.辛格爾盆地北部邊緣北東向斷裂東南部的一復式褶皺北東端,受其影響,區(qū)內褶皺、斷裂構造較為發(fā)育,而巖漿巖不甚發(fā)育,主要有基性巖和閃長巖出露。
根據礦體成群成帶的分布特征,初步劃分了5個礦段,共計28個礦帶。礦帶展布受剪切構造和哈馬迪褶皺控制,產在哈馬迪復式背形的核部及兩翼,在平面上呈“∧”型,北西翼礦帶呈北東向展布,斷續(xù)延長約6300 m,東翼呈近南北向延長約3500 m。
經研究分析認為,新元古界蝕變片巖的片理化帶是金礦(化)體的主要賦存部位,產在哈馬迪復式背形的核部及兩翼,核部的張剪裂隙是另一個重要的賦礦部位。
1.2 巖(礦)石磁性特征
采用加拿大產GSM-19T型質子旋進式磁力儀,在哈馬迪礦區(qū)附近地磁背景場平穩(wěn)區(qū)對巖石標本進
行了磁參數測定,結果列于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原生礦石的磁化率值最高,平均值數倍于其他巖性,說明賦礦圍巖在多期次的構造-熱液事件中,伴隨著蝕變片理化帶形成,金元素與一定量的鐵磁性物質伴生富集;滑石片巖和硅化灰?guī)r(大理巖)具有相對較高的磁性;而含角閃石的片巖和片麻巖表現出相對較低的磁性特征,同時片巖及片麻巖兩種巖性在測區(qū)范圍內分布較多,其整體穩(wěn)定性較差,在不同區(qū)塊的這兩種巖性的磁性特征存在明顯差異。整體來看,在長期的變質及構造應力作用下,蝕變片理化帶的形成及金元素的富集,影響了地層巖性的物質結構組成,形成了礦體賦存地層與原巖地層的磁性差異,從而為在哈馬迪礦區(qū)開展高精度磁法間接找礦工作奠定了物性基礎[2-3]。
表1 工作區(qū)內巖(礦)石磁參數測定統(tǒng)計表Table 1 Statistic results of rock magnetic parameters in the workaround
本次對哈馬迪金礦區(qū)及外圍進行了系統(tǒng)的地面高精度磁法測量工作,網度100 m×40 m,面積20 km2。對磁測數據進行了日變改正、正常場改正和高度改正,求出磁異?!鱐值,并經化極處理。在化極后的磁異?!鱐等值線平面圖上(圖1),全區(qū)磁場值總體較弱,幅值一般為60~450 nT,在測區(qū)的北西部為負的弱磁異常區(qū),磁場值相對平穩(wěn)、變化小;而南東部大范圍內磁場值變化較大,有多個明顯的局部異常呈線狀或面狀排列分布,呈現出該區(qū)段相對較高的磁異常特點。已知的哈馬迪金礦帶主要分布在該磁異常區(qū)內。
圖1 哈馬迪金礦區(qū)地質磁法綜合平面成果圖Fig.1 Geological magnetic composite result plane diagrams in Hamadi goldfield
2.1 北西部的負弱磁異常區(qū)
負的弱磁異常區(qū)在F1斷裂以北大面積分布,磁場變化平緩,異常等值線規(guī)則,場值大部分在-30~0 nT之間變化,通過物性采集結果可知新元古界角閃片巖在該區(qū)分布,表現為弱磁特征,推斷異常應由此引起。
2.2 南東部半梭狀相對強磁異常區(qū)
本區(qū)磁異常值在-30~400 nT之間變化,異常呈中間張開、兩端收縮的半梭狀,與北東端抬起、向南西方向散開的倒轉背形形態(tài)基本一致,該異常可分為以下四個異常亞區(qū)。
(1)相對中等異常亞區(qū)
異常呈帶狀,主體走向北東,正負異常相間分布,場值在-30~180 nT之間。根據異常形態(tài)特征又可劃分出4個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中等強度的帶狀異常,均為北東走向,其中南部3個磁異常,受后期近南北向斷裂帶影響,異常錯斷,局部不連續(xù)。分析認為,該地段磁異常是新元古界角閃片巖及角閃片麻巖含金地層的反映,受長期強烈變質作用的影響,巖石受擠壓形成了片理化帶或小型構造帶,金元素等成礦物質變?yōu)楠毩⑾喟l(fā)生了遷移富集。該過程中改變了地層巖性的物質結構,影響了巖性的物性特征。
(2)相對中高異常亞區(qū)
東邊部中高異常亞區(qū),場值在60~250 nT之間,異常形態(tài)多為封閉的環(huán)狀,呈串珠狀不連續(xù)分布,主體走向近南北。該地段新元古界片巖受多期構造應力活動作用,在巖性接觸帶或地層軟弱區(qū)出現錯動,形成了剪切帶及片理化帶。分析認為該區(qū)段中高磁異常的不均勻性反映了多種巖性的分布特征,也預示著成礦元素在巖層中富集的不均勻特點。
(3)相對高異常亞區(qū)
在中南部出現明顯的高磁異常,形態(tài)近似橢圓狀,場值變化為140~400 nT,異常區(qū)東西延展近1.2 km,寬約500 m,化極上延500 m后整體異常強度變弱,規(guī)模變大。綜合分析認為,磁異常是由具有一定埋深的隱伏基性巖脈或巖枝引起。
(4)相對弱磁亞區(qū)
中部的弱磁異常亞區(qū),場值在0~30 nT之間,該區(qū)大面積出露為新元古界石英絹云母片巖,局部有角閃片巖、角閃片麻巖的巖脈穿過。結合物性參數測定結果可知,石英絹云母片巖、角閃片麻巖的磁化率偏低,與該區(qū)磁異常分布特征基本吻合。在測區(qū)北西部出露的巖性為二云母片巖,其
磁化率值較高,但與該地段磁異常分布不一致,分析認為是在成礦后期受構造活動作用,原巖強烈破碎,生成了構造巖,其結構和構造都發(fā)生了退磁變化[4-5]的緣故。
斷裂構造帶及其次級發(fā)育體多為本區(qū)重要的導礦、容礦構造,斷裂構造的解譯對指導找礦具有重要意義。參考前人的經驗[6-8],總結歸納反映斷裂的磁異常標志有:斷續(xù)分布或連續(xù)排列的若干局部異常組成的鏈狀、帶狀和串珠狀等正負異常帶;不同特征磁場的分界線、線性磁場梯度帶及具有明顯疊加特征的正負背景磁異常,這些反映異常宏觀分布規(guī)律的磁異常特征是斷裂構造帶的標志。
通過對工作區(qū)地面高精度磁測結果的處理分析,全區(qū)推斷出斷裂破碎帶及構造裂隙帶共6條(圖1),其中北東向斷裂構造帶1條、北西西向斷裂1條,北東東向斷裂2條,近南北向斷裂2條,而多條北東向小規(guī)模的線性發(fā)育體應為地層巖性層間發(fā)育的蝕變片理化帶或小的節(jié)理裂隙(表2)。
表2 斷裂特征解譯表Table 2 Interpretation result of the faults features
測區(qū)主要斷裂以北東向展布為主,主干斷裂和次級斷裂相互交錯,斷裂傾角較陡,傾向多為北西。多方向斷裂相互交錯構成了本區(qū)近似環(huán)形的構造基本格架,也反映區(qū)內斷裂構造的復雜性。各種跡象表明本區(qū)處于構造活動較強的區(qū)域,不同形式、不同期次的構造相互疊加、相互作用形成了復雜的構造面貌。
礦體預測定位是在地質、物探資料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成礦有利地段[9]。通過對成礦地質條件的分析、結合物探磁測異常,更準確地掌握了蝕變片理化帶及張剪裂隙的磁性特征,為本次采用物探方法劃分成礦靶區(qū)、圈定盲礦體提供了條件與依據[10]。通過對比分析,得出哈馬迪金礦區(qū)賦礦區(qū)段與物探異常的對應關系,即地質-地球物理模型:中等強度磁異常,呈條帶狀分布,走向與地層巖性基本一致,總體反映了礦(化)體是沿背形核部及兩翼的層間裂隙或蝕變片理化帶等軟弱巖層富集發(fā)育,多期次的褶皺與構造活動形成了熱液運移及含礦元素富集的軟弱層,同時也改變了賦礦圍巖的物性結構,使其磁場強度明顯高于含礦巖石原巖,物性特征的改變提供了對深部盲礦體圈定的依據。
綜上分析,對測區(qū)進行了靶區(qū)圈定和礦(化)體預測定位,確定了7處有望區(qū)段,分別編號為YC-Ⅰ、YC-Ⅱ、YC-Ⅲ、YC-Ⅳ、YC-Ⅴ、YC-Ⅵ、YC-Ⅶ(圖1、表3)。
上述多個定位靶區(qū)確定后,有針對性地對YC-Ⅱ及YC-Ⅲ號靶區(qū)進行了查證。工程驗證結果證實了預測的準確性,發(fā)現了多處隱伏礦(化)體。KC-1 (YC-Ⅱ靶區(qū))終孔深度247 m,在29.8~173.5 m深處見到三層厚度在1.0~5.0 m的礦體或礦化體,真厚度最低可采厚度達到0.7~3.0 m,單件樣品金品位達到9.23×10-6,平均品位3.54×10-6;KC-2
(YC-Ⅲ靶區(qū))終孔深度225 m,在92.8~101.5 m深處見到單層視厚度達到8.7 m左右的礦體或礦化體,平均品位達到2.74×10-6以上。以上驗證資料顯示,哈馬迪金礦區(qū)及外圍進行的隱伏金礦體預測定位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對擴大礦床的經濟價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表3 有望異常統(tǒng)計表Table 3 Statistics results of the high possible anomalies
(1)哈馬迪金礦區(qū)的最主要控礦地質條件是層間裂隙或蝕變片理化帶,金是沿著背形核部及兩翼的層間裂隙或蝕變片理化帶等軟弱巖層富集。
(2)多期次的褶皺與構造活動形成了熱液運移及含礦元素富集的軟弱層,同時也改變了賦礦圍巖的物性結構,使其磁場強度明顯高于相同的含礦原巖,物性特征的改變?yōu)楦呔却艤y對盲礦體的圈定提供了依據。
(3)中等強度的磁異常分布,走向與地層巖性一致,總體反映了礦(化)體沿背形核部及兩翼的層間裂隙或蝕變片理化帶等軟弱巖層富集發(fā)育。
(4)驗證孔中見到了較好的金礦體,證明了在哈馬迪金礦區(qū)高精度磁測定位盲礦體的效果明顯。
[1]張道忠,楊昌正,呂秋霞.蘇丹哈馬迪金礦區(qū)成礦地質背景及成礦條件分析[M].地質出版社-非洲地質經濟,2009,P27-32.
[2]吳國學,尹學義,李鳳友,等.黑龍江團結溝金礦成礦地質條
件分析及電法勘查評價[J].世界地質,2008,27(2):183-187.
[3]梁德超,鄧軍,楊立強.地面高精度磁測在膠東某金礦普查區(qū)的應用[J].地質與勘探,2000,36(3):67-70.
[4]郝天姚,江為為.綜合地球物理方法在山東百里店地區(qū)找尋隱伏金礦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報,1998,41(增刊):404-413.
[5]張立軍,高飛.發(fā)揮高精度磁測作用的幾個實例[J].地質與資源,2001,10(3):184-189.
[6]張立軍,高飛.高精度磁法在大板金礦勘查中的應用[J].遼寧地質,2000,17(4):300-303.
[7]吳國學.金礦勘查中的地面高精度磁法測量——以黑龍江烏拉嘎金礦外圍十三公里勘查區(qū)為例[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1637-1641.
[8]齊文秀.地面高精度磁測在金礦勘查中的應用效果[J].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1995,26(2):153-156.
[9]龍昭陵.地面高精度磁測在湖南地質找礦中的效果及“九·五”期間的設想[J].湖南地質,1997,16(1):42-46.
[10]高淑芳,崔軍.地質找礦過程中如何提高物探工作質量[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5,20(1):97-103.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 High-Precision Magnetic Measurement to the Reconnaissance of Hamadi Gold Deposit in North Sudan
YANG Xue-ming1,2,QIN Zheng-yong2,LIU Wen-kui2,LI Jian-chao2, ZHENG Jun2,ZHAO Hong-peng2
(1.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100083,China;2.Tianjin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enter,Tianjin 300170,China)
Hamadi gold deposit,North Sultan,is located in southwest of Arab-Nubian,which is formed by crustal growth during the Neoproterozoic pan-African orogenic period.It is situated on the splicing structure zone of Kerns,where could be preferable matallogenic prospected area.In order to improve the geological prospecting effect of Hamadi gold deposit and its periphery,we scanned this area by the ground high-precision magnetic measurement,and established the geology-geophysics prospecting model of Hamadi ore field to forecast the deep blind ore-bodies through 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ncealed ore-control structure and ore-bearing altered fracture zone,tracking and delineating the gold-bearing alteration schistosity zone by utilizing magnetic anomaly, and analyzing contrastively the magnetic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nown gold deposits(bodies).The drilling engineering verification shows that there is a good discovery.So,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Ground High-Precision Magnetic Measurement is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exploring gold ore indirectly in the Hamadi ore field.
ground high-precision magnetic measurement;Hamadi gold field;alteration schistosity zone;deep blind gold orebody;prospecting prediction
P613.2+21
A
1672-4135(2013)03-0233-06
2013-05-14
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國外礦產資源勘查項目:蘇丹尼羅河州Block 20地區(qū)金礦詳查(101002B050)
楊學明(1982-),男,工程師,2005年畢業(yè)于桂林工學院工程物探專業(yè),長期從事地球物理方法的應用及研究工作,E-mail:xuemingyang_8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