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保,張國勝,徐 磊,王鵬飛,夏麗麗
(1.湖北省鄂東南地質大隊,湖北 大冶 435100;2.湖北省地質實驗研究所,湖北武漢 430034)
鄂東南隱伏巖體的推斷及其找礦前景
周安保1,張國勝1,徐 磊2,王鵬飛1,夏麗麗1
(1.湖北省鄂東南地質大隊,湖北 大冶 435100;2.湖北省地質實驗研究所,湖北武漢 430034)
根據磁法和構造控巖規(guī)律的推斷,鄂東南地區(qū)分布有大量的隱伏巖體,大致呈東西兩區(qū)的分布格局。隱伏巖體具有與出露巖體相同的成礦能力,已顯示了各種不同的礦化信息,并且已發(fā)現隱伏巖體成礦的實例。因此隱伏巖體具有極大的找礦前景,成為鄂東南地區(qū)新的重要的找礦方向。
鄂東南;隱伏巖體;找礦方向
鄂東南地區(qū)除地表分布有大量的巖體外,尚分布有大量的隱伏巖體。隱伏巖體主要以獨立巖體分布,其次分布于大巖體的邊部。其分布面積遠大于出露巖體。內生礦床與巖體密切相關,多年來找礦工作圍繞出露巖體開展,而隱伏巖體直到目前尚未開展探索。隱伏巖體具有極大的找礦潛力,將成為鄂東南地區(qū)極具前景的找礦空間。探索隱伏巖體的分布及其成礦的規(guī)律是打開鄂東南地區(qū)找礦新局面的重要的途徑,也是當前迫切的課題任務。
隱伏巖體的存在可根據磁法、構造控巖的規(guī)律等進行推斷,并結合當前深部找礦工作予以驗證。
區(qū)內分布的巖體主要為中酸性的閃長巖—花崗巖,均具有強弱不同的磁性,較之圍巖均可產生不同強度的磁異常,因此利用磁法可以有效地推斷隱伏巖體的存在。
1.1.1 航磁與地磁結合推斷的巖體
在“八五”科技攻關期間,湖北省物探隊根據航磁及地磁資料對大冶—陽新地區(qū)的巖體進行了推斷,其結果如圖1。隱伏巖體主要分布于靈鄉(xiāng)—陽新巖體的北部邊緣、殷祖巖體西緣的毛鋪地段、殷祖巖體東緣的龍角山、朱成山、花猶樹等地段以及陽新巖體南緣的太平地及高椅山的東部等[1]。
圖1 大冶—陽新地區(qū)推斷巖體分布圖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inferred rock mass in Daye-Yangxin area
1.1.2 航磁△T化極法推斷的巖體
2011年,湖北省地球物理勘查研究院利用航磁△T化極等值線編制了全省的航磁異常圖。該法從整體上較全面地反映了鄂東南地區(qū)磁性地質體的分布,尤其是對隱伏磁性地質體也能充分地顯示??梁學堂,關于湖北基礎地質問題的幾點認識,2010。(圖2)。
圖2 鄂東南地區(qū)航磁△T化極等值線平面圖Fig.2 Planar graph of aeromagnetic△T isoline in southeast Hubei
該圖可清晰、直觀地反映出露巖體及隱伏巖體的大致分布。根據已知的出露巖體及隱伏巖體的色彩特點,可建立出露及隱伏巖體的判別標志。從出露的鄂城、鐵山、金山店、靈鄉(xiāng)、殷祖、陽新等六大巖體來看,在圖面上呈深紅色且顏色均一,可視為出露巖體的判別標志。在金?;鹕脚璧刂率强赏浦碾[伏巖體,在鄂城巖體與鐵山巖體之間的聯(lián)結部位是沒有爭議的可推斷的隱伏巖體,在陽新巖體西北端的蝦子地地段(即圖2中標示的A區(qū))是根據現有鉆探工程已經揭露出的隱伏巖體,這些隱伏巖體可看作是已知的隱伏巖體,其色彩的特點是淺紅色或桃紅色,同時具有由深到淺的變化,直至變?yōu)辄S色,因此這種由深到淺的紅色就可作為判讀隱伏巖體的標志。以紅、黃色的界線作為隱伏巖體的邊界,可大致圈定出圖中其他的隱伏巖體。需注意的是有些酸性巖體磁性較弱所表現的顏色也較淡,如姜橋巖體為花崗閃長巖,其色為淺紅色。
早在20世紀70年代,原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對本區(qū)應用地質力學的觀點預測了隱伏巖體的分布。闡明山字型構造與新華夏系構造復合部位是控制區(qū)內巖體分布的主要因素,反映了區(qū)內巖體分布的特點??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鄂東地區(qū)鐵 (銅)礦床的構造控礦規(guī)律及其隱伏礦床預測問題,1977。。盡管地質力學觀點在區(qū)內應用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構造控制機理是相通的,因此運用其構造控制機理結合當前構造的觀點對區(qū)內的控巖規(guī)律作一分析(圖3)。
圖3 鄂東南地區(qū)構造控巖機理示意圖Fig.3 Diagram of mechanism of structures control the rocks in Southeast Hubei
眾所周知,鄂東南地區(qū)蓋層構造由印支期及燕山期兩期構造疊加而成。印支期構造發(fā)生于三疊紀末期,是華南陸塊與華北陸塊在拼接過程中形成南北向的擠壓應力場的一系列構造變形。本區(qū)位于過渡性前陸褶沖帶,發(fā)育有近東西向的褶皺及斷裂。燕山期構造發(fā)生于中侏羅紀—白堊紀期間,是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對運動,形成南北向的扭動應力場的一系列北北東向的隆起、拗陷帶以及次級的斷裂褶皺帶,區(qū)內有梁子湖拗陷帶、鄂城—大磨山隆起帶及黃石—陽新拗陷帶。燕山期構造不僅形成自已的構造系統(tǒng),而且對早期的構造進行張性改造。其結果是早期的近東西向斷裂發(fā)生張性改變,兩期構造交接部位近東西向的褶皺改造成虛脫的短軸褶皺,在短軸褶皺中蒲圻組的碎屑巖與嘉陵江組的碳酸鹽巖層以及龍馬溪組的碎屑巖與奧陶系寶塔組的碳酸鹽巖層兩種巖性差別最大的界面形成最薄弱的虛脫部位。因此在燕山期侵入的巖體分布有如下的規(guī)律性:①巖體賦存于北北東向與近東西向構造交切部位的短軸虛脫褶皺中,侵位于短軸虛脫褶皺中兩種巖性差異最大的界面間。②單個巖體受近東西向短軸褶皺的控制呈近東西—北西西向,而巖體的排列分布受北北東向的隆拗帶控制,呈北北東向分布,因而形成區(qū)內三個北北東向的巖漿巖帶,其中鄂城—大幕山隆起帶控制著鄂城、鐵山、金山店、金牛火山盆地、靈鄉(xiāng)、殷祖巖體;黃石—陽新拗陷帶控制著陽新巖體及章山、張洪橋、郭家橋等隱伏巖體;梁子湖拗陷帶為一隱伏巖體帶。③當北北東向的正性構造(隆起帶)與近東西向的正性構造(背斜)疊加時則多為出露巖體,如鄂城背斜控制著鄂城巖體,鐵山背斜控制著鐵山巖體,章山背斜控制著金山店巖體,殷祖背斜控制著殷祖巖體等。當北北東向的正性構造與近東西向的負性構造(向斜)疊加時,則多為隱伏巖體,如花湖向斜控制著鄂城巖體與鐵山巖體之間的隱伏巖體,大冶湖向斜控制著金?;鹕脚璧叵旅娴碾[伏巖體等。北北東向的負性構造(拗陷帶)與近東西向構造疊加時,一般只發(fā)育隱伏巖體,如梁子湖隱伏巖體帶及黃石—陽新拗陷帶中的巖體,但個別與正性構造疊加也發(fā)育有出露巖體,如黃石—陽新拗陷帶與殷祖背斜疊加控制的陽新巖體。由此可知隱伏巖體一般分布于負性構造的部位,這是由于巖體侵位于兩個最大巖性差異性界面,而負性構造的差異性界面相對埋藏較深而導致的結果。
上述資料說明,磁法與構造推斷的隱伏巖體從整體上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因此所推斷的隱伏巖體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推斷及出露的巖體根據其上侵方式、巖體形態(tài)規(guī)模、出露情況、分布特點可分為東西兩區(qū),以梁子湖拗陷帶的東部邊緣為界,以東為出露巖體兼有隱伏巖體分布區(qū),以西為梁子湖拗陷帶隱伏巖體區(qū)(圖4)。
受梁子湖凹陷帶控制,沿超殼斷裂分布,巖體規(guī)模巨大,全部為隱伏巖體,為鄂東南主要的隱伏巖體分布區(qū),區(qū)內分布有嘉魚隱伏巖體、金牛隱伏巖體、礦林咀隱伏巖體等。
2.1.1 嘉魚隱伏巖體
位于嘉魚—斧頭湖,北到南豐農場,呈北東向延伸的橢圓形,分布面積約近1 500 km2。構造上位于梁子湖凹陷帶與山坡—楓林超殼斷裂的交切部位。巖體具兩個中心點,南部為主巖體,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在長江北岸的沖積物覆蓋區(qū),顏色呈深紅色,可能巖體局部出露地表。北部分枝巖體位于南豐農場與簰洲鎮(zhèn)之間,呈一圓形,顏色較淺,具有一定的埋藏深度。
圖4 鄂東南隱伏巖體與出露巖體分布圖Fig.4 Distribution map of concealed rock mass and the exposed rock mass in Southeast Hubei
2.1.2 金牛隱伏巖體
位于山坡到金?;鹕脚璧刂g,平面上呈不對稱的啞鈴形,東大西小。構造上位于鄂城—大幕山隆起帶與大冶湖向斜的交切部位。分布面積約1 300 km2。巖體分東西兩個中心,西部位于山坡,東部位于金?;鹕脚璧亍T诮鹋;鹕脚璧刂猩罴t色地質體是火山熔巖的反映。
該巖體的存在可根據火山盆地的存在而推知。火山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其下巖漿房向地面噴發(fā)巖漿形成火山熔巖及碎屑巖,其后由于物質虧損塌陷形成火山盆地,因此火山盆地之下分布有隱伏巖體是無庸置疑的。
2.1.3 礦林咀隱伏巖體
位于金?;鹕脚璧氐谋本墸室蝗切?,其面積與金山店巖體相當,約50 km2,大部分被湖水所覆蓋,地表有零星巖體出露,巖性為閃長巖。在水體之下其色較深,可能有局部的出露點。
主要受鄂城—大磨山隆起帶的控制,沿著超殼斷裂的兩側分布,巖體規(guī)模為中、小型,以出露巖體為主,其次為隱伏巖體。隱伏巖體主要沿出露大巖體的邊部分布,此外尚有小型獨立的隱伏巖體,具體為圖4中④~⑨編號。
2.2.1 鄂城—鐵山巖體邊部隱伏巖體
主要分布于二巖體的西部、二巖體之間的連接部位及鄂城巖體的北緣,向北直到黃岡,其分布面積近等于兩出露巖體之和,約240 km2。在鐵山巖體西部的劉南塘一帶經鉆探揭露有隱伏巖體的存在。
2.2.2 章山隱伏巖體
位于黃石南章山到黃荊山之間,呈一圓形。受黃石—陽新凹陷帶與章山背交切部位的控制。面積約60 km2。
2.2.3 張洪橋隱伏巖體
位于章山與陽新巖體之間,受控于黃石—陽新凹陷帶與大冶湖向斜的交切部位。呈一圓形,面積較小,地表出露有玄武巖。鄂東南地區(qū)所有的玄武巖均以脈狀產出,異常呈條帶狀,可推知該圓形異常應是由小巖體所引起而非玄武巖。1999年鄂東南地質隊對該區(qū)采用磁法、電法進行異常查證推斷為花崗閃長斑巖巖體。
2.2.4 陽新巖體北緣隱伏巖體
沿著陽新巖體北緣分布,寬度約2 000余米,長約50 km,隱伏巖體的面積約130 km2。
該隱伏巖體的存在已有一部分由揭露、物探等工作所證實。在陽新巖體西北端的蝦子地地段,即圖2中的A區(qū),經鉆探揭露在-700~-800 m以下存在一閃長巖巖基,分布于雞冠咀礦區(qū)24~32線的西部,其邊界尚未控制。該地段往東至千家灣—東角山一帶,1985—1986年湖北省鄂東南地質大隊對該區(qū)開展了1∶10 000面積性電測深,存在一較大范圍的低阻凹陷帶,推測為隱伏巖體所引起??湖北省鄂東南地質大隊,湖北省大冶縣千家灣—東角山工區(qū)電測深工作報告,1985。。由此可知陽新巖體北緣的隱伏巖體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2.2.5 龍角山隱伏巖體
位于靈鄉(xiāng)、殷祖、陽新三巖體之間的沉積巖夾塊,地表出露有龍角山、付家山、李何福等小巖體,這些小巖體在深部可能連成一體。
遙感資料對小巖體有較好的顯示,龍角山、付家山、李何福等巖體分別形成三個小的環(huán)形構造,而三個小環(huán)又被一個大環(huán)所套,可推知在三個小巖體之下有一個更大的巖基存在??湖北省鄂東南地質大隊,鄂東南地區(qū)部分資源枯竭小型礦山深邊部找礦潛力評價,2009。。
2.2.6 郭家橋隱伏巖體
位于陽新巖體的南緣,北與陽新巖體相接,南與陽新紅盆中的玄武巖相鄰,構造上位于黃石—陽新凹陷帶與賈家山向斜的交切部位。但異常反映的不是玄武巖,主體是隱伏巖體,出露的玄武巖呈條帶狀分布,其西側已見有郭家橋小閃長巖體。
綜合鄂東南出露及隱伏巖體,巖體總體分布呈東西兩區(qū),二者在形態(tài)、規(guī)模、出露、排列上大不相同。鄂東南地區(qū)深部物質上升的通道主要為山坡—楓林超殼斷裂。西區(qū)的巖體受凹陷帶控制、沿山坡—楓林超殼斷裂分布,說明巖體是由超殼斷裂直接導入上侵就位的,因而路徑短、巖漿來源充足,形成方向單一、規(guī)模巨大的沿超殼斷裂分布的隱伏巖漿巖帶。而東區(qū)的巖體主要受隆起帶控制,分布于超殼斷裂的兩側,說明巖漿由超殼斷裂導入,而后分支上侵就位,形成由構造控制的、具一定排列規(guī)律、規(guī)模不大的以出露為主的巖體群。不同的構造部位、上侵就位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巖體分布格局。
根據上述推斷的成果,隱伏巖體的分布面積達3 500 km2,而出露巖體的分布面積僅650 km2左右。隱伏巖體分布面積遠大于出露巖體,具有更為廣闊的成礦空間。
隱伏巖體與出露巖體為同源同通道產出的巖體,因此應具有與出露巖體相同的成礦物質,在適當的地層、構造條件下,與出露巖體具有同等的成礦能力。此外據研究,在出露巖體中深斷裂與超殼斷裂直接連通的構造部位是成礦最好的部位,在西區(qū)巖體是由超殼斷裂直接導入上侵就位,因此西區(qū)隱伏巖體應具有更為優(yōu)越的成礦能力。
盡管目前對鄂東南地區(qū)的隱伏巖體的成礦性不能全面了解,但所推斷的隱伏巖體大多顯示了不同程度的礦化信息。如,在嘉魚隱伏巖體南緣的蛇屋山已經找到了大型的紅土型金礦。有研究表明,該金礦為熱液型金礦經淋濾富集而成,顯見與隱伏巖體有關。在黃石章山地區(qū)遍地都有硅化蝕變,大范圍的金異常,已見有鉛、鋅、銀、銅礦化體,這是隱伏巖體外圍礦化的表現。在大冶郭家山隱伏巖體已見有小閃長巖體,巖體中具矽卡巖化及銅礦化,并在其北側南巖山—張海一帶分布有大范圍、高強度的金異常以及廣泛分布的金礦床(化)點,這些現象表明是一種披蓋式的礦化,也就是隱伏巖體頂部外緣的礦化。此外有些地名也可能指示了礦化的存在,如礦林咀。在鄂東南地區(qū)以礦命名的地名都與礦有著密切的關系,如銅綠山、鐵山、銀山、銅山口、銅當、銅洞、金井咀等,“礦林咀”可能意味著礦點多而成林之地的一角。
近年來開展的深部找礦,已發(fā)現雞冠咀礦區(qū)深部隱伏巖體所成的礦體,即圖2中的A區(qū),雞冠咀礦區(qū)的Ⅶ號礦體。隱伏巖體埋深于-800 m以下,巖體在地表以充填于斷裂中巖墻的形式存在,未形成具有規(guī)模的礦體,深部則形成一個巖基,在巖基的頂部接觸帶形成規(guī)模厚大的銅金礦體,圖5。
圖5 雞冠咀礦區(qū)銅金礦026線Fig.5 026 line of geological section of copper gold in Jiguanzui mining area
從上述可知,鄂東南地區(qū)隱伏巖體分布范圍廣闊,與出露巖體具有同樣的成礦能力,顯示了眾多的礦化信息,并且在隱伏巖體中找到了礦床體,因此開展隱伏巖體的找礦,無疑將會大大擴大找礦空間,一旦突破,鄂東南地區(qū)的找礦將出現一個重大的飛躍。
[1] 薛迪康,葛宗俠,張宏泰.鄂東南銅金礦床成礦模式與找礦模型[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于繼紅)
The Inference and Prospecting Prospect of Concealed Rock Mass in Southeastern Hubei
ZHOU Anbao1,ZHANG Guosheng1,XU Lei2,WANG Pengfei1,XIA Lili1
(1.Geological Brigade of Southeast Hubei,Daye,Hubei435100;2.Hubei Geological Research Laboratory,Wuhan,Hubei430034)
Based on the inference from magnetic method and the rule of rock controlling structures,a lot of concealed rock masses distribute in Southeast Hubei,which roughly divided into east and west part.Concealed rock mass has the same metallogenic ability of the exposed rock,and has shown the different mineralization informations.This kind of metallogenic examples are found.Therefore,concealed rock mass has great promising prospect and will be a new important prospecting direction in Southeast Hubei.
Southeast Hubei;concealed rock masses;prospecting direction
P612;P613
A
1671-1211(2013)02-0119-06
2012-10-17;改回日期:2013-01-07
周安保 (1966-),男,高級工程師,地質勘查專業(yè),從事礦產勘查和地勘生產管理工作。E-mail:7041477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