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夏雨
(《宜興日報》書畫院墨顏居工作室,宜興214221)
龐薰琹先生在論及裝飾的概念時曾說:“什么叫裝飾?裝者,藏也;飾者,物既成而加以文采也?!彼^的裝飾藝術,就是以豐富、強烈而完美的裝飾性為特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可以按照形象思維創(chuàng)作富有裝飾性的繪畫或雕塑,可以以設計意識及功能為主導,駕馭一定的材料,運用裝飾技巧及某種工藝手段制作工藝品。陶刻裝飾是紫砂壺應用最廣泛的裝飾方法之一,它充分利用紫砂泥料所固有的本色和特性,在泥坯上先用毛筆寫好墨稿,然后用鋒利的鋼刀依跡刻去,有的在刻好后再填描各種色泥,最后經(jīng)高溫燒制而成。在陶刻裝飾中,詩、書、畫、印四位一體,擷取古詩詞之佳句,綴以書法、繪畫,配以遒勁的金石刀法,使壺藝與陶刻取得完美和諧的統(tǒng)一,成為具有高雅氣質(zhì)和濃郁文化的實用藝術品。
紫砂壺中的陶刻裝飾,是由制壺藝人署名落款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裝飾形式,最早見于元代壺銘“且吃茶,清隱”五字草書。至明代,供春、時大彬等名家所制紫砂壺都刻有作者的姓名和制作年代,一般都刻于壺的底部或壺蓋的子口下等不顯眼處。在清代嘉靖、道光年間陶刻裝飾已趨于成熟,陳曼生的參與使當時的紫砂壺一改過去的繁瑣,設計出簡潔、明快、新穎、美觀的造型,線面結(jié)合較多,體現(xiàn)了設計功能與形式的統(tǒng)一,大面積的空白留得干凈利索,讓詩、書、畫、印盡情發(fā)揮,從而將詩、書、畫、印集為一體,達到完美統(tǒng)一。而今,也有很多書畫家與紫砂藝人合作,紫砂壺上的銘文往往選取古代詩人的名句,或者是與茶有關的題詠,或者是“某某人雅賞、雅玩”之類,畫面取材則為《芥子園畫譜》,或者是某個畫家擅長的各類題材的白描等。
任何一門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運用獨特的物質(zhì)媒介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使這門藝術具有自己獨具的美學特征和藝術特征,陶刻裝飾則是紫砂壺藝術性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一。紫砂壺的陶刻裝飾藝術在于它的內(nèi)容與器型的搭配如何取得和諧,為單純的紫砂壺提供最好的襯托。也就是說一把器型完好的紫砂壺制作完成以后,以何種字體、何種畫面、何種內(nèi)容、何種刀法在紫砂壺的何種部位進行鐫刻尤為重要。由于歷來對書畫的珍愛與收藏活動代不消歇,銘刻書畫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紫砂壺美的整體布局產(chǎn)生影響。因此,壺身有了搭配就有了形式上的審美課題的產(chǎn)生。顯然,人們在把玩紫砂壺時有一種綜合的審美習慣,他們總是在這種欣賞的過程中贊嘆其形式上美的完整性,又藉此抒發(fā)思古之幽情,人們也從書畫銘刻中發(fā)現(xiàn)作品的極高審美價值。
另外,書畫內(nèi)容與紫砂壺結(jié)合往往會產(chǎn)生內(nèi)在的含義或意味,體現(xiàn)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經(jīng)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欣賞者反復品味、細心感悟,用心靈去探究和領悟,這也是紫砂壺藝術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英國著名藝術理論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品中必定存在著某種特性,離開它,藝術品就不能作為藝術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會一點價值也沒有。這是一種什么性質(zhì)呢?可做解釋的回答只有一個,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貝爾的這句富有哲思的話,強調(diào)了“形式”與藝術品內(nèi)的各個部分和素質(zhì)構(gòu)成的關系,這種“意味”則是一種極為特殊、難以言傳的審美感情。正如中華美學看重境界,著重對“言外之意”、“象外之境”、“形外之神”有所追求。
紫砂壺體積小,能夠裝飾的部分有限,所以鐫刻時必須考慮書畫布局與紫砂壺器型的和諧統(tǒng)一,如此才能相得益彰,且氣韻生動?!笆皦亍保ㄒ妶D1),此壺造型傳統(tǒng)、簡約凝練,整個壺體呈大三角形狀,口略寬,嵌蓋,壺紐為橋形,與壺蓋呈小等腰三角形狀,直流至壺身逐漸加粗,與壺身結(jié)合處從視覺上形成虛擬的金字塔型。此壺用簡約的線條在壺身顯眼之處刻了一幅小畫,一只鳥在枝頭稍作休憩,樹枝的主干部分將壺身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等分的三角形,小枝穿插有致,寥寥數(shù)筆,婉轉(zhuǎn)分明,輕重緩急,堅實有力。這種布局顯示出端莊秀麗的氣質(zhì),與樸雅敦厚的壺型相協(xié)調(diào)。
圖1石瓢壺
“六和春風壺”(見圖2),壺身分六淺瓣,壺紐呈小六角形,壺嘴為六方三彎流,平肩,環(huán)形把是六個面,線條挺括、輪廓分明,整個造型有理有趣、典雅拙樸。此壺用銘文作為裝飾,采用的書體為楷書,碑味濃郁。陶刻的位置在壺身二分之一以上,六個面刻有六個字,“金石壽,書畫情”,還有筆者的落款。從布局上看合圍成一圈,字形方正規(guī)整,線條以直線表達為主,點畫形態(tài)棱角分明,決定了線條的質(zhì)感剛勁有力。從俯視的角度看,結(jié)字之方和器型的棱角逐一映襯,表現(xiàn)出一派典雅渾樸的格調(diào)。
圖2六和春風壺
“西施壺”(見圖3),壺身呈圓球體,略扁,截蓋,壺紐與器型相應,為扁圓紐,直嘴的線條簡短利落,整體造型極為古樸、渾厚、簡潔。此壺在壺身選取一塊不規(guī)則形狀,采用陽刻和沙地刻二者相結(jié)合的刻法,刻上篆書“飲之清心”四字,篆書是一種極具裝飾性的字體,這把壺上的字線條粗細均勻,曲直轉(zhuǎn)折之處富于變化,回環(huán)之處生動婉轉(zhuǎn),左側(cè)是釋文及筆者的署名。從平視的角度看,結(jié)字的不規(guī)則性和器型的圓潤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使整把壺看起來又有一種形式美感。
圖3西施壺
紫砂壺的陶刻裝飾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我們喜愛的文化人總是特別鐘情于對生活質(zhì)地的品嘗。那些鐫刻于紫砂壺上的一字一畫,無不給質(zhì)樸素顏的紫砂壺增添無窮無盡的神韻。紫砂壺豐富的層次和獨特的視角,使人們在其中獲得真正的審美愉悅。觸摸中國茶文化、陶文化、書畫文化的這些部位很有意味,陶刻藝術不但注重形式、內(nèi)容、手法上的技巧,更在于書畫功力和文學修養(yǎng)。大凡意境越高的作品,其韻趣的價值也就越高,而這必將反映出作為人的格調(diào)趣味的高。韻總是指比較平和,比較含蓄,比較蘊藉的自然形態(tài)的一種格調(diào);而趣,則總是指比較夸張、比較外觀、比較浪漫的主觀性較外在的一種風姿。把這些綜合起來才能提升一個人的藝術造詣,讓欣賞者在品茶、把玩壺的同時,與壺上的詩文、書畫融為一體,去體會蕭散、簡淡、雅逸的士人情懷,這就是造境極高的藝術。
[1]李靚.淺談曼生壺的銘文裝飾[J].裝飾,2012(1):82-83.
[2]華曉莉.淺談紫砂壺陶刻銘文情與理[J].江蘇陶瓷,2012(1):24.
[3]徐雙軍.紫砂陶刻裝飾對紫砂器的作用[J].江蘇陶瓷,2008(5):15-16.
[4]倪建林.裝飾之源——原始裝飾藝術研究[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5]張道一.張道一文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