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焰新教授 男,1963年11月生,山西省原平市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84年本科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地質學系,1990年研究生畢業(yè)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被原地質礦產部破格晉升為教授,1998~1999年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現(xiàn)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球化學協(xié)會水-巖相互作用工作組成員、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理事、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地下水與環(huán)境”國家級教學團隊和《地下水污染與防治》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科技部“863”計劃資源環(huán)境技術領域專家組成員。
王焰新教授長期從事水文地質與環(huán)境工程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研究領域涉及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水污染與防治、水污染控制技術等。近20年來,他領導的團隊以地下水水質為核心研究對象,通過理論、方法和技術創(chuàng)新,致力于探討地下水地球化學過程和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為供水水質安全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他近期以砷的水文地球化學研究為重點,積極開展有害物質在地下水系統(tǒng)中的地球化學行為研究,取得一些新的學術進展。他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科技部“863”計劃項目3項等課題。他曾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5年,排名第一)、武漢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排名第一)、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9年,排名第一),2004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王焰新教授與國際上從事水文地球化學研究的諸多學者保持長期學術聯(lián)系,曾赴國外講學、參加學術會議或合作科研20余次;在國際地下水脆弱性評價學術研討會(2004年)、第34屆國際水文地質大會(2006年)、第7屆國際環(huán)境地球化學學術研討會(2006年)、國際GQ10地下水水質學術研討會(2010年)等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10余次;在中國主持召開大型國際學術會議7次,包括國際水文地質與環(huán)境學術會議(2000年)、國際水資源與城市環(huán)境國際會議(2003年)、第十二屆國際水-巖相互作用國際會議(2007年)、第七屆地下水模型校正與可靠性國際學術會議(2009年)、第一屆地微生物生態(tài)毒理學國際會議(2011年)、第一屆和第二屆深部地熱系統(tǒng)國際學術討論會(2012年和2013年)。
從事科研工作20余年來,王焰新教授已發(fā)表SCI收錄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8部,應邀為國際環(huán)境科學領域系列叢書《Treatment of Industrial and Hazardous Wastes》之《Heavy Metals in the Environment》一書撰寫“高砷地下水”一章,該書2009年由國際權威出版社Taylor &Francis出版。他主編出版5部國際會議論文集,其中與美國學者共同主編的《Proceedings of the 12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rock Interaction》由Taylor &Francis出版(共2卷,2007年),與美國學者合作主編的《Calibration and Reliability in Groundwater Modeling:Managing Ground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作為國際水文科學協(xié)會(IAHS)的權威系列出版物(Red Book)之一出版(IAHS Publication 341,2010年)。他主編的教材《地下水污染與防治》為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推薦研究生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