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文婧
(西北師范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禁忌是人類社會中家族、道德、宗教、政治、法律等帶有規(guī)范性質的各種制度體系的源頭,并對人類的日常生活帶來深遠影響。日本禁忌文化原本是古代人們由于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迷信觀念而產生的消極應對習俗,它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曾經發(fā)揮了與法律一樣的規(guī)范與制約作用。在日本民間故事中,反映民間禁忌的故事非常之多,成為日本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存于民間故事和傳說中的日本禁忌風俗,構成了日本禁忌文化的重要內容。時至今天,許多禁忌隨著人們對被禁物神秘感和迷信觀念的消除,已經逐漸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文化被保留下來,依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本文通過挖掘一些長久流傳的日本民間故事中有關禁忌文化的代表性素材,從一個側面揭示隱含在日本民間故事中的日常生活禁忌,特別是禁忌與誠信的關系,進而探討日本人的國民性格、思維方式及道德觀、誠信理念,以深化對日本及日本民間文化的理解。
民間故事或民間傳說,是從民眾日常生活中產生,通過民眾口耳相承而傳播的故事,也是人們集體創(chuàng)作的文化遺產。民間故事除了傳說之外,也包括口傳、閑聊等。民間故事作為民間文化的綜合表現,是民間的智慧、藝術、知識相互融合的民間生活的縮影,也可以說是一切高尚藝術的源泉。民間故事作為傳播文化的一種途徑,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習俗、精神及其宗教。而且,民間故事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民族氣質的積累和體現,它深深地刻印在這個民族的潛在意識中。[1]民間故事以日常生活為藍本,反映了現實社會。它不僅是生活的縮影,同時也在社會制度和宗教中扎根,代表了民族的道德觀、邏輯觀、價值基準和信仰,體現了許多民間的智慧及其風俗。
日本民間故事根據內容和形式,大體上可以分為“昔話”“傳說”“世間話”三種形式。“昔話”所口頭流傳的人物、時間、場所都是不確定的,經常用“昔”表示時間,用「あるところに」來表示場所,用是否發(fā)生過也不太確定的一種語氣來口頭流傳。同時用「てっぺんぐらりん」「どんどはれ」「とっぴんぱらりのぷう」等來結句?!皞髡f”是在提到某個特定人物的時候和場所緊緊聯系在一起,抱著多少請相信這樣的心情,說明性地口頭流傳的故事。很多以弘法大師和源義經等歷史上著名的人物作為主人公。涉及古代人物的時候通常很難和神話區(qū)別。“世間話”本身是作為主人公幻化為狐貍這類的故事,也有鄰居和親人、親戚作為主人公的場合,它通過實際感受和體驗談的形式口頭流傳下來。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彼此地理接近,相互間交往和交流的歷史悠久,在文化上的親緣關系相當廣泛和深遠。所以,兩國的民間故事有密切的淵源關系。鐘敬文先生在《中日民間事比較泛說》一文中強調中國和日本的民間故事具有“親密關系”,同類型的民間故事非常多。[2]176-208中日兩國民間故事就相似性而言,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動物、妖怪和人。故事在題材上主要以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矛盾、日常生活為主,并表現出很強的民族性。故事在內容上有許多動物報恩的故事,例如中國的《八哥報恩》、《老虎報恩》、《義犬》等,日本的《鯉魚報恩》、《青蛙報恩》等都屬此類。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這類動物報恩的故事數量都有不少,而且故事構造也十分相似,都有動物受到恩惠后報恩的情節(jié)。
中日兩國雖然許多民間故事非常相似,但是,由于兩國畢竟在生活模式、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上存在差異,所以兩國民間故事也必然存在不同點,尤其在故事細節(jié)上有許多的不同。除了故事的主人公多為爺爺、奶奶、弟弟、哥哥等這些第三人稱外,日本民間故事的主人公一般叫作太郎、次郎、花子等,而中國的經常叫作張三、李四、王小二等。日本的仙境民間故事多以海為背景,中國的則以山為背景。日本民間故事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故事中有許多小人物,多為少年戰(zhàn)勝龐大的敵人等。例如《一寸法師》、《桃太郎》、《金太郎》等;而中國民間故事的主人公則以身體強健的居多。中日對于同一個故事的思維方式也是不同的,例如中國的《莊子·盜跖篇》(《尾生の信》)在日本就產生了與中國不同的結尾和感受。尾生與心上人約好在橋底下等她,河里的水上升,尾生沒有辦法返回,抱著柱子溺亡。對這個民間故事,中國人都會贊揚尾生對于愛情的忠誠,然而日本人則認為女子不遵守時間應該受到譴責。中日民間故事的這種異同,正是東方文化圈中文化同中有異的具體反映。
在日本,禁止做的事情就是禁忌。例如在《親蛇子蛇》中,約定好在嬰兒出生前的一天不準燒荒,如果燒掉牧草就是一種禁忌。打破了禁忌就會受到懲罰或產生不良的影響,如《浦島太郎》中從龍宮帶回來的玉匣子,《羽衣》中的仙女的上衣,《仙鶴報恩》中的用來遮掩鶴的屏風等均屬此類。打破禁忌的行為被視為一種不講誠信的表現。因此,從日本民間禁忌題材的故事中折射出他們對于誠信的重視和追求。
日本的民間故事同中國的民間故事一樣,以禁忌為題材或情節(jié)內容的非常多。在以禁忌為題材的民間故事中,按主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禁忌母題,即仙鄉(xiāng)、羽衣和密室。[3]其中,仙鄉(xiāng)題材是探討人間與仙界“時間差”的確立與消失,如《甲賀三郎》、《浦島太郎》等;羽衣題材是探討人獸的結合與分離,《羽衣》、《天女下凡》、《親蛇子蛇》等即是;密室型禁忌題材則主要分析了仙與俗的界限,如《魚娘子》、《仙鶴女》、《仙鶴報恩》等。
1.代表性禁忌題材的民間故事
以上三類禁忌題材的民間故事,在日本民間故事中具有代表性,以下從三類題材中各選一個故事作為實例進行分析。
(1)《浦島太郎》。[4]在很久以前,有一名叫浦島太郎的漁夫住在北方的大浦灣上,以捕魚為生,與母親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日子。一天,他去打魚,從惡作劇的孩子手中救下一只烏龜并放回了大海。兩三天后浦島太郎再次出海時,那只烏龜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從大海中出現并邀請?zhí)扇垖m做客。太郎感到無比驚訝,同時又因擔心家中母親無人照顧而猶豫不定。但他曾聽說龍宮是個很奇妙的世界,便壓抑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最后還是答應了烏龜的邀請。他坐上烏龜背,轉瞬之間就來到了海底龍宮城。在那里,他看到了雄偉的龍宮宮殿,在宮殿里見到了龍女乙姬,龍女代表烏龜向他表示了對救命之恩的感激。他受到了熱情的招待,吃到了不曾吃過的各種山珍海味,欣賞到了海底生物的曼妙舞蹈,在美麗的龍宮城里度過了三年如夢似幻的日子。然而,太郎很快就開始對這些感到厭倦,同時掛念起家中老母,便與龍女辭別。龍女感到很遺憾,她依依不舍地與太郎告別,臨別之際送給他一個梳妝匣作為禮物,并再三囑咐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要打開它。太郎拿著匣子,坐在龜背上離開了龍宮。不一會就回到了家鄉(xiāng)的海邊。可是,令他大吃一驚的是,他的家已經不復存在,村里的一切也都變了樣子。他四處尋找,向人詢問,可是誰都不認識他。原來人世間已過了三百年。在萬般無奈之中,他沮喪地坐在海邊。這時,他看到龍女送他的梳妝匣,暗自想也許打開它能再回到原來的世界,而把龍女的囑咐忘在了腦后。匣子一打開,從中冒出一股白煙,太郎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頭。
(2)《親蛇子蛇》。[5]62從前,有一對蛇夫婦住在牧場。當母蛇到了預產期的時候,正好也是當地百姓燒荒的時候。公蛇便托夢請求百姓一天后燒荒,并和村民達成了推遲一天的約定。但是第二天在雄蛇去找久太郎水神要提前生孩子的藥的時候,村民卻提前燒了草場,雌蛇被燒死在里面。從此,雄蛇在村里住下來,只要有人經過草場就瞪著嚇人的發(fā)亮眼珠,吐著紅色的舌頭,威脅過往的行人,一副責怪人類不守信用的樣子。
(3)《仙鶴報恩》。[5]45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家祿的年輕人,家里非常貧困。有一天下著大雪,家祿到山里去砍柴,發(fā)現被困在網中的鶴,他就把鶴帶回家中并治好了傷。鶴為了報恩,變成了美麗的姑娘,做了家祿的老婆。為了幫助家祿,她通過織布換來了許多財富。妻子與家祿約定好在她織布的時候千萬不能偷看。但是,當初信誓旦旦發(fā)過誓的家祿,對自己的妻子是如何織出這么漂亮的布十分好奇,于是就在好奇心的指使下,背棄諾言,偷看了織布的妻子。發(fā)現妻子原來是一只鶴,而美麗的布匹是鶴用身上的羽毛織成的。女子在被發(fā)現真身后告白自己就是被家祿所救的鶴,來到這里是為了報答救命之恩,現在不能夠再待在這里。妻子說完就變回了仙鶴,家祿只能看著它飛向天空。
上面三個故事分別通過時間變幻、人獸交往和動物報恩,體現了日本民間有關禁忌和民俗教化的情況?!镀謲u太郎》故事中的梳妝匣,《親蛇子蛇》中約定在孩子出生的前一天人們不能燒荒,《仙鶴報恩》中不能看妻子織布,講的都是禁忌。一旦打破了禁忌,人們就要受到懲罰或報應。
2.禁忌與誠信
禁忌被認為是將世界“格式化”的最原始、基本的形式,凡是有神圣與世俗之界限出現的地方,就有禁忌這個忠誠的衛(wèi)士,在空間領域也不例外。[3]所以,當寶匣被打開或破壞約定,或違禁之后,禁忌的后果就會顯現。違反約定就要遭到報應,受到懲罰;違禁之后人們就要接受得而復失、回到原點的殘酷代價。這種遭到報應懲罰的禁忌,實際也就是對人不講誠信的懲罰,故打破禁忌就是一種不誠信的表現。
由上可見,日本民間故事中所蘊含的諸多禁忌大多與誠信有關。三個民間故事共同揭示了不遵守約定,就會受到懲罰,這種行為就是不誠信的表現。于是,人們從長期的禁忌習慣中逐漸養(yǎng)成了誠信的觀念。一旦這種觀念成為民間社會的共識和人們共同遵守的信條,其在民間社會就具有了規(guī)則與規(guī)范的功能,被全體社會成員所認可。一般來說,規(guī)范在社會中發(fā)生的作用主要有三種手段:道德、宗教和法律。[6]9當禁忌成為一種觀念并上升為規(guī)范之后,它也就具有了與道德、宗教和法律同樣的職能,從而不僅對人們的生活,也對日本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人做事謹慎的態(tài)度,認真的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出于敬畏和躲避禁忌而逐漸形成的性格特點??梢娫谌毡久耖g文化和習俗中誠信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德訴求。
基于禁忌而產生的誠信問題,在日本社會普遍受到重視,在人與人相處的時候,有誠信的人會受到大眾的尊敬和認可,這是因為誠信的人就有信用,是有責任感的體現。日本人的“誠信教育”一般從孩子剛剛懂事時就開始了。守信的“基礎”是誠實,所以日本父母普遍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誠實品德。如三四歲的孩子不慎打破了家中的花瓶,如果他勇于說出實情,就不僅不會受到處罰,還會因為誠實而受到家長的表揚。但是如果他拒不說出真相甚至嫁禍于人,那么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重罰,甚至被強行要求將其零用錢或壓歲錢作賠償。獎懲如此分明,使得孩子從懂事起就在心中樹立起“以誠實為本”的信念。即便是玩撲克牌之類的家庭游戲,誠信教育也滲透其中。許許多多的日本父母把兒童游戲視作“人生游戲”的“序曲”,認為這是鍛煉孩子的最好課堂。父母不僅以身作則保證游戲公正,也會要求孩子在游戲中不能作弊。再如日本流行一種“斗陀螺”的兒童游戲,按照規(guī)則,輸方須將自己落敗的陀螺送給贏方。這些陀螺往往是由孩子自己一刀一刀用心削出來的,有時為了做出一個最“強有力”的陀螺,孩子們可謂費盡了心思。所以有的時候,輸了的孩子難免會舍不得“送”人。這時父母會教育孩子:輸了就是輸了,不能耍賴;咱們可以再做一個更有力的,下次贏回來。[7]可見,日本社會視誠信為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不可欠缺的道德品格。
在當今商品社會,誠信已成為企業(yè)生存與發(fā)展最重要的基本品質要求。具有誠信的企業(yè)或品牌,可以給予消費者以安全感和信任感,企業(yè)的信譽和形象會憑借誠信在消費者的心中樹立起來,產品的影響力也隨之擴大。日本企業(yè)不僅強調團隊精神,也非常注重誠信教育和發(fā)展企業(yè)的誠信文化,以誠信為企業(yè)生存發(fā)展的保障。
誠信文化在企業(yè)管理中非常重要。眾所周知,日本有許多世界名牌,這些名牌企業(yè)無不重視誠信文化。松下公司前廣告室負責人杉田芳夫認為廣告人應該具備的資質就是誠實、明快、向上、有能力、耐心、敏捷、口才好、有責任感,擅長聽,其中最重要的是誠實。廣告人必須這樣,只是這樣,人們才會相信他們的話,才會相信公司的產品。[8]近幾年來,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不景氣,不少企業(yè)經營出現困難。為了盡快擺脫困境,有的日本公司不擇手段弄虛作假。例如日本火腿公司以外國牛肉冒充本國牛肉,東京電力公司多次隱瞞核電站事故、篡改檢查記錄等。這種背棄誠信的行為在媒體曝光后,使企業(yè)信譽大打折扣,公司經濟損失慘重,這兩家公司總裁也被迫相繼辭職。兩家公司本想通過投機取巧企圖化險為夷,結果因為誠信危機反而損失更為嚴重。日本火腿公司的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難重新進入商場貨架;東京電力公司發(fā)生事故的17座核電站被日本經濟產業(yè)省強行關閉,全面進行檢修。
日本企業(yè)還有一種內部告發(fā)制度,這一制度旨在鼓勵職員檢舉揭發(fā)企業(yè)違反誠信的行為。多年的實踐表明,告發(fā)制度發(fā)揮了良好的懲戒效果。許多企業(yè)家認為公司在被曝光后應該主動承認錯誤。理光公司負責人濱田廣認為,如果公司對自己的錯誤采取隱瞞遮掩的態(tài)度,既不利于當事人反省錯誤,也無法對公司職員發(fā)揮反面教育的作用。如果正視和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能教育職工,還向社會表明了誠實的態(tài)度,可以重新樹立公司形象,挽回影響。[7]
綜合考察日本企業(yè)對誠信的提倡與實踐,將誠信與企業(yè)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企業(yè)的通行許可證。在日本企業(yè)中,不少企業(yè)日益積累誠信的行動獲得好評,并由此在業(yè)界獲得有利的發(fā)展地位,不但擴大了在業(yè)界的交涉關系和信譽度,而且促進了協作關系的深化,保障企業(yè)走向成功。二是誠信是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保障。消費者對企業(yè)的支持在全球化商業(yè)競爭中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這個支持的原動力就來自于企業(yè)的誠信。在高度市場化的現代社會,對企業(yè)來說,誠信已成為企業(yè)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成為企業(yè)價值追求的基本理念和生存發(fā)展的生命線。在誠信的基礎上,企業(yè)就能獲得消費者以及其他社會大眾的信賴和認可,使企業(yè)有可能獲得長遠的利益。三是誠信是企業(yè)加入市場競爭的有利武器,如果贏得市場的優(yōu)良信用,就能都得到消費者的信賴,這樣就更能夠擴大市場占有率。四是誠信是企業(yè)實現自我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轉型壯大的強大無形資產。在歐美有信用就是金錢的理念,中國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理念。在日本則強調個人對企業(yè)的忠誠度,將員工對企業(yè)的忠誠度看作企業(yè)獲取信譽的首要條件,而忠誠度實際就是一個誠信問題。由于長期的倡導和培養(yǎng),日本企業(yè)員工對企業(yè)的忠誠在世界企業(yè)界也是極具特色的企業(yè)文化之一,企業(yè)信譽與員工對企業(yè)的忠誠兩者密不可分,都是特定歷史文化積淀的產物。[9]因此,重視信用就成了推動企業(yè)發(fā)展的潛在力量和無形資產。
[1]http://ja.wikipedia.org/wiki/%E6%B0%91%E8%A9%B1[EB/OL].
[2]鐘敬文.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3]萬建忠.日本民間故事中三種禁忌母題的解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3,(4).
[4]關敬吾.日本民間故事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5]西元雞介.日本昔話[M].日本小學館,1995.
[6]羅·龐德,著.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董世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1113/0947517054.shtm l[EB/OL]..
[8]正雅.企業(yè)長盛不衰靠誠信[J].中國防偽,2004,(8).
[9]關文娜.日本企業(yè)的信譽、員工忠誠與企業(yè)理念探源[J].清
華大學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