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昌國
(甘肅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730020)
(責任編輯 李楊楊)
梯田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最快捷的坡面工程措施之一,因其具有攔截地表徑流、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功能,增產(chǎn)增收效益明顯,成為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力保障。筆者選擇蘭州市榆中縣境內的新修梯田,研究梯田土壤含水量變化規(guī)律,希望能為同類地區(qū)作物栽培及農田改良提供參考。
蘭州市榆中縣位于溫帶半干旱氣候區(qū),年均氣溫5.8 ~7.9 ℃,年降水量300 ~500 mm,年無霜期148 d,年蒸發(fā)量1 450 mm,干燥度1.5 ~3.5。當?shù)厮Y源缺乏且分布不均,坡改梯前每年因土壤侵蝕造成大量的土壤養(yǎng)分、水分流失,導致土壤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破壞;坡改梯后改變了原有小地形,使田面變得平整,減輕了徑流對地表的沖刷,土壤質量、作物產(chǎn)量、局部小氣候和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得到了明顯改善[1]。
在研究區(qū)選擇1 塊24 m 寬的16 臺新修梯田,在每臺梯田田面水平、垂直方向布設測點。水平方向測點布設分3 種情況:一是在梯田內側以坎角為起點,向外(田面中心方向)每隔1 m 設置1 個測點,分別為1—4 測點;二是自4 測點起每隔2 m 設1 個測點,分別為5—12 測點;三是在梯田外側以埂角為起點,向內(田面中心方向)每隔1 m 布設1 個測點,分別為16—13 測點。在垂直方向每20 cm 設置1 個測點,共9 個測點。根據(jù)土壤含水量變化規(guī)律,將0 ~60、60 ~100、100 ~180 cm 3 個不同深度土層分別命名為多變層、次變層和穩(wěn)定層。觀測時間為2009—2011年的5—11月,每隔10 d 觀測1 次,采用烘干法測定土壤含水量,每個樣品均重復測定3 次。
梯田土壤含水量的變化受降水量、蒸發(fā)量、干濕季節(jié)、作物種類、耕作制度、農田管理技術與水平等諸多因素影響,影響因子多且復雜,結果表明田面不同水平、垂直位置的土壤含水量基本呈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表1—3)。
表1 梯田內側(1—3 測點) 土壤含水量 %
表2 梯田中間(4—11 測點) 土壤含水量 %
表3 梯田外側(12—16 測點) 土壤含水量 %
除土壤質地和結構、地下水埋深等土壤物理性質因素外[2],土壤含水量垂直變化還受到作物蒸騰、耕作管理、降水量等因素影響,土壤含水量的大小與變化幅度是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表1—3 知,不同深度土層土壤含水量層間變化分明,總的趨勢是自上而下遞增。這是因為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受外界影響越來越小,土壤含水量穩(wěn)定性增強[3]。
(1)多變層。受降雨、蒸發(fā)等氣象因素影響,加之耕作、管理等人為活動以及作物吸收利用等都直接作用于該層,導致土壤含水量變化頻繁,并常處于干旱狀態(tài)。內側(1—3 測點)平均土壤含水量為7.84%,中間(4—11 測點)為10.19%,外側(12—16 測點)為8.88%,與次變層的8.70%、11.28%、10.28%相比,分別低0.86、1.09、1.40 百分點,在降雨時可接近或超過田間最大持水量,久旱時又低于凋萎含水量[4]。
(2)次變層。在耕作層以下,受耕作、管理等人為活動影響較小,但降雨、蒸發(fā)以及多數(shù)草本植物根系都有可能影響到該層,因此土壤含水量數(shù)值仍有較大變化幅度。內側、中間、外側土壤含水量分別為8.70%、11.28%、10.28%,相比穩(wěn)定層的8.77%、12.63%、11.36%,分別低0.07、1.35、1.08 百分點,次變層土壤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低于穩(wěn)定層但高于多變層。
(3)穩(wěn)定層。該層土壤含水量受外界環(huán)境、耕作及作物蒸騰耗水等影響較小,含水量數(shù)值相對穩(wěn)定。內側、中間、外側土壤含水量分別為8.77%、12.63%、11.36%,相比多變層、次變層,各測點之間變化較小、數(shù)值較穩(wěn)定。
梯田內側、中間、外側0 ~180 cm 土層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別為8.44%、11.37%、10.17%,沿水平方向呈兩邊低、中間高的變化趨勢。分析其原因,坡改梯后梯田內外側蒸發(fā)面增加,加大了土壤水分的蒸散發(fā)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脅邊”、“脅坎”效應。
(1)梯田內側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的影響范圍為2 m 左右。沿水平方向,多變層1—3 測點的土壤含水量呈明顯的增加趨勢,次變層和穩(wěn)定層也有類似的變化規(guī)律。沿垂直方向,內側多變層、次變層、穩(wěn)定層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別為7.84%、8.70%、8.77%,層間變化幅度較小。上述結果表明,“脅坎”效應對梯田內側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影響較大,在垂直方向影響較小。
(2)在水平方向(4—11 測點)和垂直方向(多變層到穩(wěn)定層),梯田中間土壤含水量較高且相對穩(wěn)定。沿水平方向,除多變層外,次變層、穩(wěn)定層的4—11 測點土壤含水量變化較小。沿垂直方向,多變層、次變層、穩(wěn)定層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值由上向下遞增。
(3)梯田外側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的影響范圍為5 m 左右。沿水平方向,16—12 測點土壤含水量逐漸增加,但增幅較小。沿垂直方向,多變層、次變層、穩(wěn)定層的平均土壤含水量由上向下遞增。上述結果表明,外側土壤含水量受“脅邊”效應影響的面積較大,但變化幅度較小,且土壤含水量高于內側。
(1)坡改梯后,梯田內外側蒸發(fā)面增加,加大了土壤水分蒸散發(fā)量,形成了“脅邊”、“脅坎”效應,使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形成兩邊低、中間高的變化趨勢。其中,內側影響范圍在2 m 左右,影響區(qū)域較小,土壤含水量低且不穩(wěn),土壤旱情嚴重;外側影響范圍在5 m左右,影響區(qū)域較大,影響程度較小,土壤墑情略好;中間土壤含水量較高且相對穩(wěn)定。
(2)多變層是土壤水分的主要變動區(qū)和儲水部位[5],但受氣候、耕作管理、作物吸收利用等因素影響,土壤含水量變化明顯、數(shù)值低且不穩(wěn),常處于低含水率狀態(tài)。次變層和穩(wěn)定層受上述因素影響較小,土壤含水量變化相對較小。
(3)梯田土壤含水量變化分內側、中間、外側3 個區(qū)位。水平方向,0 ~180 cm 土層梯田內側、中間、外側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分別為8.44%、11.37%、10.17%,其中內側土壤含水量數(shù)值較低且變化明顯;中間為梯田中心部位,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較小,數(shù)值較高且相對穩(wěn)定;外側較內側土壤含水量高,土壤墑情略好。垂直方向,多變層內側、中間、外側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分別為7.84%、10.19%、8.88%,次變層分別為8.70%、11.28%、10.28%,穩(wěn)定層分別為8.77%、12.63%、11.36%,可見層間土壤含水量呈遞增趨勢,同層土壤含水量兩頭低、中間高。
[1]胡洋洋.科爾沁沙地坨甸相間地區(qū)土壤水分動態(tài)試驗與模擬[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09:20.
[2]蔡典雄,梁二,華珞,等.旱區(qū)坡耕地土壤層析水流動態(tài)模擬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0(4):5-11.
[3]馬軼,張維江,朱旭東,等.好水川流域梯田土壤含水量變化規(guī)律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12(5):47-49.
[4]余峰,董立國,趙慶豐,等.寧夏半干旱地區(qū)梯田土壤水分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298-300,304.
[5]宋維峰,韓承鼎,楊敬青,等.雙平雙膜梯田試驗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03(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