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封建帝王掌握子民的生殺予奪大權(quán),常以施恩為名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皇帝駕崩、更換年號、皇帝生兒子、立皇后、立太子、皇帝打了大勝仗等情況下,常頒布赦令。天下大亂或者自然災(zāi)害,也會大赦,因為自然災(zāi)害的時候,民不聊生,犯罪現(xiàn)象就會增多,所以皇帝就大赦天下。也有一些情況正好倒過來,大豐收,經(jīng)濟形勢很好,然后皇帝一高興,也宣布大赦,來緩解階級矛盾,緩解社會矛盾。
漢代以前并沒有發(fā)生過皇帝大赦天下的事情。大赦這個風氣是從漢朝開始的,到了唐朝和宋朝更不得了,天下大赦的頻率相當之高,大概平均十八個月,皇帝就要來一次大赦天下。由于唐宋時代都是一年半左右就大赦一次,所以唐宋囚犯坐牢很少有能坐滿兩年的。
《水滸傳》里的那些梁山好漢,有了人命案以后,往往是選擇出去避風頭,然后老老實實地等天下大赦,實在不行,他們也會選擇去吃官司,反正也坐不了幾年牢。宋江殺了閻婆惜以后,被刺配江州,父親宋太公對他說,你現(xiàn)在到江州去,不要去做強盜,一年半載等到皇恩大赦下來,依舊回來父子團聚。
到了元代,大赦的頻率有所下降,大概平均二、三年來一次,但還是比較頻繁的。到了明朝就大幅度降下來了,大約是平均五年多才來一次大赦,然后到了清朝,大赦就越來越少,平均十四年才會有一次。并且清朝的大赦是打了折扣的,不是把罪犯的罪行全部赦免,而是給予普遍的減刑。
近代各國也有大赦,但與中國古代的大赦已大為不同,不是出于恩典,而是國家的刑事政策。大赦的適用范圍很廣,凡在某一時期內(nèi)犯一定之罪的,都可適用,而不以特定的人為限。由于大赦是國家的一項重大行動,通常是由國家元首或國家最高權(quán)力機關(guān)以命令方式宣告,而不由司法機關(guān)決定。
(摘自《城市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