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美滿
社會學視野下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反思與重構
文◎吳美滿*
長期以來,探索專門適用于未成年人的訴訟模式一直是立法、司法和學者孜孜努力的目標,試圖據此解決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問題,也取得了較豐碩成果,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新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人訴訟程序作專章規(guī)定,就是例證之一。然而,未成年人犯罪態(tài)勢沒有據此改變,未成年人再犯罪現象也占了相當比例。據本人參與的一項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未成年犯曾有違法行為的也占相當比例。投入與收獲的不對稱足以引起警思:在對待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上,值得投入智慧和力量的,不應局限于犯罪環(huán)節(jié),而需向犯罪前后延伸。國際上如斯里蘭卡和加拿大對未成年人的綜合性立法模式都從理論上肯定了單純對未成年人犯罪環(huán)節(jié)進行改良,不能解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必須從不良行為開始進行超前的控制,而且必須進行全社會參與的綜合治理。因此,應當花更多精力來指引未成年人在他生命之初即能合理地運用自己的智力而不致或至少減少誤入歧途的機率,或者雖然迷途了,但能知返,不致再犯或不致有輕微違法行為后再淪落犯罪境地。反思過去不是為了指責,而是為了充分認識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所處的困境,從過去既存的模式中看到留存于現代的可以為之努力的空白,看到應該去實現、但一直被忽略的成人對于未成年人的責任?;诖?,借新刑訴法適用開啟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新紀元為契機,本文從思想觀念、教育領域、社會政策和司法實踐四個領域進行系統(tǒng)反思檢討并提出重構建議。
首先,在思想意識上,應當充分了解到兒童直至未成年期是生命中最弱的一個階段,他們新生的特點決定了對于一切的敏感,成人對于如此柔弱的一個生命本應以“幫助”為一切行為的出發(fā)點,但是柔弱的未成年不得不接受的卻總是成人無意識地按其社會規(guī)范的強勢干預,如果這種超越其承受能力的壓力長期化,未成年人勢必對強勢壓迫進行反撲。反撲成功即是犯罪,不成功或自我壓抑者則陷入精神困境。因此,今天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實際上是他們吃力地無法適應這個飛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成人則不應輕易使自己被憤怒或失望所控制,而是應該先轉變思想意識,然后轉過身來,向他們有尊嚴地伸出手去,尋求相互了解,尋找他們走向犯罪的源頭。
其次,在思想路徑上,必須改變以往所習慣的自上而下看問題的方式,嘗試著自下而上地了解和傾聽孩子們的需求和想法。因為,未成年人工作不能只是方便大人的管理,更是有其內在的獨特視角。而現實中大多數成人的目光所觸及到的都是眼前的日常事務,致使他們無法感知或探求到未成年人真正的需求。尋求改變就必需調整以往習慣的思想路徑,從未成年人角度為出發(fā)點進行反向思維。
第三,在群體目光上,應該正視未成年人犯罪絕大部分集中在外來人員身上的事實,把目光投注在中國現代化和城市發(fā)展出現人口大規(guī)模流動的特定歷史時期來考察。如果說以前對于人口流動需解決的問題只認識到成年階層的需要,現在對于“農二代”、“農三代”漸次呈現出的問題需要我們把更多目光投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他們所承受的深重苦難足以逼視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檢驗我們的自省能力。
(一)“象牙塔”迷失與回歸
學校是教育的重要場所,理應與社會保持適當距離。尤其是現代化以后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被忽視,物欲橫流,道德破產,面臨“價值真空“的危機。未成年人浸染其中,首當其沖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學校如不能自立于象牙塔之內,真正擔當起社會與未成年人之間的隔離帶、防護帶作用,則未成年人所受的沖擊會更大?,F實是,社會的很多不良風氣已經無遮攔地向校園滲透,送禮風、拉票風、拼爹風橫行其中,甚至出現教師性侵未成年學生的極端案例。扭轉這種局面已經刻不容緩,學校該有自己的角色擔當、歷史擔當,真正承擔起青少年的守護神角色。
(二)“三維”教育迷失與回歸
在整個社會均過于急功近利的氛圍下,學校未能堅守陣地,違背教書育人的本分,將本應堅持的“德、智、體”三維教育實際壓縮成“智”一維,體育課可以免掉,德育課缺乏耐心細致,特別是對于所謂的“雙差生”“自留生”擅貼標簽使其失去受教育的信心和機會,逃學、輟學成為其唯一出路,為被拉攏參與犯罪或自行結伙犯罪創(chuàng)造了機會。一維教育倘不改變,終究要用起碼一代人來償還其惡果。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先生在《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本訪談錄里談到:學校不能只賣知識,要領著學生在人生上走,要以青年為友,幫助其化解疑問或苦悶。這在今天仍具有極大的參照價值。
(三)教育民主迷失與回歸
孩子作為教育受眾如果能享受哪怕一點教育民主,則整個教育局面必將隨之改觀。一是教育平等問題。如果因為區(qū)域或家庭差異否定一個孩子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他原來理所當然應該成功的人生,就會存在疑問。二是培訓班問題。培訓班無節(jié)制地申辦,身陷其中的青少年有多少是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有多少是真正出自其內心的心愿和熱愛?三是入學提早,孩子的童年期被人為縮短。加上課本過于疑難,負擔加重,也在客觀上壓縮孩子的童年。這些違背教育民主的行徑讓孩子本該強健體魄、性格養(yǎng)成、快樂無憂的年歲被過早剝奪,直接導致全民體魄下降、精神疾患者低齡化、自殺者眾甚至連至親的人都能殘殺的極端事例。
(一)留守問題反思與重構
改革開放30年間,農民工大規(guī)模進城,農村傳統(tǒng)的生存方式受到極大沖擊,但由于戶籍、住房、教育等改革措施沒有跟進,農民工往往只能把家人留在農村,自己獨自到城市闖蕩。農民工對下一代生理性特別是社會性撫育缺失局面已經引發(fā)一系列問題。基于社會或自然的作用,撫育孩子不是一件個人可以隨意取舍的私事,而是有關社會生存和安全的工作。對于下一代照顧不周者,往往會遭人譴責甚至會面臨刑事追究。但是,如果這種照顧不能是特定歷史時期(轉型期)國家改革措施未同步跟進投射到個體身上的不可承受之重,社會政策該當何責?社會需要作怎樣的檢討?家庭就是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護和供養(yǎng)而造下的文化設備。2009年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日,也是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誕生日。中國作為這一公約的簽署國,有履行條約的責任和義務。公約規(guī)定“應讓兒童在家庭環(huán)境里,在幸福、親愛和諒解的氣氛中成長”,締約國應該努力改善每一個兒童,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30年間,農民工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自己卻無力消化現代化所帶來的巨大問題,留守兒童,在他們還沒有能力的時候被直接從家庭推向社會,用他們稚嫩的雙肩,超負荷地分擔、消化了轉型期的許多艱難困苦。再不改變,讓成人情何以堪!該是國家反哺的時候了。否則,埋單的不僅是當事人,在承受這個沉重后果層面,全社會沒有人可以自外其中。因此,是時候站在一定高度綜合解決了。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波及勞動、用工、三農、教育、監(jiān)護制度與戶籍制度等多個層面的綜合問題,目前對此問題的解決還缺少針對性、綜合性、相關政策明顯滯后且缺少可操作性。個人建議兩個路向:一是產業(yè)轉移。國家政策應鼓勵企業(yè)家到內地辦廠,讓農民就近就業(yè),或鼓勵農民工就地創(chuàng)業(yè),既可解決留守問題,也可避免人口大規(guī)模遷移導致陌生人社會帶來的破壞。產業(yè)轉移是當前兼顧經濟發(fā)展與下一輩養(yǎng)育的有效路徑。二是打破戶籍壁壘。讓沒有就地就業(yè)的農民工有條件將子女帶在身邊。建議公安、教育、衛(wèi)生、民政、城建等部門加快取消與戶籍相聯(lián)系的教育、醫(yī)療、住房等各種城鄉(xiāng)隔離制度,實行農民工“市民待遇”,為兒童能在父母身邊生活、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提供制度性保障。
(二)司法處遇措施反思與重構
如前所述,社會政策未到位,導致嚴重的留守問題,也直接影響法律條文以及司法措施的貫徹執(zhí)行。司法實踐表明,外來未成年人以及留守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犯罪兩大主力軍,新刑訴法雖規(guī)定了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但父母不在身邊的這兩大主體要依靠其他合適成年人參與,往往導致這一政策已不能落實或效果大打折扣,長期以往最終將只能成為擺設。此外,非犯罪化、非刑罰化、非監(jiān)禁化等“三非”司法處遇措施都因為未成年犯父母不在身邊而難以落實,這與該群體是未成年人犯罪主體成極大反差,直接損害司法措施的效用,導致未成年犯只能被成人化處理,直接損害未成年犯的合法權益。
(三)社會環(huán)境反思與重構
成年人主導對環(huán)境資源進行配置和管理,在內心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對未成年人負有多大責任的思想意識支配下,這種配置和管理必然只根據自己方便而未能真正從未成年人立場出發(fā)。未成年人犯罪,罪惡自然有,但不可否認,成人文化的誘導、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不良社會風氣的熏陶對心智尚不健全的未成年人起了壞的示范,因此在實施犯罪過程中,他們未必感到罪惡,更多是感到娛樂。君不見,充斥著暴力的電影、殺人游戲的電腦和游戲機器進入各個角落,各地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等本屬于孩子們的天地都被成人空置或用來出租,孩子們的童年在成人的爭利下在提前流逝,不是流逝于貧窮的荒野里,而是流逝于現代文明的聲光化電中。一個常態(tài)的社會決不會與它準備加入社會的新份子爭利。若是成人社會不把此作為通盤性的責任并認真對待,等到新份子長成鐵騎壓境的時候,遭殃的就不分聰明人和傻子了。
(一)少年司法理念檢討
未成年人司法理念既是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立的理論基石,也指導著少年司法制度的實踐運作?!侗本┮?guī)則》第1.4條規(guī)定“少年司法應視為是在對所有少年實行社會正義的全面范圍內的各國發(fā)展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還應視為有助于保護青少年和維護社會的安寧秩序?!蔽覈淌略V訟法也規(guī)定,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實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也就是說,未成年人利益的優(yōu)先保護應該成為少年司法的主導理念。但是在未檢實踐中,真正起支配作用的司法理念仍然是“社會利益保護優(yōu)先”[1]。字面規(guī)定難以落實源于:一是相關配套制度設計不到位,仍帶有社會保護的烙印;二是執(zhí)行者帶著舊司法烙印,難以實現“國家公訴人身份”向“國家保護人身份”的角色轉化。因此,樹立科學的少年司法理念,需要建立未檢人員的專業(yè)化和機構常設化,同時由于檢察機關實行領導制,掌握著審批權卻未能專業(yè)化的分管領導和檢委會委員司法理念轉變也需同步跟進。此外,司法機關之間也需要配合、銜接,建立工作溝通機制,保證未檢工作在各個階段都能落到實處。
(二)律師角色檢討
從訴訟角色、訴訟利益上看,律師應是未成年犯的天然盟友。但是,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直接導致盟友關系瓦解:一是職業(yè)理念未明確,在整體功利心態(tài)驅使下,真正能把“教育、挽救、感化”方針貫徹其執(zhí)業(yè)過程的律師不多;二是專業(yè)化未成年人辯護隊伍未建立。律師主管部門指定辯護人后,各資深律師也通常交由剛畢業(yè)的年輕律師辦理,其認識能力、執(zhí)業(yè)水平以及與溝通能力等都未能到位。三是開應付庭現象明顯,律管部門又未能進行有效制約。新刑訴法雖將指定律師的環(huán)節(jié)提前到公訴以及偵查階段,上述問題如不解決將直接抵銷掉立法的努力。
(三)責任追究機制檢討
法律對未成年人司法流程規(guī)定得較細,特別是新刑訴法作了專章規(guī)定,為未成年人司法工作規(guī)范化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對沒有落實的法律后果未作規(guī)定。如新刑訴法和刑法修正案(八)都確立了未成年人刑事記錄封存制度,今后基于主觀上不負責任或客觀上技術未能配套保密造成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泄密的該如何處置未作規(guī)定。如果司法人員的每次試錯都未受到責任追究,在“破窗效應”鼓勵下,長期以往所有人都將置法律條文于不顧,回到沒有條文的老路上去并最終導致條文虛設。
今日成人主導的社會對于稚嫩的未成年人而言風氣沉淪,教育式微,司法難彰。在這時代傳染病的侵蝕下,最先遭受毒害的是欠缺抵抗力的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的中毒,也等于對下一代的扼殺。因此今天我們解救這一危機,應從觀念、教育、政策、司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全流程的反思,希望全社會能本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訓,秉持未成年人立場,為迷惘無助的下一代創(chuàng)造光明的坦途。這種立場不僅應沉在每個家庭心里,更應沉在我們每個有責任心人的心底。
注釋:
[1]如未成年犯非羈押措施的運用。以全國未檢工作較成熟的上海市為例,其訴訟非羈押率也低,不足全體未成年犯的五分之一。原因之一是執(zhí)法責任,成人檢察官為了保護自己,往往選擇羈押或作起訴處理,可見,在辦理未成年人案件中,考慮的還是明哲保身,真正從未成年人權益維護角度出發(fā)的仍未在思想觀念上占據主流。原因之二是規(guī)定了較為復雜的審批程序,如要經過檢委會或審委會,司法人員為了便宜訴訟,往往棄此奔彼。不管是程序上的障礙或是執(zhí)法責任上的,總之,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并未真正進入司法人員視線。
*福建省石獅市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3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