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瑜
(松原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松原 138000)
早期肝硬化的超聲診斷
趙曉瑜
(松原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松原 138000)
目的 對早期肝硬化超聲診斷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為今后的臨床診斷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方法 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間我院收治的早期肝硬化臨床患者56例和同期健康體檢者60例,對其展開超聲檢查,并對比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聲像圖特點。結果 早期肝硬化組患者門靜脈系統(tǒng)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與健康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門靜脈與脾靜脈內徑發(fā)生顯著增寬(P<0.05)。結論 應用超聲檢查對肝硬化患者展開早期診斷的臨床價值顯著,且能夠對門靜脈以及肝實質病變進行清晰觀察,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jù),值得關注。
早期肝硬化;超聲;診斷;門靜脈;肝實質
在臨床上,肝硬化屬于一種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為多種病因導致的慢性消耗性與彌漫性疾病,近幾年的臨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肝硬化發(fā)病率、病死率有呈現(xiàn)逐年升高的趨勢,因此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因影像學技術在臨床上得到了良好發(fā)展,值得早期肝硬化的診斷效果得到改善[1]。本次研究中出于早期肝硬化超聲診斷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早期肝硬化患者和健康體檢者展開了超聲檢查,并對聲像圖特點展開了對比分析,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早期肝硬化患者和同期健康體檢者,分別抽取其中的56例和60例作為研究對象,肝硬化組中有男31例,女25例,年齡21~76歲,平均(54.3±13.2)歲,56例患者中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者39例,丙型肝炎患者6例,酒精性肝炎者6例,其他5例;健康組中有男34例,女26例,年齡20~75歲,平均(53.2±13.4)歲。以上統(tǒng)計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以上統(tǒng)計的研究對象展開超聲檢查,并對兩組研究對象的聲像圖特點進行對比分析。
1.2.2 檢查方法
檢查所用儀器為我院現(xiàn)有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5MHz,在檢查前要求患者禁食8~12h,避免胃腸道氣體和內容物對顯像造成干擾。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或者是側臥位,首先對研究對象的肝、膽、脾、胰腺以及腹腔展開多切面探查,并對肝臟外形、包膜、肝內回聲改變、肝內血管情況、肝內管道分布情況予以仔細觀察,對門靜脈主干、脾靜脈內徑等進行測量,同時測量各項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而后對檢查結果進行記錄,對兩組研究對象的聲像圖特征展開對比分析[2]。
1.3 數(shù)據(jù)處理
研究中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門靜脈內徑、血流峰值速度、平均速度等測量結果均采取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進行表示,分別展開t檢驗和χ2檢驗,在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門靜脈系統(tǒng)檢測結果
經(jīng)統(tǒng)計得知,早期肝硬化組患者的門靜脈內徑為(1.45±0.21)cm,健康組門靜脈內徑為(1.01±0.08)cm,顯然早期肝硬化組門靜脈內徑較健康組發(fā)生明顯增粗(P<0.05);早期肝硬化組血流峰值速度為(15.1 ±2.4)cm/s,平均速度為(14.3±1.1)cm/s,健康組血流峰值速度為(21.3±2.6)cm/s,平均速度為(19.3±2.1)cm/s。顯然早期肝硬化組血流峰值速度與平均速度均較健康組發(fā)生明顯減慢(P<0.05)。
2.2 脾靜脈系統(tǒng)檢測結果
早期肝硬化組患者脾靜脈內徑為(0.91±0.07)cm,血流峰值速度為(11.0±1.2)cm/s,平均速度為(9.5±2.1)cm/s;健康組研究對象脾靜脈內徑為(0.49±0.05)cm,血流峰值速度為(15.2±1.6)cm/s,平均速度為(14.7±3.2)cm/s。顯然早期肝硬化組脾靜脈內徑較健康組明顯增粗(P<0.05),血流峰值速度與平均速度均較健康組減慢(P<0.05)。
2.3 超聲表現(xiàn)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早期肝硬化組肝硬化發(fā)生明顯的肝腫大,肝角變鈍,特別是一些淤血性以及膽汁性肝硬化患者,且肝腫大現(xiàn)象更加的明顯。早期肝被膜回聲未發(fā)生比較明顯的改變或者是回聲線發(fā)生增強、增粗、不光滑現(xiàn)象,然并不十分明顯。肝內回聲增粗,增強,不均勻,存在明顯的結節(jié)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觀察到門靜脈血流發(fā)生了顯著增寬,色彩相對較為暗淡,流速減慢,峰值流速與平均流速均發(fā)生顯著減低,部分可發(fā)現(xiàn)雙向血流。而健康組研究對象的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包膜、肝臟實質回聲以及形狀均表現(xiàn)正常,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范圍未出現(xiàn)顯著的改變。
臨床上肝硬化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研究證實,其發(fā)病原因同病毒性肝炎、長期飲酒、長期服用藥物、長期腹瀉以及家族史等存在明顯相關性[3]。目前在臨床上對晚期肝硬化患者的診斷相對較為容易,然而在晚期時,肝硬化患者多數(shù)為失代償階段,甚至會出現(xiàn)肝功能衰竭,治療效果與預后差,生存率低,因此若是可以對肝硬化患者實現(xiàn)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對于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具有重要意義[4]。曾有研究指出,對早期肝硬化進行診斷主要依靠病理活檢與臨床生化檢驗,然而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盡管病理活檢具有較高的診斷率,但是由于其屬有創(chuàng)檢查,無法展開重復檢驗,患者很難接受,從而使得臨床應用受到限制。而臨床生化檢驗的診斷率相對較低,因此尋找更加有效、無創(chuàng)、準確性高的診斷方式為目前醫(yī)學工作者所面臨的難題[5]。近幾年影像學技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使得疾病診斷準確率得以顯著升高,尤其是自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早期肝硬化的診斷率,對于臨床早期治療,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6]。
本次研究中出于對早期肝硬化超聲診斷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對比分析了超聲檢查聲像圖特征在早期肝硬化者和健康者之間的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早期肝硬化患者的門靜脈、脾靜脈內徑較健康組發(fā)生明顯增粗,然而其血流峰值速度與平均速度則均較健康組發(fā)生顯著減慢。早期肝硬化組聲像圖表現(xiàn)出明顯的肝腫大,肝角變鈍,早期肝被膜回聲未發(fā)生比較明顯的改變,回聲線發(fā)生增強、增粗、不光滑現(xiàn)象,肝內回聲增粗,增強,不均勻,存在明顯的結節(jié)感。健康組研究對象則未發(fā)生上述諸多改變,二者時間均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知,超聲檢查在早期肝硬化患者中存在較為明顯的典型性,可提高早期肝硬化患者的診斷率,對于臨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改善預后等均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對其給予關注。
[1] 張淑靜,孟憲紅,王真,等.酒精性肝硬化與肝炎肝硬化的超聲對比[J].肝臟,2010,13(4):332-334.
[2] 劉茂霞,梅浙川.超聲造影在肝硬化診斷中的作用[J].胃腸醫(yī)學和肝病學雜志,2008,17(11):496-498.
[3] 沈鐳,李繼強.超聲檢查對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纖維化診斷價值的評估[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3(2):117-119.
[4] 袁迎春,袁曉春.53例肝硬化超聲檢查漏診原因分析[J].寧夏醫(yī)學院學報,2008,30(5):662-664.
[5] 李俏穎,段云友,張莉,等.超聲診斷早期肝硬化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的評價[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08,10(8):517-519.
[6] 錢勝利.超聲診斷早期肝硬化的臨床診斷價值[J].臨床醫(yī)學雜志,2010,30(6):48-49.
R657.3+1
B
1671-8194(2013)27-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