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民 (邢臺市眼科醫(yī)院放射科,河北 邢臺 054001)
射頻熱凝毀損三叉神經節(jié)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效果肯定,需經皮經卵圓孔穿刺三叉神經節(jié)才能進行有效毀損。由于卵圓孔位置深在,解剖差異較大,操作上有一定難度〔1〕。本文觀察應用雙定位CT引導穿刺,射頻熱凝毀損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我院三叉神經痛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年齡60~90(平均63歲);左側7例,右側18例。疼痛分支:三叉神經第Ⅱ支(V2)7例,V3支17例,V2+V3支1例。病程3個月至12年,平均4.7年,合并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22例。都有連續(xù)服用卡馬西平和(或)苯妥英鈉史,22例接受過三叉神經周圍支的神經阻滯術,3例接受過三叉神經節(jié)射頻熱凝毀損術等。
1.2 儀器與設備 (1)螺旋CT掃描儀(Siemens Emotion,德國)。(2)DSZ-1型多功能射頻治療儀(美國)。(3)自制金屬柵欄狀定位器。
1.3 定位器制作與CT參數(shù) (1)定位器制作與安放:制作定位器2個(近鼻側者為1D,耳前者為2D)。定位器1D:用直徑φ1 mm金屬絲,截取5根、長度60~80 mm,平行排列兩端固定,中心間隔4 mm。定位器2D:用直徑φ2 mm中空管(廢棄醫(yī)用穿刺針)截成,5根平行排列兩端固定,中心間隔4 mm;其中依序內置數(shù)目不等分段體,以便CT掃描TOP像和分層圖像上易于識別。定位器1D放置患側面部鼻翼旁,長軸平行于瞳孔與口角外2.5 cm處的連線。定位器2D斜行放置患側耳前,長軸與頭顱冠狀面成45°角。(2)CT參數(shù):患者仰臥,肩部墊高15 cm,頭過仰約45°呈半冠狀位。掃描層厚2 mm、層距2 mm,矩陣512×512,F(xiàn)OV 12 cm×12 cm,靶掃描技術,骨算法成像,掃描基線平行于定位器2D長軸。
1.4 體表穿刺點個體化CT定位 掃描CT TOP像,沿定位器2D最下支向上逐層連續(xù)掃描15~20層,在分層圖像中選擇定位器1D、2D中與卵圓孔最佳相關支,并在體表沿相關支用醫(yī)用甲紫液描記連線,相交后即為體表穿刺點。
1.5 治療方法 術中連續(xù)監(jiān)測心電圖、血壓和血氧飽和度。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使用針尖前端裸露0.5 cm的8號絕緣針,經體表穿刺點,沿甲紫描記線方向,對準卵圓孔直刺,進孔后術者會有刺破筋膜落空感,此時患者面部可出現(xiàn)電擊樣劇痛感,回吸無腦脊液或血液流出,再行皮膚刺激和方波刺激試驗,方波試驗給予50 Hz、0.1~0.3 mV電流刺激,根據(jù)患者反應可適當調整進針深度,使三叉神經分布區(qū)產生麻脹感或跳痛感,結合CT掃描確認穿刺罹患支準確。繼之給予溫控射頻熱凝,溫度(50~85)℃,熱凝1~3 min至痛覺消失。術畢CT測量進針深度?;颊呋夭》苛粲^,給予常規(guī)止血抗炎治療。
1.6 療效判斷 疼痛緩解度(PAR):0度,未緩解(疼痛未減輕);1度,輕度緩解(疼痛程度減輕約1/4);2度,中度緩解(疼痛程度減輕約1/2);3度,明顯緩解(疼痛程度減輕約3/4以上);4度,完全緩解(疼痛消失)。
1.7 結果 術后:4度23例;3度1例;1度1例。均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多數(shù)病人遺有面部麻木感、咀嚼無力等,可隨時間延長而消失。6~12個月隨訪未有復發(fā)病例。用CT線性軟件測量刺入卵圓孔后的進針深度。17例三叉神經第三支疼痛患者,穿刺深度0.4~0.8(平均0.65)cm。8例三叉神經第二、三疼痛患者穿刺深度1.1~1.6(平均1.3)cm。
射頻熱凝毀損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常被臨床所采用,被認為是保守治療失敗后治療三叉神經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它利用不同的機體組織對溫度耐受性存在差異,使用射頻電流作用于神經纖維產生熱量,在特定溫度下,選擇性地毀損傳導痛覺的較細無髓鞘Aδ和C纖維,保留有髓鞘較粗的觸覺纖維,達到既緩解疼痛又保留面部觸覺。該治療法須經皮經卵圓孔穿刺三叉神經節(jié),常因定位不準,反復穿刺引起出血、損傷鄰近組織,導致嚴重并發(fā)癥。劉靈慧等〔3〕統(tǒng)計一組經皮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病例,認為穿刺方向和靶點錯誤,反復穿刺是引起各種并發(fā)癥直接因素。Lopez等〔4〕提出各種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為29.20%,與穿刺有關的并發(fā)癥包括顱神經損傷、顱內外血腫、頸動脈損傷和誤入眶下裂等;徒手穿刺失敗率約10%。
體表穿刺點、卵圓孔和三叉神經節(jié)三點一線,是穿刺成功的基礎。三叉神經節(jié)在顱內的位置相對固定,此時卵圓孔在顱底位置和開口方向的改變會影響到體表穿刺點。因此,卵圓孔位置有差異或解剖變異時,體表穿刺點的位置就會有所改變。也會因患者個體差異、頭型的長短、臉型的寬窄、皮下脂肪層的厚薄等,影響到口角外的穿刺點的位置。以往多數(shù)作者在穿刺卵圓孔時,均選擇患側口角外2.5 cm為進針點,這一固定模式較為僵化。本文選擇雙定位法定位體表穿刺點,可以在三維方向上立體客觀顯示穿刺點與卵圓孔的關系,CT模擬進針線路,穿刺成功率顯著提高。
徒手穿刺很難確定針尖刺入的深淺,穿刺過淺會使療效不持久,穿刺過深會損傷周圍組織。因此正確掌握好卵圓孔的穿刺深度,可避免或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目前國內外尚無公認的穿刺深度數(shù)據(jù),徒手穿刺時為了判斷針尖位置常反復試穿刺,使患者很痛苦,有的患者中途拒絕治療,有的高齡患者會因穿刺的疼痛刺激,誘發(fā)心腦血管意外。本組4例71~90歲患者接受治療,術后恢復良好,可見該方法也適合于高齡患者安全渡過治療。
CT引導下穿刺卵圓孔,結合CT雙定位法定位合適的穿刺點,術中模擬穿刺路線,避開大血管及神經走行區(qū)域。為便于進針時觀察針體位置,CT機架應與穿刺針的針柄平行。進針不能入孔時應進行CT掃描,及時調整進針方向,確保進針線路準確。嚴格控制進針深度,動作輕柔不可以過猛過深。進入卵圓孔后,應與臨床醫(yī)生密切合作,嚴格掌握熱凝溫度和熱凝時間。然而,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亦有其限度,多數(shù)學者〔1~4〕認為,對于三叉神經第一支痛患者,應選擇外周神經毀損,可以避免由此而引起的角膜麻痹、角膜潰瘍,甚至失明等嚴重并發(fā)癥。臨床工作中,對三叉神經第一支痛患者,可選擇性穿刺眶上孔毀損治療。
1 吳承遠,孟凡剛,王宏偉,等.選擇性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1860例臨床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4;20(1):55-8.
2 Kanpolat Y,Savas A,Bekar A,et al.Percutanous controlled radiofrequency trigeminal rhizo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25 years reevalution of radiofrequency rhizotomy〔J〕.Neurosurgery,2001;4(3):524-34.
3 劉靈慧,黃仁輝.射頻熱凝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并發(fā)癥探討〔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2;28(3):215-6.
4 Lopez BC,Hamlyn PJ,Zakrzewska JM.Systematic review of ablative neurosurgical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J〕.Neurosurgery,2004;54(4):9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