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珍
湖北省鄂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鄂州 436000
中藥離子導入配合拔罐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的療效觀察
王寶珍
湖北省鄂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鄂州 436000
目的:探討中藥離子導入配合拔罐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的有效方法。方法:44例急性腰扭傷患者,以中藥離子導入配合拔罐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44例患者進行中藥離子導入配合拔罐治療后,41例取得較好效果,2例效果顯著,1例無效。結論:中藥離子導入配合拔罐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好,見效快。
急性腰扭傷;中藥離子導入;拔罐療法;療效觀察
急性腰扭傷是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過度牽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傷,常發(fā)生于搬抬重物、腰部肌肉強力收縮時。多系突然遭受間接外力所致。急性腰扭傷可使腰骶部肌肉的附著點、骨膜、筋膜和韌帶等組織撕裂。
本科自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44例急性腰扭傷病人。男23例,女21例,年齡30~55歲,病程均在一周內,有明顯的腰部急性扭傷史,腰部劇痛多見于一側,活動時加重,臥床休息后緩解不明顯,腰部活動明顯受限。
2.1 中藥離子導入法 采用NPD-5AS型離子導入儀(南京炮苑電子技術研究所生產)1臺,襯墊2塊6cm×9cm,砂袋(20cm×30cm)重1500g。(2)以舒筋活絡、活血止痛為原則,藥物組成為:桂枝、川芎、當歸、紅花、丹皮、秦艽、木瓜、羌活、乳香、沒藥各20克,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蒲公英各30g:50%的酒精浸泡備用。(3)首先讓患者排空大小便,協(xié)助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頭偏向一側,雙上肢自然上抱平放于頭側,掀開腰部衣物充分暴露腰部。護士以右手大拇指按壓腰部疼痛處以定位,常規(guī)皮膚消毒,然后將用藥液浸濕的襯墊敷于疼痛部位,并將兩塊電極板放置襯墊上,最后用砂袋稍微加壓(避免移位有利于接觸)。打開電源開關調節(jié)時間按鈕至治療時間每次30min,每天1次。選擇刺激處按輸出鍵使機器處于工作狀態(tài),從弱到強調節(jié)刺激量至病人能耐受為宜。離子導入儀自動計時,治療時間完畢,機器自動報警。取下砂袋、電極板、將刺激量調節(jié)鈕調回零位,關電源整理用物。
2.2 拔罐療法 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腰背部皮膚充分暴露,取腰部阿是穴、委中、腎俞,旺火快速吸拔在相應穴位,留罐20分鐘,以促進氣血運行。取罐后,在該部位用手掌面由輕-重-輕手法按摩數(shù)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1 療效標準 痊愈:腰部疼痛癥狀完全消失,功能恢復正常。顯效:癥狀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復。無效:病情基本無好轉。
3.2 治療結果 本組病例44例中,痊愈41例,占94%,顯效2例,占4%,無效1例,占2%,全組病例中總有效率98%。
王某,男,25歲,因打球不慎扭傷腰部2天,腰痛劇烈,轉側,坐臥,行走困難,查體見腰骶部兩旁壓痛明顯,雙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診斷為 “急性腰扭傷”采用中藥離子導入配合拔罐療法5天后痊愈。
急性腰扭傷是臨床上常見的損傷性疾病之一,中醫(yī)古代文獻稱為瘀血腰痛,本病的發(fā)生多為身體負重時,由于物體過重,肌力不足或姿勢不正,動作不協(xié)調而引起,也可因轉身取物,咳嗽或打噴嚏時突然而致[1]?!督饏T翼·卷六》中述:“瘀血腰痛者,閃挫及強力舉重得之。蓋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無不由之,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絡壅滯,令人卒痛,不能轉側,其脈澀,日輕夜重者是也”。說明急性腰扭傷系外力和局部活動不協(xié)調等因素,造成肌肉筋膜撕裂,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
急性腰扭傷因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軟組織急性損傷,使部分肌腱、韌帶纖維破裂,損傷后局部軟組織充血、滲出、水腫,甚至行成血腫,如不及時治療,滲出物纖維化形成瘢痕、粘連致使血液循環(huán)受到障礙,轉變成難愈的慢性腰痛。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并使皮膚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使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中藥離子導入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原則,利用單向的調制中頻脈沖電流,將藥物離子導入體內,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更好地發(fā)揮藥物的局部作用。同時,中頻脈沖電流作用于人體局部深處,使肌肉發(fā)生有規(guī)則和無規(guī)則的各種收縮、按摩運動,通過對神經根的刺激可減輕疼痛感覺,加快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具有改善血液循環(huán)、放松肌肉、疏通經絡的作用,最終達到對病變部位藥物治療和中頻電療的雙重目的。這兩種方法配合應用可解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軟組織水腫、滲出、鎮(zhèn)痛的作用,加強了治療作用,提高了治療效果,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1]何凝凝,黃紅芳,譚滔勝.推拿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臨床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2,36(3):67-68.
R274.34
A
1007-8517(2013)05-0073-01
201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