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書啟
甘肅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741001
仿生學是一門實現(xiàn)生物特點與技術有效融合的科學,其通過對生物結構特征、生理特性以及能量、信息轉換控制等方面的綜合研究,選取一部分成果應用到各行業(yè)領域的生產體系,進而實現(xiàn)其理念創(chuàng)新和技術變革。在實際生產中,仿生學的應用往往能創(chuàng)造新的工藝系統(tǒng)、建筑構型以及自動化裝置等,而且在設計理念方面,其同樣能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以一種特定的途徑有效解決相關難題。就目前而言,隨著大量仿生機械產品的推出,仿生學應用在機械設計領域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相應的研究投入也正逐年增加。當然,近年來機械仿生設計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不在少數(sh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得到了不斷深入、廣泛和有效的推進。
當前形勢下,機械仿生設計無疑正向著多元化發(fā)展,而且也逐步從傳統(tǒng)的基礎設計走向了新型的創(chuàng)新設計。目前,機械設計行業(yè)已然建立起了全面的仿生體系,通過對生物科學的有益吸收,主要實現(xiàn)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仿生設計:
在自然界的長期發(fā)展演變中,生物為了更好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改變,逐漸形成了自身獨有的功能特性。而在機械仿生設計中,這一點往往能為各方面的工作指引一個新的方向,并使之有效抓住技術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現(xiàn)今已有的設計實例中,不僅包括生物特殊外形的仿生、還包括生理特性的一系列應用,顯然這些方面技術創(chuàng)新的研究都取得了相應的成果,功能特性的仿生也使得機械設計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模型設計,而更多擁有了其靈活性與實效性。
機械設計中,運動體系的規(guī)劃往往是重點以及難點,同樣,信號的規(guī)范性是最復雜的問題,由于在集中監(jiān)控模式下,監(jiān)控中在機械仿生設計中,生物運動特征的仿生也必不可少。對于這些生物與生俱來的特點,通過將其板塊化、細節(jié)化,便能從中找出與實際生產工作的良好結合點,使得相應的機械設計更貼合自然,因而應用水平也就隨之提高。目前的運動特征仿生中,對生物基本運動方式、運動系統(tǒng)的調節(jié)等都進行了全面的研究,而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相關機械設備也為生產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這方面的仿生是結合生物科學而進行的深層應用,也從微觀角度上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發(fā)展。在相關的機械仿生設計中,其通常在材料生產方面收效較為顯著,因此而推出的一系列仿生材料也良好地適應了高強度、高效率的性能需求,為生產發(fā)展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而通過對生物內部組織機制一些必要性聯(lián)系的分析,機械微組裝、分級結構設計等也都有了新的發(fā)展方向。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對于信息的傳遞與控制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這一方面,生物在不斷進化過程所擁有的一些能力同樣可以借鑒。具體地,在機械仿生設計中,信息管理設備往往能通過生物的一些信息獲取方式、反饋系統(tǒng)以及自主控制能力等得到全新的發(fā)展空間,不僅生產質量得以有效保證,而且實際效率也隨之大大提高。
縱觀當前機械仿生設計的發(fā)展趨勢,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更加多元化與廣泛化,而相應的技術革新也正逐步走向智能化與全面化,現(xiàn)具體舉出以下幾例加以分析:
在地面工作機械的仿生設計研究中,半步行輪驅動機構是根據(jù)傳統(tǒng)的水牛耕地現(xiàn)象而創(chuàng)造出的新型技術,如下圖(a)所示,通過對水牛在水田中的工作特征分析,陳秉聰?shù)热颂岢隽巳碌摹鞍敫∈嚼碚摗?,有效的將機械運動中的“沉”、“浮”以及“滑行”、“驅動”加以有機結合,以此改變了傳統(tǒng)生產中承重與驅動并存的結構體系,而代之以一種適用于水田及松軟土壤工作的高效生產方式。同時,從機械仿生設計所延伸的一系列研究中,也相繼推出了眾多滾動阻力較小,而驅動動力較大的先進設備,為行業(yè)生產提供了巨大的動力。顯然,仿生學原理在機械設計中的實際應用不僅加快了機械設備的改革,而且還有效促進了設備實效化、便利化的發(fā)展。
(a)仿生半步行輪
(b)仿生機械手關節(jié)
在大型觸土機械的設計方面,相關科研人員也從深松部件、鉆頭以及推土板三個方面的結構中找到了仿生學結合要點。通過不斷操作試驗,在減小深松阻力這點上,成功提出了仿生彎曲型結構,而且在鉆頭設計上,同樣參照穿山甲體表鱗片分布形式制作出了新型的仿生鉆頭,不僅有效解決了生產工作中的鉆頭泥包問題,還極大的加強了泥質巖鉆探中機械設備的實際工作效率。由此可見,隨著仿生學原理的不斷深化應用,機械設計中存在的一些難題也將逐步得到妥善的解決,實際設備生產效率也將因此而大大提高。
近代機械設計領域的發(fā)展成果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機器人,這不僅僅是機械制造重大變革的體現(xiàn),更是仿生學原理在機械設計方面的本質性應用。目前,相關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的設計制造等都已較為純熟,通過對人體相關結構體系的不斷認知,機器人已然能夠適應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大部分工作。如上圖(b)所示,仿生機械手關節(jié)的設計無疑大大加強了機械設備的靈活性,而隨著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的配合推進,機械自動化生產進程也因此而得到了促進。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仿生機器人的設計將逐步走向全面化與智能化,而未來生產工作將因其大量投入使用而變得極為便利。
顯然,仿生學在機械設計中的應用無疑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相應的生產工作很好契合了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要求,這既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必要,更是維持機械設計行業(yè)強大生命力的重要途徑。當前正處于生物科學飛速發(fā)展的階段,因而深化仿生學在機械領域的應用也必須加快進程。當然,在這方面工作上,更應從本質上分析生物的獨有特性和功能,不可一味進行模仿,必須立足于提高生產力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仿生設計。
[1]郭志軍,周志立,張毅等.深松耕作土壤宏觀擾動輪廓分析[J].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2003(3):27-30.
[2]張毅,孫友宏,任露泉.鉆頭泥包的土壤動物仿生學分析研究[J].探礦工程,2003(2):41-43.
[3]叢茜,王連成,任露泉等.鱗片形非光滑表面的仿生設計[J].吉林工業(yè)大學學報.1998,28(2):12-17.
[4]藍偉明,汪久根,李興林等.整臺涂層的仿生設計及其性能[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2,36(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