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 Am Coll Cardiol)近期刊載了丹麥一項研究表明,QT間期持續(xù)時間與房顫風險呈J型相關,并且在孤立性房顫形成方面相關性最為顯著(J Am Coll Cardiol,April,11th,publish on line)。
遺傳性短QT綜合征和長QT綜合征患者發(fā)生房顫的概率均較高。此項研究通過丹麥登記系統(tǒng)采集藥物應用、共病和轉歸資料,共納入了281 277例具有數(shù)字化心電圖記錄的受試者。
結果顯示,中位隨訪5.7年之后,共有10766例受試者發(fā)生了房顫,其中1467例(14%)為孤立性房顫。與參照人群相比(411~419ms),QT間期低于1百分位數(shù)(≤372ms)的受試者其多變量校正后房顫的風險比仍較高,HR=1.45(95%CI:1.14~1.84,P=0.002),而對于QT間期大于99百分位數(shù)(≥464ms)的受試者,房顫風險以劑量反應模式隨QT間期延長而升高,HR=1.44(95%CI:1.52-3.54,P<0.001)。長QT間期與孤立性房顫的相關性最為顯著;QT間期≥99百分位數(shù)(≥458ms)的HR為2.32(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