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厲飛
看看吧,這書真不一般
文/厲飛
元旦當(dāng)天,陽光溫暖,心情放松,開讀新書。起身休息時,我愛人試讀了幾頁,竟不肯再歸還讀書權(quán),只好等她休息時,再立刻搶來讀。如此拉鋸了幾個回合,興致不減。
正是這本書,在不久前,惹起了幾股有些傳奇意味的搶書潮。
2012年12月15日,這本書的首發(fā)式在首都圖書館舉行。出版社提前發(fā)放700張入場券,報名者卻超過4000人,最終,幾百名持券者未能擠進(jìn)會場。第二天,作者在北京圖書大廈簽售此書,等候的隊伍從地下車庫一直排到長安街,到達(dá)簽售點,需轉(zhuǎn)26個彎。最終,6000多冊書一售而光。
一周后,廣州方所書店為這本書舉辦新書分享會,1000多人擠在書店外,有的人提前5小時來排隊。
如此勝景,驗證了出版社對這本書的信心——首印50萬冊。這個印數(shù),是林青霞《窗里窗外》、陳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識》的好幾倍。
如此勝景,說明這本書絕不一般。
這本不一般的書就是《看見》,而它的作者也很不一般。她才華橫溢,擅寫長文,洋洋灑灑數(shù)千字,讀來卻像是幾百字,《雜種馮唐》因此名傳一時。有人叫她柴記者,有人叫她柴姑娘,還有人叫她柴老師,但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都略帶調(diào)侃地叫她“柴徽因”。而她的真名,叫柴靜。她因在非典時期第一個進(jìn)入隔離病房采訪而成名,因重視新聞中的人與人性而獨樹一幟,因堅持在博客中書寫每期節(jié)目的長篇采訪手記而廣受關(guān)注。這些采訪手記,為《看見》一書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依據(jù),可謂“天道酬勤”。
《看見》對我的吸引,是從封面開始的。充滿笑意與善意的瞬間,純凈無暇,讓人心變得柔軟,充滿了閱讀的期待。
《看見》對得起這種期待。它的文字是樸素的,和讓她獲得演講比賽一等獎的《身邊的人》一樣,幾乎沒有華麗詞匯,根本沒有刻意煽情,用的是最簡單的句子,卻一樣有動人的力量。這是來自真實的力量。透過這種不一般的真實,我們能“看見”很多,收獲很多。
我們能“看見”柴靜在轉(zhuǎn)型之初的苦痛:剛進(jìn)央視做新聞節(jié)目,無所適從的她不會寫評論,眼神缺少和嘉賓的交流,節(jié)目內(nèi)容缺乏深度,身上散發(fā)著失敗的味道。如今功成名就的她沒有掩飾自己當(dāng)年的狼狽,無疑給處于迷茫中的打拼者以激勵:挺過陰霾,便是晴天。
我們能“看見”柴靜工作的艱辛:為采訪被超期羈押28年的人,她頭頂炎炎烈日,步行5公里去山里的看守所;為尋找失蹤的販賣假古董的犯罪嫌疑人,她深冬坐車去江西,半夜車熄火了,她凍得哆哆嗦嗦在后頭推車,身上都是泥點;汶川地震,她坐在村民摩托車后座上進(jìn)災(zāi)區(qū)采訪,工作結(jié)束后,暴露的皮膚完全變成棕黑色。由此知道:人生不可能隨隨便便成功!
我們能“看見”柴靜的工作理念:有個實習(xí)生寫解說詞,說什么“遒勁有力的大手”,柴靜給刪掉了。實習(xí)生和她理論,她說,我們要少些修飾。實習(xí)生說這樣表達(dá)不出感情,柴靜告訴他,寫得客觀平實,事物自會折射出它本身蘊涵的感情。多生動的寫作課!
我們能“看見”柴靜的義氣:柴靜平時喝酒只泯一小口,總被朋友老范她們批“沒勁”。老范遇險后平安歸來,柴靜卻是喝得最多,醉倒在桌子上。
我們能“看見”柴靜的清醒:她提醒自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yuǎn),忘了為什么出發(fā)。
我們能“看見”的,還有時代的變遷,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命運的變化。
我們能“看見”更多,只是難在此處寫下更多,因為十年的時光,留下的印記實在太多。這些印記,不只是柴靜的,更有那些受采訪者的。沿著這些印記走下來,我們將能學(xué)著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下去認(rèn)識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并在這個過程中認(rèn)識自我,體悟人生。說起來,這應(yīng)該是這本書最不一般的地方。
□本欄編輯/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