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上海林同炎李國豪土建工程咨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437)
隨著拉薩市車輛數(shù)量的急劇上升,以及每年有近百萬游客擁入,拉薩市中心城區(qū)道路交通壓力越來越大。車輛行駛受路口干擾大,行人違規(guī)橫穿街道多,停車不規(guī)范,車輛多,道路通行能力和指數(shù)不高,安全系數(shù)較低。因此,人行天橋的構想就在拉薩城區(qū)被呈現(xiàn)了出來。
本天橋為拉薩市轉經道上九座人行天橋之一,跨越娘熱路。天橋考慮到施工便捷及不影響交通因素,采用Q345C鋼結構主梁。天橋主梁寬5 m,跨徑34.5 m;人行梯道寬3.5 m。橋梁總體布置見圖1。
(1)環(huán)境類別:I類;
(2)設計荷載:按照《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CJJ 11-2011)取值;
(3)標準寬度:0.5 m(外掛花槽)+4.0 m(人行道)+0.5m(外掛花槽)=5.0 m;
(4)凈空標準:不小于4.5 m;
(5)抗震:地震基本設防烈度8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0 g,在E1地震作用下橋梁地震調整系數(shù)取0.35。
(1)地域性民族性特色
拉薩市為西藏自治區(qū)首府所在地,構筑物特色應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色。
(2)建筑高度
拉薩市整體建筑物高度偏低,天橋作為市政公用工程,需與現(xiàn)有建筑物協(xié)調。根據(jù)與市政府領導及相關部門協(xié)調意見,主梁梁高應盡量輕盈化。
(3)相交道路橫斷面
現(xiàn)狀跨越道路中間無綠化帶,橋梁一跨過街,跨徑較大。
(4)地震
拉薩地震烈度為8度。由于地震烈度大,橋梁梁高需較常規(guī)橋梁加大才能滿足受力需求。這與條件(1)有相悖之處,設計中應考慮如何解決。
圖1 人行天橋總體布置圖(單位:mm)
(1)橋梁景觀
天橋的設計以藏式風格為主線,在滿足人行天橋結構合理的前提下,盡量體現(xiàn)藏式元素,使之與拉薩本地建筑風格一致。主要通過梁體立面裝飾、欄桿、鋪地等附屬結構來實現(xiàn)。
(2)主梁斷面形式
根據(jù)業(yè)主意見,主梁應體現(xiàn)以輕盈、通透、簡潔為主。為達到這一效果,設計中采用了一跨過路、梁高減薄、斷面采用斜挑臂加斜腹板等等一系列措施來實現(xiàn)。
(3)墩梁連接方式
墩梁連接一般為簡支和固結兩種方式。由于主梁斷面形式影響,主梁梁高偏薄,按常理應按照墩梁固結形式以提高結構整體剛度,但由于拉薩地處高震區(qū),地震影響較大,墩梁固結后基礎難以滿足受力需求,因此采用了簡支梁的方式。
(4)結構舒適度
結構簡支、梁高偏薄,都會導致主結構自震頻率難以滿足規(guī)范中規(guī)定大于3Hz的要求。由于國內規(guī)范對于天橋規(guī)定過于簡單,難以滿足現(xiàn)行設計需求。因此在設計中參考了英國的BS規(guī)范,在結構中加入減震TMD并進行加速度限值驗算。
天橋靜力計算為常規(guī)計算內容,本文不再贅述。
本橋動力計算采用ANSYS-LS-DYNA進行瞬態(tài)動力學分析,梁單元采用beam161進行模擬,人群荷載按正弦荷載形式施加,TMD裝置采用一個有質量帶阻尼的質點mass166單元施加在橋梁的跨中,通過LS-DYNA模擬來觀察跨中處加速度與位移的變化。
(1)自振頻率
通過計算主橋頻率為1.9 Hz。
(2)加速度
圖2 無TMD加速度時程
圖3 有TMD加速度時程
(3)位移
通過圖4、圖5可知,未安裝TMD時位移一直保持在3.3 mm左右,不會很快衰減,安裝TMD后位移剛開始最大為2.8 mm,而且迅速降低且控制在1.8 mm以內,獲得較好效果。
圖4 無TMD位移時程
圖5 有TMD位移時程
主橋為等截面鋼箱梁,外挑側立面上采用藏式喇嘛頭結構;欄桿為鋼結構欄桿,中間為鋼化玻璃,玻璃上貼設吉祥八寶圖案;梯道鋪地采用傳統(tǒng)藏式紅白相間圖案,充分體現(xiàn)了藏式傳統(tǒng)特色與現(xiàn)代科技相結合的特點。天橋總體效果見圖6。
圖6 天橋總體效果圖
天橋雖為城市建設中的很小一個元素,但其在城市形象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小覷。由于現(xiàn)代人們對審美的要求越來越高,設計者在設計時不能簡單的照搬照抄,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設計出具有特色的橋梁。
[1]和丕壯.橋梁美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2]孫利民,閆興非.人行橋人行激勵震動及設計方法[J].上海: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8):996-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