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箭生
(浙江省奉化中學 浙江 寧波 315500)
傳統意義上我們都會把音樂歸入藝術的范疇,但5世紀初,馬蒂阿努斯·卡佩拉在總結古希臘音樂思想的基礎時提出了“七藝”的理論.他將音樂列入7類“文科”之中,它們依次包括:語法、邏輯、修辭、幾何、算術、天文和音樂.公元6世紀鮑埃修在其《論音樂的體制》一書中說,音樂家就是用理性推測的人,他把卡佩拉的“七藝”又分成兩個部分,即與語言相關的前三藝(語法、邏輯和修辭)和與數字相關的后四藝(幾何、算術、天文和音樂),所有后來的歷史學家,在定義音樂為一門科學而非藝術時,都把鮑埃修的理論奉為準則.人們尊稱他為“發(fā)展音樂科學的大師”.所有這些似乎都可以認為,原先的音樂是屬于今天科學范疇的.
當初的音樂不僅與天文學齊名,而且和數字有著重要的關系,這和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有著很大的關系,畢達哥拉斯被稱為音樂理論的鼻祖,他對樂律的研究不僅揭示了音樂中的數字關系,更重要的是讓我們領略到了音樂中的那份簡單、和諧和美感.據說有一天畢達哥拉斯偶然經過了鐵匠鋪,他聽到了幾個鐵錘落到鐵砧上發(fā)出的聲音,那幾個錘子的聲音,雖然都不一樣,除一個聲音以外都很和諧,他進入鐵匠鋪仔細觀察其原因,起初認為是落到鐵砧上的錘子的力度不同而導致不同的聲音,但經過幾次的反復試驗發(fā)現,使用錘子的胳膊力度不影響音程關系[1].
之后,畢達哥拉斯研究了錘子的重量和發(fā)聲的關系,發(fā)現不同重量的錘敲擊能發(fā)出不同的音程,鐵匠鋪里不同的錘子的重量分別是6,8,9,12磅,就是錘子的重量比例造成各種不同音程.重量比是1∶2的6磅和12磅的錘子,敲擊發(fā)出的兩個音構成八度音程[2];重量比是2∶3的6磅和9磅錘子發(fā)出五度音程;重量比是3∶4的9磅和12磅錘子發(fā)出四度音程.同時發(fā)現不和諧的音程是四度和五度之間的音程,和諧的音程剛好是八度、五度和四度音程.
接觸過弦樂的人都知道,弦線越長,其發(fā)出聲音的音調越低.當年,畢達哥拉斯也研究了樂器的弦長和音程的關系,弦長度和音樂中基本音程的固定比例是:八度音程對應弦長比為1∶2,五度音程對應弦長比為2∶3,四度音程對應弦長比為3∶4(與前面講到的錘子重量比完全相同).畢達哥拉斯用數學方法研究音階的相關因素,提出“五度相生律”,后世稱為“畢達哥拉斯律制”,所謂的“律”,就是一種規(guī)律,或者說是某種簡諧關系,按照這種規(guī)律發(fā)出的聲音才是和諧的,我們聽起來是優(yōu)美、悅耳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用“五度相生律”中簡單的比例關系進行組合,就可以得到音樂中所有的音.這種律制不僅對古希臘音樂有影響,而且對以后的歐洲樂制、阿拉伯樂制也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表1 各音階對應的發(fā)聲頻率
五度音程(例如從低音6到中音3),頻率關系為
四度音程(如從中音3到中音6),頻率關系為
“和諧”是畢達哥拉斯學派價值觀念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是指一定的數的比例關系.“和諧”在音樂中是指將不同音調調和在一起,就構成音階[3],而基本的音程是和簡單的數的比例相一致的.畢達哥拉斯的研究發(fā)現,凡是符合某種比例關系的數,就是和諧,就能產生悅耳動聽的音樂,就能產生美的效果.所以,畢達哥拉斯音樂美學思想也是以“和諧”為核心的,即音樂之美取決于數學的規(guī)律.
畢達哥拉斯從音樂中發(fā)現數的和諧美,又將這種思想運用到天體的研究上,認為各天體之間的距離也是按這種數學比例的.宇宙中各個天體的運動是和諧的,它們是在一定“數”的和諧關系下按照不同的音調發(fā)出樂音的,從而形成一部和諧的天體音樂,表現出更廣闊的音樂和諧美,因而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的和諧,是一個和諧的、秩序井然的宇宙.
而且,畢達哥拉斯提出“同聲相應”的觀點,他把天體認作“大宇宙”,“大宇宙”在一定“數”的支配下運行,各個天體之間的距離是由和諧的數構成.在這些天體的和聲中,音調高低由天體運動速度決定,而速度又由天體之間的距離決定,這些天體之間距離的比率又與八度音程之間的間隔比率相一致.人本身是一個類似“大宇宙”的“小宇宙”,人體像天體一樣,由數的和諧支配.人體和諧美是由比例對稱的形體組成,如他提出的“黃金分割”定理,人內在的和諧受到外在音樂和諧的作用,人的“小宇宙”在音樂和諧美的陶冶下,內在靈魂與外在形體欣然契合,它們發(fā)生“同聲相應”.畢達哥拉斯的“同聲相應”觀點不就是天體與人體的“共振”嘛!
要了解開普勒的世界觀和哲學信仰,首先來看看美國科學家詹姆斯(J.James,1953- )在他的《天體的音樂——音樂、科學和宇宙的自然秩序》一書中的描寫:“開普勒直率地承認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是他的理念上的老師,他堅信理想的宇宙圖式是被完美的數學音樂統治的.”開普勒是一個徹底信奉畢達哥拉斯主義的學者,他認為上帝按照完美的數字創(chuàng)造了世界,因而,行星運動的真實動因,應該到隱藏著的數字和諧中去找.作為第谷的學生,開普勒在第谷死后接受了他大量的精確觀測數據,但并沒有接受第谷的宇宙觀,卻相信哥白尼的學說,是因為日心說更美——它蘊含著追求宇宙數之和諧的精神.
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說的同時,也提出了宇宙的和諧性,他在《天體運行論》中說過:“地心說不能認識或解決的主要問題---宇宙的形狀及其各部分的不變勻稱性(按:和諧性).這就好象一個藝術家為了畫像從不同的模特兒身上選取手、腳、頭和身體其他部分,每一部分都畫得很好,但不屬于同一個人的身體,大小不能互相配合,結果變成一個怪物了”.從這段話可看出,哥白尼對地心說否定的理由之一是它的不和諧性,與之相反,若把太陽作為中心,則“在這個序列中(按:指日心說中行星的排列次序),我們發(fā)現宇宙妙不可言,各種運動和軌道大小之間明白顯示出和諧”.
開普勒認為天體的運動是一首連續(xù)的樂曲,它雖然不能為我們聽覺所感知,卻可以為我們的思維所理解.行星運動的周期(頻率)對應于音調的高低,而行星之間的距離則對應于音程.太陽系這首樂曲中,各行星周期(頻率)的不同猶如音樂中不同聲部一樣,金星相當于女高音,地球是男高音,火星則是男高音的假聲,而木星、土星則是男低音.軌道接近圓的金星因速度不變,所以只唱一個音;軌道稍顯橢圓樣子的地球唱的是“343”,音調略有差異;而水星呢,軌道較扁,離太陽時而遠,時而近,于是便唱出一串從低到高又從高到低的音列.這樣一來,開普勒以他的宇宙和諧理論編寫了奇特的宇宙天體音樂.他認為這“天體的音樂”不但有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而且是在永恒的時間中傳播.
開普勒當年最感興趣的問題是:為什么行星有六顆(當時只發(fā)現了六顆)?他們的軌道半徑為什么恰好是8∶15∶20∶30∶115∶195這么個比例?依據第谷的觀測數據,結合自己的信仰,開普勒致力于探測六大行星的軌道大小之間的關系,他驚喜地發(fā)現,用柏拉圖的5種正多面體,正好可以表示出六大行星的軌道半徑來:若土星的軌道在一個正六面體的外接球上,則木星軌道在該正六面體的內切球上,在木星軌道內內接一個正四面體,則該正四面體的內切球便是火星的軌道,再在火星的軌道內內接一個正十二面體,其內切球是地球的軌道.依此辦法,在地球軌道內內接一個正二十面體,其內切球是金星的軌道;在金星軌道內內接一個正八面體,其內切球是水星的軌道.這樣設計出的行星軌道與當時的觀測數據相當吻合,而且由于柏拉圖已經證明正多面體只有5種,這就為宇宙中只有6顆行星找到了幾何學的證據(如圖1).開普勒把這一發(fā)現以《宇宙的奧秘》為題發(fā)表于1596年.
圖1 開普勒《宇宙的奧秘》中設想的宇宙
對于開普勒來說,這些多面體最為漂亮和完美,因為它們最大可能地模仿了柏拉圖在《蒂邁毆篇》里被確認為神的形象的天體,這是一個被開普勒當成信仰的概念.開普勒曾非常興奮的寫道:“我永遠無法用語言來描述我從自己的發(fā)現中獲得的快樂.現在我再也不惋惜失去的時間,再也不厭倦工作,無論有多大困難,我也不回避計算.日日夜夜我不停地從事計算,直到我看見用公式的語言表達的句子與哥白尼的軌道完全吻合,直到我的歡樂被風吹走”.這就是和諧的自然帶給人的心靈上的愉悅,追求和諧的目標永遠是我們研究自然的動力.有人把開普勒三大定律的確立看作“歸納法的勝利”.依我看,不如說是畢達哥拉斯研究思想的勝利.開普勒三大定律的發(fā)現,標志著畢達哥拉斯“數學和諧性”和簡單性假說取得成功,并成為后來其他領域中所效仿的一個榜樣.
對于畢達哥拉斯學派來說,從研究音樂中的簡單比例關系開始,似乎發(fā)現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著世界,自然與數學之間的貼切如此和諧,因而使他們相信,不僅僅自然的聲音,而且自然界中所有特征性的東西,都可以用一些簡單的數字關系來表達其和諧.自然中所有的規(guī)律都有音樂性,天體的運行在他們看來就是自然的音樂.正所謂:此曲只應天上有.
參考文獻
1 楊建鄴.物理學之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