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人們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
語言,同時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來說,各個民族都有專門屬于自己的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而英語則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據德國出版的《語言學及語言交際工具問題手冊》中的統(tǒng)計顯示,現在世界上查明的語言有5651種。在這些語言中,約有1400多種還沒有被人們承認是獨立的語言,或者是正在衰亡。
人們彼此的交往離不開語言。盡管通過文字、圖片、動作、表情等可以傳遞人們的思想,但語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然而世界各地的人們所用的語言各不相同,彼此間直接交談是十分困難的,即使是同一種語言,還有不同的方言,其差別程度也不相同。有的方言可以基本上相互理解,有的卻差別極大,北京人聽不懂廣東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專家認為,人類學習第二門語言的最佳時期是3~7歲,這個時間內人腦對語言的敏感度、理解度,是最佳的。但事實上,曾經有一位語言專家這樣說過——外語學習的原理是如此之復雜,以至于沒有人能說清楚;但掌握語言的過程又是如此之簡單,以至于不需要說清楚。
我們普遍認為,學習好一門外語,觀點都是如下的:
要有語言環(huán)境, 多跟外國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國,不久自然就能會說了。
學習外語要多記多背,也就是說必須要用記憶去學語言。
想糾正發(fā)音,一定要專聽和模仿純正的發(fā)音,比如看電視或聽歌。
要學習外語語法,如果語法熟練,說句子就正確了。
要有一定詞匯量,要大量背單詞。但背英語單詞很難。
以前學的是書面語或過時的英語,和現在口語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口語不好。
學外語必須非??炭啵L時間反復練習。
一位名叫格雷格·托馬斯(Greg Thomson)的著名語言學家曾說,這些觀念是全錯的!不僅是錯,而且事實正好相反。
怎么會錯呢?難道學外語不是在語言環(huán)境下就最好嗎?難道想糾正發(fā)音不是要聽標準的發(fā)音嗎?這些不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不幸的是,我們剛好錯了,而且正好相反。語音專家發(fā)現,成年人要想糾正自己的發(fā)音,不能只聽標準發(fā)音,而是要聽大量的 “非標準發(fā)音”,也就是說,他們需要帶口音的發(fā)音。比如德國口音的英語,法國口音,意大利口音,印度口音,等等等等,而且種類越多越好。這是怎么回事?這個結論的來源,要從當年哈佛大學的語音專家們,在做口音研究時,用日本人做的試驗講起。
“為什么做語音實驗會用日本人?大家普遍的回答是因為日本人的英語發(fā)音很難聽。那為什么日本人發(fā)音難聽?”每次問到這里,聽眾中總有些笑聲,很多人回答說日本人舌頭硬。其實日本人跟大家一樣,舌頭并不特殊,發(fā)音不準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日語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英語有大約44個發(fā)音(元音加輔音),而日語只有大約30個。雖說常聽到日語有五十音圖,但很遺憾,日語的五十音圖很多是重復的,所以并沒有50個音。于是日本人在說英文時,很多音是發(fā)不出來的。比如“日 r”的音,在日語中便不存在。很常用的read and write,日本人只能說成 lead and light,用“l(fā)”代替“r”,這是個很典型的例子。于是當時哈佛大學就找了在美國的成年后才到美國的日本人做實驗。首先問這些被實驗者,read 和lead兩個音,大家聽得明白嗎?大家一致回答說聽的出區(qū)別。再問那為什么會說錯,這些日本人有的說“我們的口腔結構不同”,有的說“我們發(fā)音的部位和你們不同,我們的靠前,你們靠后”,也有人說“我們舌頭硬,老美舌頭軟”……接下來做了這么個實驗,讓這些日本人聽許多“r”或“l(fā)”打頭的詞,并且不讓他們看拼寫,二選一的答案,做完了測試,發(fā)現大家的正確率是50%。各位已經發(fā)現問題了,二選一能答對一半,實際就是根本不會,純粹瞎懵,命中率當然是一半。當看到這一結果時,測者和被測者全傻了。因為要是全對了,那分析和調整一下舌頭位置或口型就可以解決;如果全錯了也不要緊,掉個個兒不就成了?但對一半就沒救了。大家想,根本聽不出兩個音的差別,怎么可能區(qū)分清楚發(fā)音和正確發(fā)音。但結論已經出來了:發(fā)音不準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問題,而是耳朵的問題。
其實發(fā)音不準主要是因為耳朵聽不準這件事,大家是有實際觀察經驗的。比如有人唱歌走調,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嗓子不好?不是,主要是耳朵聽不準,所以唱歌走調的人唱完了覺得自己唱得挺對的。(如果您不信,那就試試戴上耳機邊聽邊唱,然后錄下來看看自己走沒走調吧)。那么,這些被做實驗的日本人都在美國生活了一段了,天天聽標準音,為什么改不了口音?原因是:成年人的耳朵聽音不準,分辨能力低,聽不準一個不在自己母語語音范圍內的新標準發(fā)音,也聽不出自己和標準音的區(qū)別,以為自己已經發(fā)到標準了,其實還有差距。有興趣的爸媽可以在網上找到日本人用來測試“r- l”分辨率的測試網站試試,很好玩。
科學實驗告訴我們,只有小孩子的耳朵對各種語言有較的高分辨率,才可以聽準任何語言的發(fā)音而模仿到位,成年人不行。具體說,大多數人到十二歲以上就不行了,這個能力失去了。所以抓住上中學以前的時間學習第二語言,是很關鍵的一點。
但事實上,花時間去死記硬背,即使是享受語言環(huán)境,覺得只要復合這幾點就能輕松學好外語,這樣的觀點,像我們如上所說,也是錯誤的。
這又是為什么呢?在正常學習外語的情況下,我們通?;厝ゼm結于語法,比如主謂賓、定狀補,甚至時態(tài)。不管年齡是如何的人,這樣學習之下,最大的敝處就是:對語言的代入感全無。
也許這樣說很多人還不能明白,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例子,當一方說出一串電話號碼“six four three six…”,很多人會記不下來,為什么?因為記憶力不夠么?或是很多人會認為,因為他對英語不夠熟練,其實不然。很多人在聽到第二外語的時候,腦子里空空沒概念,第一個想法就是翻譯。而這樣一翻譯,困難就來了,在對話交流時,就會造成障礙。當然,這幾乎只是針對成年人的,小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要比成人多5~10倍。
介紹如上的內容,除了希望各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爸媽們能夠幫家里的寶貝利用好學習第二語言的寶貴時期,并且,不要以硬性的方式,去壓榨孩子們的個人時間,要靈活地利用他們的長處和特點,讓語言學習,既有用,又有趣。
為此我們找到了一位名叫亞歷山大·阿奎列斯(Alexander Arguelles)的語言學家的專訪,并對其整理、總結,這位來自美國的外語學家,在自學之下,掌握了超過20種語言,并且經常給愛好語言學習的人們提出自己的總結和經驗。希望如下的建議,能給各位爸媽們以及正在學習中的寶貝們一些幫助。
1學習一門語言之前,首先要對其著迷
“我在語言方面並沒有什么天賦。11歲時,我的法語課成績并不樂觀,差點兒因此而放棄這門課。然而,當我在大學里接觸德語時,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我喜歡上很多德國作家,但我不滿足于閱讀英譯本,而是想閱讀他們的德文原著,這成為我學習這門新語言的主要動力。誰料一發(fā)就不可收拾。當我掌握德語后,我對外語的學習更加著迷。接下來,我又迅速掌握了法語、拉丁語、希臘語和梵語。我一直期望自己能有一個百科全書式的腦袋以全面地審視這個世界。而掌握多門語言似乎是一種實現此抱負的好方法。二十幾歲時,我下定決心在接下來的歲月當中掌握盡可能多的語言。”
2全家一起學習語言時,父母的成功可以給孩子做足夠的榜樣
“我從記事時起就對語言著迷。小時候,我們一家去過很多地方,無論到哪,我那通過自學掌握多國語言的父親常常能輕松、自信地使用各種語言與我們所遇到的人進行交談。我父親的這種能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3無論熟練與否,不要畏懼與別人用其他語言交流
“我不是一個天生的健談者,而且我以前在跟當地人以他們的語言交談時總是很拘謹。但是,當你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時,你必須用它來進行交流,把它當做生活的一部分?,F在,我發(fā)現當自己沉浸于一種語言時,我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而且有點喋喋不休?!?/p>
做語言教學這份工作多久了?
目前我已經有7年的經驗了。
最開始為什么會想到去選擇這份職業(yè)呢?
我想做語言教學的其中一點是為了能讓自己了解更多國際間的文化與歷史,并且,我想讓我的學生們能在掌握語言后更好的在國外工作和學習。
在教孩子們的時候,最難的事是什么?
我覺得在我教孩子們時,最難的是把他們之前學的許多原本不到位的發(fā)音糾正過來。
對你來說,學習掌握另一門語言的好處和優(yōu)勢是?
我覺得對于當今的社會來說,多掌握一門語言對今后的工作和與人溝通是有著極大幫助的。它能使人開闊眼界,并且給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你懂我的意思。
那么在語言學習中,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事當然還是在運用時要有信心。當然那需要不斷地練習。
Andy的媽媽
帶孩子來學外語主要是因為孩子自己感興趣,同時也為以后打基礎,以后都會出國,早點學對未來有好處。
Tyler的媽媽
本身來學習外語是為了出國讀書做準備的,覺得自己的孩子在語言方面有天賦,孩子對學習英語有很大的興趣。孩子接觸的時間早,辨音能力和語感都很好,所以希望他能一直堅持學習下去。
Rain的媽媽
讓孩子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知道,除了自己的母語外,還有很多其它的語言,而且英語是語言中的主流語種,一定能對她將來幫助很大。
做語言教學這份工作多久了?
已經超過五年了。
最開始為什么會想到去選擇這份職業(yè)呢?
我在一個多語言環(huán)境的家庭里長大,從小就可以說英語和法語,高中時我開始學習西班牙語,然后到了大學,我又去學了中文。我一直對學習新的語言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然后有天我突然意識到,嘿,我不光是有語言天賦,教別人的天賦也很棒呢是不是?
在教孩子們的時候,最難的事是什么?
最難的是讓孩子們把玩時的那種精力也用在學習上。沒有什么事情能比讓一個五歲的孩子,在一個春風和煦的周末,坐在教室里那種枯燥乏味更讓他們難受的了。所以如何將他們在玩時的精力轉換到學習中是個難題。
對你來說,學習掌握另一門語言的好處和優(yōu)勢是?
如果你能多說一門語言,你就可以更跟多的人交流,而跟更多的人交流,就意味著你在未來可以有更多的機會。
那么在語言學習中,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一定不要放棄練習的任何一次機會,并且不要停止自己的求知欲。
Sara的媽媽
我希望孩子能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當地的文化,這樣即使不出國,將來對孩子也有好處。并且在學習班的教材是和美國中小學同步教材,對孩子幫助很大。私塾式的教學環(huán)境甚至比在學校更讓她感興趣,我真希望她在學校也能這樣呢!而且我和孩子真的都特別喜歡學習班做的節(jié)日主題派對,在了解國外文化的同時,還白吃了一頓,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