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或一襲寒風(fēng),吹徹心骨;或一夜冰封,萬里皚皚;或一吐輕氣,煙霧縈繞。冬來了!冬季降臨,大地顯現(xiàn)其本色,流水凝固其身軀,千樹萬樹披上銀裝,“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給人的感覺是肅殺,是凝絕,是幻滅。然而,冬季并不意味著終結(jié)。冬,以冰冷的姿態(tài)傲立于人世,卻以溫柔的心深愛著萬物。冬季的降臨,不是停止一切活動,不是終結(jié)一切事物,而是為了來年的豐收而稍作休憩。
漫漫冬季,不如春意融融,萬物爭光輝;不如秋意綿綿,香山紅葉飛滿天;更不如夏意燦爛,烈日激情四射。但冬意,是暖暖的。冬季的陽光緩緩灑下,灑進每一個角落,溫暖人心。光線輕柔而溫暖,孕育著絲絲生機;冬季的雨水聲聲滴落,落入每一寸土地,喂飽每一株生命,滋潤萬物細無聲,孕育著一切生命。冬季,并不是人們想象中那么無情;冬季,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愛著自然。
此季漫漫,此意綿綿……
[文一]
感悟冬天
魏朝卿
冬是穿著素服的白衣天使,它優(yōu)雅恬靜,讓您感悟到它圣潔又親切。
初冬,綠樹慢慢變成灰褐色,風(fēng)也變得尖嘯而寒冷刺骨,花謝果落了,只有菊花還在寒風(fēng)中搖曳。沿路的樹葉變得枯黃而紛紛落地,冬天便這樣來了,而且愈來愈寒冷。
一棵棵光禿禿的樹枝,在寒風(fēng)中吹著口哨,周圍是一片寒冷,一片靜寂,你是否感悟到在那枯葉覆蓋的大地之下又蘊藏著深厚的新的生命?樹枝雖是光禿禿的,但樹的根卻深深地扎在土層中,汲取養(yǎng)料,在靜寂中積蓄力量,一旦春天到來,這種新的生命力便勃發(fā)出來——先是那臨巖怒放的迎春花,再是那如火似霞的桃花,然后是如燎原之火的百花次第開放。
當(dāng)冰雪覆蓋著大地,冬以堅冰窒息著小泉、小溪,一任飛雪鋪天蓋地時,大地茫茫,舉目皆白。這時,別以為周圍只有單調(diào)的蒼白和乏味的冷寂,也不要以為萬物一切都回歸了自然,它們之中,還有不畏嚴(yán)寒而傲霜斗雪的英勇之士,梅花就是“香自苦寒來”的。為此,誰又能否認(rèn)冬同樣是生命旺盛的競技場?從這里,可以丈量一個不息生命的厚度,可以洞燭一切靈物的純度。透過冬的冰層,可以發(fā)現(xiàn)冬的天地最明亮。冬是幽靜安寧的季節(jié),但不是安眠,而是一種積蓄醞釀。這時,我想起古人說的一句話:“夏天可畏,冬天可愛?!?/p>
冬,它濃縮了一春一夏的歡樂與熱情,抒寫著一串串秋的盈盈豪情,它用你對大自然殷切的期待而凝結(jié)成亮麗剔透的六角形詩帆,灑向空曠的大地,預(yù)示著來年的喜訊。
冬,深藏著春夏秋的真情實意,用多彩的筆勾勒出寫意的橫豎撇捺點,展示出冬的意蘊。你若嫌其蒼白單調(diào),那就得用心去感悟它。走進冬的懷抱,需要有與寒風(fēng)暴雪搏擊的勇氣和信心,需要能忍受冬的冷酷。冬沒有百花爭艷的爛漫,也沒有鶯歌燕舞的活潑,面對冬,需要的是勇往直前不懈搏擊!
我的視線注意著冬的腳步,看它怎樣一步步跨過寒冬走向春。我很贊賞莎士比亞“巢燕未敢來,水仙已先至”的名言。雖手腳凍得難受,但這卻是走向溫暖之春的必由之路,正如美國詩人斯文本恩所說“春光追躡殘冬笑”。冬的這一“笑”,把我誘入悠適的寧靜。我趁冬還在身邊,好好體味一下冬的深沉,冬的寧靜,冬的圣潔,冬的神韻。
(選自《清明的心弦》,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版)
[品評]
這篇散文首段用“冬是穿著素服的白衣天使,它優(yōu)雅恬靜,讓您感悟到它圣潔又親切”統(tǒng)攝全文,接著以細膩的筆觸、精練的語言、獨到的見解,突出了“冬的深沉,冬的寧靜,冬的圣潔,冬的神韻”。
作者憑著一顆敏感的心體味平淡而不平凡的冬季、平凡而不平板的生活,故而筆下文章頗具美感與鼓動性,其優(yōu)美的畫面讓人賞心悅目,其深刻的啟迪令人回味無窮。
[文二]
冬季小語
林 發(fā)(臺灣)
假如春季是大地的再生,那么凋零的冬季不正是一種孕育嗎?
時序更迭,四季循環(huán),像極一個人生命的歷程,由明媚清純的春進入熱情活力迸放而理想高燃的夏季,然后自盛放的夏轉(zhuǎn)入成熟的秋,由恬美成熟的秋進入沉思的冬季。于凜冽的冬季,像極走完了人生另一個歷程,正期待另一個新的超越,正企望另一次新的突破,再展開另一種生命的新境界——期待另一個生命春天的來臨。生命就是需要不斷地超越,也需要不斷地突破,才不致枯滯的。
冬季真是屬于沉思而凋零的季節(jié),田野上成熟的稻子已收割,田野裸裎自己的胸膛,沒有稻穗搖曳,更無從聽群蛙齊鳴,往昔有著青春絢麗,如今倒像進入禪境。這時農(nóng)人正忙著堆肥,成車成車的堆肥正肥沃著貧瘠的土地;在這冬季,泥土正吸收著新的養(yǎng)分,當(dāng)明春來臨,牛犁翻松了新土,那土地就再洋溢無限的生機。我們所熟知的自然界,有些動物正在冬眠,冬眠并非死亡,而是一種新的蛻化;有些樹木花草也棄絕了紅花綠葉,但那也不是枯死,明春嫩綠的新芽,將展開一個新的絢麗的夢境。
而守候一季的寒冬,你心里正孕育著什么?正想做何種的突破?
我們生命之所以貧瘠,原因往往不是放棄了工作,便是因工作而放棄沉思;要不斷地工作,也要不斷地沉思。生命原是一個不知來自何處去之何方的奇跡,存在也是一個時空的偶然,我們需要不停地奮斗,高燃理想的赤子之心,來印證我們生命真正的存在,這樣我們便需活躍我們的思維,點燃靈臺的明燈,照亮我們該走的路,以便我們繼續(xù)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斷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績,不管昨日你靈園里開了多少花朵,那是屬于昨日;若你一心沉湎昨日的喜悅,就難享今日更清純的歡欣。今日,一個新的開始,更需要我們前進,更需要我們?nèi)ピ杏?,人生是一條永遠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到成灰而淚盡……
在這冬季,原不是告退的季節(jié),守候一季寒冬,原在孕育明媚的春天。詩人意味深長地說過: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冬季,讓沉思豐盈的生命,也孕育更新你的疲憊或已充滿創(chuàng)傷的心靈,來孕育一個突破、超越的新的春天。冬季原是沉思的孕育的季節(jié)啊!
別放棄,別嘆氣,別忘了冬季是沉思孕育的季節(jié)。
(選自《中華活頁文選》2010年第12期)
[品評]
這是一篇說理散文,“冬季是沉思孕育的季節(jié)”是全篇主旨。作者從自然界的冬季,進而聯(lián)想到生命的“冬季”,然后圍繞“沉思”和“孕育”兩方面展開議論,強調(diào)唯有“不斷沉思”,才能“繼續(xù)跋涉”,才能孕育、更新,才能迎來“突破、超越的新的春天”。
文章構(gòu)思上有一個顯著的特色——不拘泥于對冬天景色的描寫,而是注重開拓思想境界。綜觀全文,哲思豐盈,結(jié)構(gòu)獨特,語言鮮活,猶如一首催人奮進的交響曲,給讀者以力量。
[文三]
冬憶二題
韓 青
冬韻
樹的疏朗的枝丫縱橫交錯在蒼穹,招引來幾只小麻雀在其間飛上舞下,雪的舞蹈柔曼飄逸,令觀者悄然動容。
這世界寧靜得似乎凝固了。
聽不見紛爭,消失了塵囂,所有的坑凹被柔軟的線條抹平掩埋,城池只在這時才顯示它少有的溫情,幢幢高層建筑不露聲色地觀賞萬里雪飄,沉浸在一種詩意的境界。
居高遠眺是放飛心靈之歌的最佳契合。此時此刻,崇山之偉岸,丘壑之跌宕,江河之邈遠,天地之無際……這一切,都因?qū)さ目释C然起敬了。萬類不語,幾千年幾萬年歷史就這樣一步步向你走來,歲月就這樣失而復(fù)生,周而復(fù)始,一如不被留意的野草,唯生存是它們畢生的追求。其實人也是草木,盡管他們有腿,都拼命去城里擁擁擠擠頂頂撞撞,但其根永遠也離不開大自然的蔭護和恩澤。唯有如此,古往今來,子子孫孫,人類才衍變成為生物家族中最龐大的一支。
雪仍在下著,厚厚的積雪告訴你冬季原是封閉的房子,而躲在房子里思維最活躍、最富靈感。是的,他們不會躲進洞里木然置之,總該思想一下一年的得與失,以利來春播下希冀,為此誰都看重這雪飄之季。
所以沉默不語不是冬的呼喚!就這樣,每當(dāng)飄飄蕩蕩的一天飛雪向你親近的時候,跟著雪的昭示走,是溫馨的,充滿活力的。你就能聽到一位詩人曾播下的詩句,在雪地里鮮活起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冬天的詩句,在不分國界的漫天雪片的賀歲聲中,終于舒展成美麗的起起伏伏的流韻。
雪原
冬是一首詩。
雪原無瑕。雪原唯一。
飄飄灑灑是它的身影和氣韻。
一個晝夜,又一個晝夜,雪終于疲累了,靜憩在一個白晝的中午。
此時亮麗的太陽,是獎賞給雪原的一枚金質(zhì)獎?wù)?。那些原本凸凹不平的情緒,也隨之柔曼飄逸,全被一視同仁,全都純潔至上,叫人忘卻那些掩蓋下的險惡崢嶸,而眼前的清清亮亮的感覺,似乎這才是世界的原色。
最使你感覺富有生氣的,是半空中狩獵的鷹,一個俯沖,一個掠影。幾朵逍遙的云游來了,太陽,射透云層便見有碩大的光柱頂天立地,支撐著茫茫蒼穹。
陽光下,那些頑強的腳印踏雪遠去(有動物的,也有人的),如同生命流程的步履——尋覓、追求,沒有止境。天晴時,留下這一串串迢遙的空白,于無聲處令人訇然心動。
至于雪原下的胚芽們,已似感到一種溫情脈脈的呼喚,一如干裂的唇被滴滴甘霖浸潤,神志頓時奮發(fā)而清醒,便不再沉睡,便開發(fā)了欲念,渴盼一片一片的綠色,裝點融雪后的大千景觀。
(選自《中學(xué)生閱讀文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品評]
冬是一首詩:孕育著春,孕育著希冀。冬雪能給人帶來清清亮亮的感覺,讓世界充滿生機,使希望的種子不再沉睡?!岸靵砹?,春天還會遠嗎?”的呼喚讓人一下子觸摸到春的脈搏和呼吸,在冬的流韻中確立對生命的期盼!
文章篇幅短小,語言清麗親切,諸如“其實人也是草木,盡管他們有腿,都拼命去城里擁擁擠擠頂頂撞撞,但其根永遠也離不開大自然的蔭護和恩澤”“此時亮麗的太陽,是獎賞給雪原的一枚金質(zhì)獎?wù)隆薄耙蝗绺闪训拇奖坏蔚胃柿亟櫍裰绢D時奮發(fā)而清醒”等絕妙的比喻不時涌現(xiàn),具有很強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