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黟縣的南屏村有“迷宮村”之稱。全村僅有1000多人,卻有72條小巷、8座祠堂、36眼井、300多幢徽派古民居。
“迷宮村”小巷區(qū)別于它處小巷的特色在于:巷子面貌一模一樣,一樣的寬窄筆直,一樣的高墻夾就,一樣的青石板鋪地,一樣的小巷兩側的古宅門楣,一樣的空巷起回聲,一樣的一不留神就走進盲巷死胡同……甭說是外地游客,即使是本村人,有時也會被那些模樣幾乎完全一樣的小巷所迷惑而走錯;甭說是夜晚走巷,即使是在大白天,很多人也會在小巷子里走著走著就莫辨東西而迷了路。
為什么這“迷宮村”的小巷有這么多的“一樣”?是偶然的巧合還是祖先們的有意為之?答案當然是后者。
原來,這里屬于古徽州,在明清徽商鼎盛時期,這里的男人們全都遵循著“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祖訓,到了一定年齡就背井離鄉(xiāng)踏上商路,家中、村中留下的多是老人與女孩。
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方面,在外打拼的徽商們富得流油,錢財也不斷流入南屏老家(從這南屏村古巷走出的著名徽商李宗眉,便是百萬級的徽商富翁);而另一方面,南屏老家卻長年唱著徒有老人女孩留守的“空城計”,家人與財產的安全問題如何解決?
絕妙的解決方案,就是聚族而居,連片建房。這樣不但使各家門楣一個模樣,就連每一條小巷都是一個模樣,并巧妙地設置若干條盲巷死胡同。如此一來,一家出事,群起而幫之。即便是有盜賊光顧,只要一家吶喊捉賊,便會家家聯(lián)動齊吶喊,那吶喊聲便被這些小巷的回聲放大,嚇跑盜賊;落荒而逃的盜賊,抱頭鼠竄卻無路可選,全是一模一樣的小巷,因此每每深陷迷宮窘境,最終可能撞上盲巷死胡同而被甕中捉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