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平方米的房間里,曾經擠滿一家親親熱熱的老老小小,而如今兄弟姊妹都已成人,與父母之間不僅不再親密而且產生了深深的怨恨。究竟是老人的錯還是子女的錯?
王佩生夫婦膝下有兩兒兩女4個孩子,和他們發(fā)生矛盾的小女兒,為了當年一套安置房,一家人一吵就是三四年。
他們矛盾的焦點是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一套60平方米的回遷安置房,目前二女兒一家人在里面居住,在相鄰單元還居住著王佩生夫婦,這兩套房子的產權人都是王佩生。
王佩生夫婦曾挨過苦日子,他和大兒子都在鎮(zhèn)江市濾清器廠工作,廠子分給他一套18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人都擠在小房子里。長子結婚,王佩生就把房子讓給大兒子,老兩口搬到廠子的車庫居住。
2000年,長子買房搬走后,老兩口又把房子讓給結婚后一直租房的二女兒,老兩口還是住在車庫。那時候,二女兒幾乎每天都回娘家照看一下,讓兩位老人感覺特幸福。
不久,鎮(zhèn)江市實施古城保護,按照當時的政策,王佩生得到了兩套中小型安置住房。
王佩生夫婦對一套房子簡單裝修后,住了進去,看到二女兒為買房焦頭爛額,他就開口讓二女兒住進另一套安置房。二女兒當時心里想,是父親看到她為家庭付出很多,對她作出的補償。
2009年的春節(jié)全家聚會上,王佩生的老伴不經意間說起二女兒住進安置房,誰知其他兒女都有異議,全家人不歡而散。看到本來和睦的兄妹感情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王佩生夫妻倆有些后悔了。
二女兒并沒有在意哥哥和姐姐的不滿,她很快開始裝修房屋,一副長久居住的模樣。半年后,王佩生正式找二女兒商量想要回這套房子。二女兒一聽就急紅了臉,她一口拒絕了父母收房要求,從此,老兩口跟二女兒之間的關系就大不如前了,二女兒上門來探望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
幾年后老兩口再次提出要二女兒趕緊還房。因為小兒子快刑滿出獄了,沒有住房。在老兩口看來,作為姐姐應該體諒父母的難處,更應該照顧弟弟。但是在二女兒看來,因為房價上漲,她沒有能力購買新房子,全家人又要回到租房的老路上去。一家人的矛盾鬧得四鄰皆知。
哥哥姐姐站出來從中斡旋調解,也沒有結果。2011年,王佩生夫婦向法院提起了訴訟,要求被告二女兒返還自己的住房。其實,二女兒不愿意返還住房,是因為她認為當年與父母有一個口頭協(xié)議,她出15萬元買下那套安置房。二女兒說:那時我付給父親10萬,剩下的等日后再還上。二女兒當庭出示了一份匯款單作為證據(jù)。
父親王佩生承認收到這10萬塊錢。但是卻否認這錢和房子有關。他說這筆錢是女兒拿來給他看病的,寧愿返還10萬塊錢,讓二女兒把房子還給自己。二女兒則堅決不要還錢,也不同意退房。最終法庭經過審理認為,根據(jù)案件雙方的證據(jù)來看,僅以匯款憑證來推斷房屋買賣的事實存在是牽強的。親人之間的口頭協(xié)議在本案中不能作為證據(jù)。按照《物權法》的有關規(guī)定,房屋所有權屬于兩位老人所有,其他人不能干涉。最終判決二女兒騰退房屋給原告王佩生夫婦。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