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水利工程中,灌注樁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施工方式,但是由于灌注樁一般都是在水下進行的,所以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為施工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果灌注樁的質量出現(xiàn)問題,那么將會對整個水工建筑物都有很大的影響。本文對灌注樁在水利施工中會出現(xiàn)的質量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預防措施,對水工建筑物的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鉆孔灌注樁;事故處理;灌注施工
1 概述
灌注樁技術因為其成本低廉,效果優(yōu)越,并且施工技術性不高,所以廣泛應用于各項工程中,在水利工程中更是如此。灌注樁就是將混凝土從孔底灌入,然后在壓力的作用下,將孔中的泥漿置換出來,從此形成混凝土樁。混凝土樁的承載力非常高,適合水利工程,所以是水利工程中比較常用的施工方式。
2 鉆孔灌注樁灌注施工事故類型、產生的原因、預防措施及處理方法
2.1 導管漏水
導管漏水指灌注過程中因導管不密實水進入導管內使混凝土被水層隔離,導致導管內混凝土不能流動、堵塞。
2.1.1 原因分析
①導管有孔眼;②導管連接不密實,使用止水墊圈存在老化等質量問題,連接導管方法不當。
2.1.2 預防與處理措施
①導管使用前須做密封試驗,灌注前檢查導管是否漏水、彎曲等缺陷,試水壓力為0.6~1.0MPa;②在灌注過程中發(fā)現(xiàn)漏水應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內混凝土超出漏水處。
2.2 導管未“封口”
導管未“封口”即首批混凝土在開周后沒有連續(xù)充滿斗管流向孔底,未將導管口埋住,泥漿進入導管。
2.2.1 原因分析
①導管距孔底過高;②首批混凝土備量不足(漏斗容積過?。?;③樁底沉渣量過大,初灌不能正常反漿。
2.2.2 預防與處理措施
(1)導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依據樁徑、隔水閥種類、大小而定,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應為300-500mm,在灌漿設備初灌量足夠的條件下,應盡可能取大值。
(2)初灌砼量應根據設計樁徑、導管管徑、導管安裝長度、孔內泥漿密度進行計算。
(3)在下完鋼筋籠后,再檢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過規(guī)范要求,應進行二次清孔,孔底沉渣厚度符合設計要求后,應把孔內泥漿密度降至1.1-1.2g,cm3。
(4)如首方混凝土灌入后導管未“封口”,應停止灌注施工,拔出鋼筋籠,重新清孔灌注。
2.3 導管堵塞、卡管導管堵塞、卡管即在灌注過程中,混凝土淤積導管中不能下流,無法繼續(xù)進行灌注的現(xiàn)象。
2.3.1 原因分析
①孔內泥漿懸浮的砂粒下沉而使孔底沉渣過厚,并導致隔水栓無法排出導管外;②導管埋深過大;③初灌時,隔水栓堵管;④混凝土和易性、流動性差或導管進水造成混凝土離析;⑤機械故障引起混凝土灌注不連續(xù),在導管中停留時間長于混凝土初凝時間而卡管。
2.3.2 預防與處理措施
①完成第二次清孔后,應寺即開始灌注砼,若因故推遲灌注砼,應重新進行清孔;②導管埋深宜為3-10m;③隔水栓直徑應與導管內徑相配,并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證順利排出;④加強對混凝土各項質量指標的控制,必須具備良好的和易性及足夠的流動性,坍落度宜為180-220mm,粗骨料的最大粒徑不得大于導管內徑的1/6-1/8和鋼筋籠掃斑最:J、凈距的1/4,且應小于40ram;水泥中不能含無水石膏成分,水泥安定性要合格,不同品種、不同標號的水泥不能混用;⑤加強對機械設備的監(jiān)控、維護,確保機械運轉正常,避免因發(fā)生機械故障致使灌注時間長于首批混凝土初凝時間;⑥如發(fā)生堵管在導管上部可用鋼筋疏通,在下部提取導管上下振擊。
2.4 導管“提漏”
導管“提漏”即因導管卸節(jié)、堵塞處理時計算或判斷失誤將導管拔離已澆筑混凝土頂面。
2.4.1 原因分析
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原因一般情況下都是由于計算失誤造成的,可能是因為孔內的泥漿太稠,以至于在對導管的埋深進行測量的過程中,對于混凝土的高度出現(xiàn)了錯誤的判斷,因此,在提管的時候提的過高,發(fā)生提漏現(xiàn)象。也可能是在對混凝土進行灌注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標高上的錯誤計算,導管的埋深太小,所以在后期提管的時候發(fā)生提漏。再有就是在導管發(fā)生堵塞的時候,會采用提振法進行疏通,如果此時的導管埋深過淺的話就會提漏。
2.4.2 預防與處理措施
防止提漏的措施就是在澆筑混凝土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程序執(zhí)行,并且在灌注混凝土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測量導管的埋深,測量所用工具要使用標準規(guī)范的測身錘,保證數據測量的準確性,并且認真校對。在導管提升的過程中,要小心謹慎,準確提升。如果在提管的過程中,因為失誤將導管提出了混凝土表面的話,如果此時混凝土的高度較小的話,可以停止灌注,重新成孔灌注。如果混凝土表面較高時,可以進行二次導管插入法。
2.5 鋼筋籠上浮
鋼筋籠上浮即鋼筋籠的位置高于設計位置。
2.5.1 原因分析
灌注混凝土的過程中,導管的位置不對,沒有居中或者是發(fā)生了傾斜,吊導管的鋼繩沒有綁好掛住了鋼筋籠,致使在提升導管的過程中將鋼筋籠提起。再或者是在放置鋼筋籠的時候,起始位置過高,而由于混凝土的流動性較小,那么在灌注混凝土的過程中,由于混凝土的翻動將鋼筋籠帶起。
2.5.2 預防與處理措施
放置導管的過程中要謹慎,保證導管的位置居中,如果在提管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鋼筋籠被帶起,可以輕輕的晃動導管并逐漸下移,使導管和鋼筋籠分離。在灌注混凝土的過程中,當灌注到底部時,應該放慢速度,減小對導管的沖擊力。也可以在鋼筋籠的頂端焊接鋼梁之類的物體,增加鋼筋籠的自重。
2.6 混凝土夾渣、泥或斷樁
灌注過程中部分泥漿、浮漿及石渣卷入混凝土中形成樁身局部夾渣、泥,樁體與基巖之間被不凝固的混凝土填充、樁身中巖渣沉積成層將樁體分開上下兩部分即形成斷樁。
2.6.1 原因分析
在混凝土灌注的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了夾渣或者斷樁現(xiàn)象,將對成樁質量有很大的影響,樁體的穩(wěn)定性變差,不牢固,從而威脅到整個水工建筑物的穩(wěn)定性。原因可能是因為導管的底部位置距離孔底太遠,由此在灌注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地下水的沖擊,而使混凝土變稀,造成樁體和基巖之間沖進混凝土,形成夾渣現(xiàn)象。再或者是在提管的過程中,由于導管拔出的部分太多,超過了混凝土的表面,由此巖渣填充進樁身中,造成斷樁。還有可能是在灌注的過程中,直接從孔口灌入的,這種狀況下,混凝土容易發(fā)生離析,在混凝土內部容易出現(xiàn)氣孔對密實度有所影響。
2.6.2 預防與處理措施
在地下水流量比較大的地段施工時,可以采用套管的形式或者是利用水泥進行處理,將水止住后在進行灌注。在提管時,要準確計算提升的高度,嚴格按照施工規(guī)范執(zhí)行。不得將導管拔出混凝土面。在混凝土灌注的過程中,要從管內進行灌注,并且保證灌注過程的連續(xù)性。
3 結束語
在灌注樁施工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都可以引發(fā)質量事故,那么在施工中就要控制好各個工序的質量問題。在施工之前制定完善的預防措施,在施工中嚴格遵守施工方案,保證各項機具的狀況良好,做好人員技術交底工作。本文只是對于常見的幾種因素進行了分析,但是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還會有很多的狀況發(fā)生,所以說在施工中,要隨機應變,將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保證工程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