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有的教師,把課文上得條分縷析,細致入微,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一節(jié)語文課講下來,教師口干舌燥,不想學習的學生昏昏欲睡,想學習的學生記得手腕酸痛。而前不久的新課改,我校初中班級同學相對圍坐,側向或背對著黑板,運用新的形式和手段教學,師生的互動,同學的討論,課堂氣氛熱鬧非常,課后卻如雨過荷葉,風一吹,什么都沒留下。這又是矯枉過正,都不能做到教學相長。所以,我們不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內(nèi)容上走進新課程改革。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純傳授式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教學方式。將傳統(tǒng)教學方式過分強調(diào)的接受和掌握與新課改的發(fā)現(xiàn)和探究結合起來,讓學生由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轉為發(fā)現(xiàn)、探究、研究。解放學生被壓抑了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fā)展。轉變教學方式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學要做到以下三個轉變。
一、教學模式的轉變
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古今中外的大學問家都十分強調(diào)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課堂教授型模式下,大到篇章,小到字詞,教師就如封建社會的家長,子女沒有發(fā)言權。一節(jié)課下來,老師幾乎是在唱獨角戲,象征性地提問也只是點綴,只是為了推動課堂進度,大部分的學生幾乎沒有思考的時間,老師也很少給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的情境。這樣就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語文考試越來越重能力與情感的今天,這樣的教法已經(jīng)落伍了。因此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打破舊的傳統(tǒng)模式,指導學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切實落實好課前的預習,策劃好一節(jié)課的節(jié)奏、內(nèi)容的安排,讓課堂成為學生思想碰撞、質(zhì)疑創(chuàng)新的一方舞臺。一個單元不用每一篇都親歷親為,可以是傳統(tǒng)的“講授式”,也可以是“啟發(fā)式”“討論式”“自學式”,甚至讓學生當一回老師。當然,準備必須充分,教師指導、集中小組智慧是少不了的。教學模式從傳統(tǒng)的課堂教授型,轉變?yōu)橹笇Р邉澬?,解放了老師的手腳,解放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思維的轉變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把學習知識的規(guī)律和方法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就如同學游泳,告訴要領后,在岸上比劃不如讓他們下水自己游。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nèi)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意識。當然,不是全盤否定模仿,就如作文的學習,我給學生找來課外一些名家作品、高中生優(yōu)秀作文及高考滿分作文,分為不同體裁進行教學,從審題、構思、謀篇布局、開頭、結尾、過渡、修辭方式、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分項教學,通過例文的示范作用,讓學生進行模仿,給學生提供作文的素材,讓學生用我們學過的方法將材料變成自己的東西,就如同給了學生煮飯的米,再教會他們煮飯的方法,學生要在模仿的基礎上,超越、創(chuàng)新,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的個性。
三、教師內(nèi)涵的轉變
葉圣陶先生認為,“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換句話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在這個問題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眾口傳誦,那就是:“教是為了不教?!钡谡Z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走入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qū),這就割裂了教與學的關系,割裂了師生課堂互動關系,學生失去了自主性,對語文的學習失去了熱情。這樣的課堂效果是事倍功半,這樣的教師到退休都只能算是新手型教師,就如年老未能及第的范進,一童生耳。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專業(yè)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jīng)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他不僅“能”教,而且“會”教,知識還是那知識,但他卻能用學生喜歡接受的方式教,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事半功倍。全國特級教師魏書生,將學習方法教給了學生,他經(jīng)常外出作報告,但他的學生卻能自主學習。正如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言:“離開教育理論我是不能工作的?!边@一精辟見解,啟示我們要認清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完成從新手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的轉變。
目前,我們的語文課確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應有的尊重,教師也有了更為自由的發(fā)揮空間。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是個導師。導,即導學、導思、導言、導文、導法、導行,做學生的知識和人生的引路人、指路燈。祝愿我們的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破繭成蝶,與時俱進,能不斷地適應教育的新發(fā)展。
作者單位:安徽滁州市來安縣半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