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上圈已有十日,心仍留戀在那令人難忘的村落,難忘馬貴一家那三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今天是大年初一,一睜眼接到的第一個拜年電話竟然是馬小平(城里人還在熟睡之時,山里人已經(jīng)早早開始磕頭拜年了)。
“叔叔,吃飯了嗎?”馬小平說。
“叔叔,給您拜年!”馬樂風(fēng)說。
“叔叔,您還來嗎?”馬秀霞搶著大聲說。
“是啊,我一定再去看你們,看你們?nèi)?。”我說。
農(nóng)歷壬辰臘月十六至十八,距過年還剩十來天,我走了趟寧夏西海固,短短三天,感受頗深。
西海固,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是黃土丘陵的西吉、固原、彭陽、同心等七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tǒng)稱。1972年被聯(lián)合國糧食開發(fā)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qū)之一。
從銀川乘車去西海固,300多公里的路程,走了近六個小時,一路顛簸,七繞八拐,來到西吉縣沙溝鄉(xiāng)上圈自然村,這里原來住著60多戶人家,已經(jīng)遷出了20多戶,這里沒有公路,靠一條長年雨水沖刷的河道作為唯一交通通道。這里不論移動聯(lián)通還是電信都沒有信號,靠固定電話與外界溝通,山坡上豎立著一個高音喇叭,村民們有什么事,都是通過喇叭告知,村子在移民搬遷的進程中即將消失,馬貴一家是最后一批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
馬貴,1973年生人,屬牛,今年剛好40歲,回族。馬貴忠厚、勤快,20出頭便成了家,不久生了個姑娘,誰知道媳婦不本分,不愿意跟著馬貴吃苦受累,腳底下抹油—溜了。還好,又當(dāng)?shù)之?dāng)娘的日子沒過多久,他遇到了一個好女人。馬貴現(xiàn)在的媳婦叫馬英梅,比他大三歲,屬狗,也是回族。2003年,馬英梅早產(chǎn)生了個女娃,他倆給這個女孩起名叫馬小平,意思是盼著母女平平安安。馬貴逢人便說,“我命好”。
小平生性好動,像個男孩,3歲就能幫著家里干農(nóng)活。農(nóng)忙時,馬貴在地里收莊稼,把一捆捆的麥子馱在驢背上,小平就把馱滿麥子的驢拉回來,媽媽再一捆捆卸下,來來往往,小平真的成了家中一個好幫手。
小平4歲了,看著別家的孩子背著書包去上學(xué),也吵著要去。馬貴做了個決定,把前妻留下的大女兒送給四哥,條件是女兒小平讀書的費用四哥出,于是,小平也背上了書包。
馬貴夫婦辛辛苦苦,男人在外面打工,女人在家種地帶孩子。2006年春,家中又生了個男孩,一家人樂瘋了,給孩子起名叫馬樂風(fēng)。由于這里是回族自治區(qū),國家在計劃生育上有放寬的政策。2008年,馬貴家又添個小女兒,叫馬秀霞。一家五口,其樂融融。
年復(fù)一年,村里的男人陸陸續(xù)續(xù)都到外地打工去了,看著掙回來的票子,確實令人眼饞,但是馬貴實在不忍心讓媳婦一個人在家,又種地又帶一幫孩子。再說,出去打過工的他覺得孩子既然生下來了就要教育好,要讓他們講文明,有禮貌,愛學(xué)習(xí),將來才能跟城里人一樣有出息。于是,馬貴留了下來。馬貴對孩子嚴(yán)加管教,孩子一個比一個懂事。相比這里的留守兒童,他們有父母在身邊,有父母的愛。
由于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地理條件差,造成了教育經(jīng)費嚴(yán)重短缺,受各種條件限制,能順利從小學(xué)考入大學(xué)的孩子極少。對于馬貴一家來說,即將的遷移是新生活的開始。對于西海固來說,它將回歸自然。
責(zé)任編輯/李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