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繼聰: 1971年生,中國作協(xié)會員,已出版散文集《炊煙的味道》《收藏陽光》,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fā)表作品多篇,多次獲省州級獎項,作品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選編出版的“21世紀年度散文選”等五十多個選本。現(xiàn)供職于楚雄州文聯(lián)。
曾有五六年,因為她在永仁縣工作,我去她那里,無數(shù)次經過歷史文化古城姚安,也常常聽說光祿古鎮(zhèn)更美麗,更有歷史文化韻味,可惜都是匆匆而過,一直沒有機會去慢慢細細逛過,一直沒有機會前去品味其古韻。那時候,每一次路過姚安,與光祿古鎮(zhèn)失之交臂,都很遺憾,戀戀不舍。
參與指導我的又一屆學生高考報志愿基本結束,于是今天邀約了文友小高和老白,驅車前往姚安縣尋味其古韻。
姚安縣屬于云南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少數(shù)名城之一。
剛到姚安縣城梅葛文化廣場,就看見一位高古的老先生,頭戴明朝的官帽,巍然屹立在廣場上。走近了,才知道是明朝大思想家李贄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李贄仿佛正在給我們幾位后代作家講解他的文學主張“童心說”,侃侃而談,講得津津有味。這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真的是卓爾不群,即便是站在這群山巍峨的高原上,也顯得高大魁梧、超凡出塵、風度翩翩,雖然是明代人,早已作古,但是站在四百多年后的姚安古城里,依然風采俊雅,令人敬佩。
楚雄偏居西南邊陲,卻很榮幸,能夠迎來李贄這一位大思想家。明朝萬歷五年,李贄擢升為云南姚安知府。我在大學學習中國文化史,學到李贄的童心說部分,對他的主張非常贊同,對他佩服不已,知道他曾經在我家鄉(xiāng)姚安擔任過姚安知府,從此引以為豪。
此時正是雨水最豐沛的雨季,姚安壩子很濕潤,農作物長得很滋潤,整個姚安縣壩子一片翠綠,一片滋潤水靈,大片大片的烤煙苗,很肥壯,每一株都搖曳著肥嫩碩大、橫橫豎豎、如芭蕉扇一般的葉片,有些地里的烤煙苗,已經高舉著一枝枝粉紅美麗的煙花。水田里,栽插的稻秧已經轉綠、發(fā)攢,咔咔咔咔地正在拔節(jié)。一片片荷田荷塘里,荷葉已經長滿,長成了傘蓋,密密麻麻的粉紅荷花、粉紅荷花箭,映襯在荷葉間。高原水鄉(xiāng)古城姚安縣,像一朵出水荷花一般美麗,像一個山村山城小女子一般,清純素雅、美麗迷人。路邊、山坡地里,也隨處可見密密麻麻的山藥藤蔓,爬在一根根樹樁樹枝的架子上,肥嫩美麗,心臟形或者犁頭型的葉子上,跳動著、翻犁著金燦燦的陽光。這些一望無際的嫩綠烤煙苗、稻秧、荷花、山藥藤蔓,使得涼爽宜人的姚安壩子顯得更加宜人了。空氣像雛鴨身上黃絨絨的毛,很鮮嫩,富含氧氣。我一路都醉氧,都興奮激動不已,也就沒有暈車。
光祿古鎮(zhèn),很清爽美麗的一個高原小古鎮(zhèn)。我們順著石板路,輕輕的、慢慢地走過光祿古鎮(zhèn)的一條條古街。街道兩邊古宅,都雕梁畫棟,掛滿形狀美麗的紅燈籠,透出歷史滄桑況味,也透出清爽干凈和雅致。古鎮(zhèn)很寧靜。偶爾逢著幾個人,也靜靜的擦肩而過。只有三五個孩子,騎著自行車走過時候,才像泉水一樣叮叮咚咚流下一路甘甜開心的笑聲。走進古街邊一家古董店,看了看煙黑的舊煙袋鍋、泛黃的古書、水漬斑斑的紫砂壺、煙黑的舊馬燈、烏黑的舊茶壺、歷史況味濃濃的古硯臺、舊糧票布票等等,感到分外親切而又陌生。一位老婦人,放著一篩子小孩穿的虎頭鞋,在街邊賣,一雙雙整整齊齊放在竹篩子里?;㈩^鞋,小巧精美,像一艘艘美麗的船,也像一枚枚美麗的楓葉,像一雙雙健康的小孩的腳。有荷花紅的,有石榴紅的,有橘子黃的,有葡萄紫的。有繡花朵的,有繡老虎頭的。花朵和虎頭,都刺繡得極其精美,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生活氣息濃烈。她也不叫賣,只靜靜地等著買主,也好像只為了讓別人欣賞她精美的刺繡工藝。小高和另一位女士,各自買了一雙美麗的虎頭鞋,價格很便宜,只十五元一雙。小高是一位姑娘,很喜歡寫散文讀散文,很喜歡練書法,也很有一份文化情懷,喜歡尋古探幽,看古跡古碑文。她買了古味古韻濃濃,生活氣息濃濃的一雙荷花紅的虎頭鞋,說拿回去放在竹子的書架上,當刺繡工藝品欣賞,顯得清雅不俗,也許將來自己結婚生了小孩,還可以給他穿。我雖然是一個大男人,也很喜歡這些古韻濃烈、生活氣息濃烈、精美可愛的繡花鞋小虎頭鞋??吹竭@些繡花鞋小虎頭鞋,也仿佛看見了一些活潑可愛的小兒,看見了他們肥嫩可愛的一雙雙小腳。就也想買一雙帶回家,放在我的書架上,為我的書房增加一份古韻和生活氣息,作為工藝品來欣賞,作為生活氣息來品味。最終,我沒好意思買。
姚安軍民總管府,是光祿古鎮(zhèn)最美麗的地方??偣芨嫉孛娣e很廣??偣芨畠龋づ_樓榭,假山池沼,曲水潺潺,荷花紅艷,楊柳依依,池塘魚兒,五彩斑斕,活潑可愛。人居于此,神清氣爽,心情愉悅。我們匆匆走一遭,走馬觀花,也立即喜歡上這里,心情出奇的好。很遺憾,我不能做一個姚安人,不能做一個光祿古鎮(zhèn)人。姚安光祿古鎮(zhèn)人,在這江南水鄉(xiāng)韻味的高原古鎮(zhèn)的青石板路上,每天都可以走走,像徐志摩、戴望舒和余光中走過江南的雨巷一樣走走,體味他們那一種儒雅閑適的情懷。姚安軍民總管府內,也仿國家的六部設置有兵房、刑房等房,大堂外兩側有木制的各種古炮。我站在大堂外,手扶著一兩門火炮模型,模仿將軍的威嚴口氣,喝令了幾聲“開炮”,仿佛自己真成了古代的一位將軍,一位姚安軍民總管,一位姚安知府,一聲令下,就火炮齊發(fā)。我和小高,先后戴上了一頂大概是仿明朝的烏紗帽,坐上了太師椅,啪的一聲,拍了一下驚堂木,恍惚覺得自己好像回到了明朝或者唐朝,成為了古代的一位姚安知府,我模仿知府大人的威嚴口氣,大聲宣布“升堂”,好像聽見大堂內響起了威風雄壯的“威武、威武、威武”堂儀聲。我模仿知府大人的威嚴,揮動一面黃色令旗,感到自己差點就要產生“治國、平天下、濟蒼生”的豪情壯志了。穿上了一套金黃的仿龍袍,戴上了仿龍冠,我坐上姚安軍民總管府的龍椅上,或者是太師椅上,身后是寬大高聳的屏風襯托,兩側有儀仗襯飾,我真還恍惚覺得自己有了幾分威儀,有了點威風凜凜的英雄氣概,有了點豪氣干云的感覺。
龍華寺,是姚安縣最著名的古寺之一,在光祿古鎮(zhèn)西山麓。光祿古鎮(zhèn)西山,形如游龍盤旋,山仞重巒突兀。其深峽下懸。流水潺潺,此山民間稱龍華山。龍華山,郁郁蔥蔥,栗樹、茶樹、菩提樹、蒼松翠柏,競相聳立,高峻挺拔,龍華寺就達深信蔭而險峻的叢林之中。寺北深峽下懸,峽外危峰高峙,外映重巒。龍華寺原址名臥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祐年間,蒙詔世隆時期)。公元1638年,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旅游到此,留止后軒南廂房,在《徐霞客游記》里對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和風物景觀曾簡筆描述。龍華寺的大門,青黛古雅,清爽雅致,透出江南水鄉(xiāng)建筑味道。我滿懷崇敬看了好幾眼龍華寺后軒南廂房。
龍華古寺內,古木參天,有幾株古老粗壯高大的黃連木,大概有兩三個人合抱粗,已經結滿了雞冠子一樣的粉紅花朵。整個龍華古寺,基本籠罩在黃連木的樹蔭下和蔭涼美麗里。記得小學時候,我們村小沙溪村外面,也有幾株古老的黃連木,我們喜歡采摘它雞冠子一樣美麗的花朵拿來玩。雞冠子花朵里邊,好像有一些灰黑的小蚜蟲。看到這幾株枝葉婆娑的古雅美麗黃連木,我就想起了我的老家和童年。幾位老女尼,或者是女居士,在龍華寺里修剪花木,熱情的邀請我們留在寺里吃素齋,口氣也很高古、有禪味,淡淡的,淡淡中又不乏古道熱腸。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在光祿古鎮(zhèn),置姚州都督府,南詔時,置弄棟節(jié)度,元朝設置姚安府,后來升置姚安路軍民總管府,明朝設立姚安軍民總管府。
靜靜地深藏于滇西高原上的姚安,曾經有過名聞天下的歷史,當時的大唐王朝姚州都督張虔陀,調戲侮辱南詔國王閣羅鳳的妻女,導致南詔國與唐王朝長達十年的天寶戰(zhàn)爭,近二十萬大唐雄兵葬身云南,也導致了大唐王朝的衰亡。如今的姚安,早已像一只性情寧靜綿綿的小白羊,乖露露地躺在政治軍事、紅塵喧囂之外,乖露露地躺在南高原的藍天白云下。
西山坡下,龍華寺下邊,光祿古鎮(zhèn)外,一片不大不小的荷塘,一下子震驚了我。叫龍華苑荷塘,塘里紅蓮開得正艷麗,群體的艷麗。正是一場夜雨后,紅蓮帶雨,好像流淚,我見尤憐!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荷花,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嬌艷美麗的荷花。荷塘里的荷葉不大,也不密密麻麻,但是卻刺起來密密麻麻含苞欲放的荷花劍,舉起來密密麻麻的美麗荷花。有些荷花已經謝了,舉著一枚枚蓮蓬,像是一些女孩舉著粉紅美麗的小拳頭。盛開的粉紅鮮嫩美麗荷花,如同飄溢著體香的少女的臉龐。含苞欲放的荷花,如同羞澀的處女的飽滿臉蛋、鮮嫩肌膚,又像仙子緊縮艱澀、堅挺美麗、純潔無瑕的乳房。不計其數(shù)紅艷艷的荷花,在繞堤垂柳綠茵茵嫩秧秧的映襯下,像那么多嬌艷美麗的少女,藏在高原小古鎮(zhèn)姚安光祿的路邊,忽然撲入我的眼簾。其純潔無瑕的美麗,其鮮嫩水靈的美麗,其粉紅素雅的美麗,其少女般生動活潑的美麗,其處女般羞澀含蓄的美麗,其寧靜無語的美麗,其脈脈無語而又勝似歡笑的美麗,深深震撼了我。在高原白云藍天的襯托下,在四周青山綠樹的掩映下,在西邊山麓瓦房炊煙的渲染下,這無盡的紅蓮,顯得更加清新鮮嫩、純潔無瑕、水靈活潑。一位叫江紅蓮的女子寫有兩句詩“質潔自清麗,卓爾我心希”。
那些荷花害羞似的都躲著開,躲在垂柳一絲絲一綹綹的掩映里,躲在水菖蒲一苗苗一叢叢的掩映里,所以總是夠不著拍照。小高和我,都繞著荷塘,踩近水邊,去拍攝那些最美的紅蓮。在這個幾乎處處蒙塵、樣樣東西都被污染、都蒙塵的今天,清爽潔凈的光祿古鎮(zhèn),這些純潔無瑕的紅蓮,也算是保留住一份古韻了,好像透著古詩里邊的紅蓮才有的高古韻味。光祿古鎮(zhèn),下壩子種紅蓮多,處處可見蓮葉碧綠,紅蓮艷麗,讓人感覺光祿壩子分外涼爽美麗。
文友竟然是在德豐寺內辦公。德豐寺位于姚安縣城南大街,現(xiàn)為姚安縣博物館址,始建于明初,中有明代鑄造的金身釋迦銅像1尊,高約2米。德豐寺內所存《興寶寺德化銘》與《嵇肅靈峰明帝記》碑,同刻于一石。碑立于大理國元亨二年(1186年),碑文記述建寺經過,高氏功德及祭祀嵇肅山盛典。友人在此,每天靜聽梵音繚繞,受著香火熏陶,透出些深深禪味,頗似得道高僧大德。德豐寺內雖然狹窄,但是花木擠擠挨挨,假山池沼,清新美麗、幽靜雅致,木魚聲、誦經聲、晨鐘暮鼓,時時悠然響起。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就算不讀書,不寫作,默默閑坐,也是一種享受??上В麄兏嬖V我,第二天,他們就要搬辦公室,從德豐寺內,搬到縣委大院文昌宮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