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龍窟冠此蛇王寶殿 閩越遺風(fēng)唯我湖峰惠存
這是福建省閩侯縣洋里鄉(xiāng)蛇王宮的樟湖坂祖廟中的一副楹聯(lián)。
洋里蛇王宮,俗稱古佛亭,又稱龍顏寺,位于閩侯縣洋里鄉(xiāng)后坑村,是福州地區(qū)現(xiàn)存唯一的因蛇圖騰而供奉的明代廟宇。洋里鄉(xiāng)是閩侯縣西北部山區(qū),原稱“洋里六墩”,據(jù)說當(dāng)?shù)鼐用竦氖甲媸窃诿鞒罉纺觊g從江西、河南等地遷徙而來。
洋里蛇王宮建于明祟禎四年(1631年),坐落于洋里鄉(xiāng)后坑村的深山之中。廟宇依山而建,呈曲尺狀。前殿有匾額“龍顏寺”,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亭式殿堂;大殿坐西朝東,面闊3間,進(jìn)深5柱,全木結(jié)構(gòu),供奉蛇王。
我國許多民族都存在著蛇圖騰崇拜。秦漢以前,人們認(rèn)為人類的始祖是人面蛇身或人身蛇尾?!妒酚洝と时炯o(jì)》說:“伏羲氏,蛇身人首;女媧氏亦蛇身人首?!薄读凶印S帝》也說:“庖羲氏,女媧氏……蛇身人面?!爆F(xiàn)在福州市博物館里,還收藏著宋代壽山石雕的人首蛇身俑。
福建地處亞熱帶,屬于毒蛇多、蛇患多的地區(qū)。秦漢以前,福建是閩越族的聚居地,閩越族大多居住在山野溪谷和江河湖泊之間,而毒蛇多生活于山野溪谷,對閩越族人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在當(dāng)時(shí)的閩越人心目中,蛇是一種頗具神秘色彩的動物,它來去無蹤,脫皮蛻變,水陸兩棲,無足無翼而能竄突騰越,特別是一旦狂怒起來,不但能傷害弱小的人、畜,而且能毒死甚至吞食兇猛的野獸。閩越人對蛇很是敬畏,認(rèn)為蛇是小龍,具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從而對它加以崇拜,發(fā)展為圖騰崇拜,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或保護(hù)神。《說文解字》這么解釋福建的簡稱“閩”:“閩,東南越,蛇種?!本褪钦f,閩越人是以蛇為圖騰崇拜的族類,即認(rèn)蛇為閩越人的祖先。清《閩雜記》說:“福州農(nóng)婦多帶銀簪,長五寸許,作蛇昂首之狀,插于髻中間,俗名蛇簪……簪作蛇形,乃不忘其始之義?!迸_灣高山族也以蛇為圖騰。
除了閩候洋里蛇王宮,在福建長汀縣城西門外羅漢嶺,也有一座蛇王宮,而且有“未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宮”之說。說明早在唐代開元二十四年設(shè)立汀州府之前,汀州蛇王宮即已存在。其時(shí),客家民系尚未形成,蛇王崇拜屬當(dāng)?shù)赝林耖g崇拜無疑。
北方漢民族本來并沒有崇拜蛇的習(xí)俗,相反,一般漢人對于毒蛇猛獸都有一種憎惡和畏懼的情緒。但是客家先民到了贛閩粵交界地區(qū)定居下來以后,與當(dāng)?shù)赝林裣嗵幘昧?,漸漸地容納和接受了他們蛇崇拜的習(xí)俗。后來,汀州和客家地區(qū)各地,也就出現(xiàn)了蛇王廟、蛇王宮。長汀和上杭縣交界處的靈蛇山上的蛇騰寺里供奉的蛇神,被塑成白蛇娘娘的形象,成了客家人心目中美麗善良、救苦救難的菩薩。在客家地區(qū),還有著每年陰歷六月十九日至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回娘家期間,當(dāng)?shù)刈o(hù)境佑民的責(zé)任歸白蛇娘娘的美麗神話傳說,寄托了客家人蛇崇拜的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