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國人便以能忍與否作為處世、成就事業(yè)的標準,故有“不耐煩,干不得事;不忍氣,做不得人”、“忍得一時氣,成就萬世名”、“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之類的說法。
儒家和道家,可謂“道不同”,而在對待忍耐這一點上,卻是“相與謀”??鬃釉?,小不忍則亂大謀;道家說,忍耐是遠離災禍的法寶。而集儒家的深邃和道家的機敏于一身的曾國藩則認為,面對命運,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法門。
唐人張公曾有一首詩:“劉玲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chuàng)業(yè)人,誰個不是忍?!贝嗽姴婚L,卻道出了一條頗有價值的人生哲理,這就是:成大事者必有遠志,而忍耐正是一種大智慧,是一種理智地謀求長遠目標的體現(xiàn),善忍者能成大事。
史上有人評論楚漢之爭,說劉邦之所以能勝項羽,關(guān)鍵在于劉邦能忍,項羽不能忍。劉邦低三下四與項羽結(jié)為金蘭,屈膝納拜,委身項羽麾下,甚至笑對烹其父,都是忍常人之不能忍,而項羽很多時候是“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白白浪費戰(zhàn)無不勝的神勇。劉邦在忍耐中羽翼漸豐,一待時機成熟,就直攻項羽軟肋,取得全面勝利。
《三國演義》中袁紹進攻曹操時,陳琳曾幫袁紹寫了3篇檄文,罵了曹操祖宗三代。后來,陳琳落到曹操的手里,曹操不但不殺他,還委以重任。正是曹操具有大家風范的忍耐之心,他的周圍才始終圍繞著一群高素質(zhì)的文臣武將。
大禹能忍殺父之仇,最終贏得大舜信任;文王能忍 里之囚,成就了周朝偉業(yè);越王勾踐能忍亡國之恨,終成吞吳之勢;藺相如能忍廉頗之氣,終成千年美譽;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張良能忍圯上敬履,終成一代帥才;林則徐以“制怒”自警,成就了一代名臣的高風亮節(jié)。
可見,忍不是有些人說的軟弱,而是一種智慧,一種修養(yǎng),一種為了遠大目標而自我克制的堅定與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