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痣又名離心性后天性白斑,暈痣與白癜風的關系臨床上存有爭議,暈痣合并白癜風病例少見。現(xiàn)將筆者收治的1例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某男,13歲。因胸前黑痣12年,痣周圍漸起白斑3年,于2010年8月7日就診?;純?歲左右胸前長出米粒大小黑色皮疹,隨著年齡增長,漸增大至黃豆大小,無不適癥狀,未予處置。3年前無意發(fā)現(xiàn)胸前黑痣周圍皮膚出現(xiàn)圓形分幣大的白斑,白斑以黑痣為中心逐漸增大至銅幣大小,在當?shù)蒯t(yī)院擬診為白癜風,予外涂藥膏治療無效。今年胸前白斑明顯增快,至手掌大小,且周邊發(fā)現(xiàn)新的白斑疹,故前來我院就醫(yī)。既往體健,胸前無外傷史。無藥物過敏史,家族中否認白癜風病史。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好,系統(tǒng)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右胸前可見17.0cm×5.5cm大橢圓形色素脫失斑片,周邊色素沉著,邊界清楚,中央見黃豆大?。?.3cm×0.3cm)黑色丘疹,微高出皮面,無潰爛,無毛發(fā)生長。下方見1.5cm×1.8cm大衛(wèi)星狀色素脫失斑,表面無脫屑(如圖1)。痣組織病理報告:真皮淺層見痣細胞排列成實體團塊,巢狀結構及灶狀色素顆粒沉著,痣細胞團間有小灶或散在淋巴細胞浸潤(如圖2),符合皮內(nèi)痣改變,臨床診斷為暈痣合并白癜風。
治療:在局部浸潤麻醉下,沿色素痣的縱軸方向,梭形切口完全切除色素痣,至皮下組織。術后1周拆線,切口甲級愈合。術后予注射用轉移因子3.6μ/次,肌肉注射,2次/周,醋酸潑尼松片5mg/次,2次/天;驅(qū)白巴布期3片/次、3次/天,內(nèi)服。丁酸氫化可的松膏外涂,2次/天。隨診6個月,病情穩(wěn)定,目前仍在隨訪中。
2 討論
暈痣由國外Sutton(1916)首先報告此病,并將其命名為離心性后天性白斑,又稱Sutton白斑[1],其臨床特點為在色素痣周邊環(huán)繞成圓形或橢圓形的色素脫失斑。暈痣伴發(fā)白癜風文獻報道不一,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為1%~47%[2]。巨大暈痣臨床比較少見,國內(nèi)有文獻報道巨大暈痣,中心痣2cm×5cm,周圍白暈15cm×20cm。盡管暈痣的病因目前不太清楚,但許多研究認為與免疫反應有關。通常認為暈痣是由CD8+T細胞介導的直接針對痣細胞的自身免疫反應,最終導致痣細胞的毀損[3]。暈痣與白癜風的關系歷來存有爭議,暈痣的白暈與白癜風的脫色斑從臨床到組織病理改變相類似,有學者認為暈痣是白癜風的一種亞型,即暈痣型白癜風[4]。亦有人認為,尋常型白癜風的自身抗原來自正常黑素細胞,暈痣相關的白癜風的抗原來自痣細胞被自身免疫攻擊后的表位擴展累及的正常黑素細胞。故暈痣是否歸屬白癜風有待進一步研究[5]。筆者認為,如果將暈痣歸屬于白癜風范疇,會給患者帶來緊張心理壓力,不利于疾病的恢復。
對于暈痣的治療,是否要及時手術切除色素痣,目前在臨床上仍存有不同看法。若以冷凍、激光或手術切除,則有白暈擴大及繼發(fā)白癜風的傾向,可促進痣細胞抗原的釋放,有促發(fā)白癜風的可能[5],并有可能行形瘢痕[6]。國內(nèi)有學者認為既然暈痣患者存在免疫學的異常,可以通過免疫調(diào)節(jié)的方法進行治療,既可避免以往傳統(tǒng)治療出現(xiàn)的副作用,又可達到治療的目的[7]。
筆者認為,應該因人而異,對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可以從暈痣所處的部位、面積大小,白斑發(fā)展快慢速度等因素來考慮。如果皮損不影響美觀,白斑面積小,且處在一個穩(wěn)定不發(fā)展的階段,對其進行定期隨訪是最好的治療策略;明顯影響美觀,白斑面積大,且發(fā)展速度快,提示暈痣患者存在免疫激活的狀態(tài),手術切除中心痣有助于免疫活動的靜息,此時,對中心痣及時采取手術切除似乎更為合適。一旦暈痣合并白癜風時,手術后還應按白癜風進行常規(guī)系統(tǒng)治療。
[參考文獻]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49.
[2]Ortonne JP,Mosher DB,F(xiàn)itzpatrick TB.Vitiligo and other hypomelanoses of hair and skin[M].New York: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3:567-611.
[3]ZeffRA,F(xiàn)reitag A,Grincm,et a1.The immune response in halo nevi[J].J Am Acad Dermatol,1997,37(4):620-624.
[4]阮高波,許愛娥.暈痣的研究現(xiàn)狀[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8,37(6):127.
[5]周暉,韓建德.暈痣[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33(6):355-357.
[6]胡亞瑩.冷凍、二氧化碳激光治療28例暈痣臨床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22(3):256.
[7]劉茁,陳穎,紀明開.暈痣的免疫學病因探討[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8,30(2):37.
[收稿日期]2012-11-05 [修回日期]2012-12-13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