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無足的爬行動物的總稱,有虺、媵、蚺、蜧、蝓、長蟲等別稱,根據品種不同也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屬有鱗目。如同所有爬行類一樣,蛇類全身布滿鱗片,皆為肉食性。部分蛇類具有毒性,能令被咬擊的生物受傷、疼痛以至死亡,是人類又敬又畏的對象,因此延伸出亦神亦妖的復雜東方文化形象。
在中國,蛇有特殊的原始地位,人類祖先伏羲與女媧都是半人半蛇的形態(tài)。蛇又名“小龍”,被視為是龍的化身,王充在《論衡·講瑞篇》說:“龍或時似蛇,蛇或時似龍?!保梢娖渖裥?。道教大神玄天上帝腳踩龜將、蛇將各一,四方神獸之一的“(北)玄武”也是龜蛇合一的形象(其他三獸為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在晉代以前,蛇是吉祥的象征?!端焉裼洝分杏涊d春秋時代隨國君主隨侯(或隋侯)曾因救治一蛇,而獲靈蛇銜珠相贈以作回報,“靈蛇珠”或“隨侯珠”從此成為中國古代珍寶的代表之一,與和氏璧并稱“春秋二寶”。
另一方面,蛇有著負面的妖怪形象,志異作品中蛇精修練得道的故事,出現頻率僅次于狐貍精。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白蛇與青蛇,是具有人性的蛇妖的典型代表。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中亦有許多以蛇為主題的妖怪故事。戰(zhàn)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天問》中,曾提及“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這典故其后發(fā)展為《山海經·海內南經》中“巴蛇吞象”的故事,以后人們便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
日本和印度的文化中也有大量蛇的形象。日本最著名的蛇神是妖蛇八岐大蛇,七福神中的弁才天也有蛇的特征。同時也有很多關于蛇的傳說故事,如蛇骨婆、野槌、手負蛇等著名的蛇型妖怪。另外,印度是著名崇拜蛇的國度之一,其創(chuàng)世神話“乳海攪拌”中眾神就是以蛇神婆蘇吉為攪拌乳海的工具。印度教及佛教中亦有不少以蛇為原型的神祗,例如那伽、摩納娑、摩羅伽,佛教神明軍荼利明王身上也有蛇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