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玉人
1992年山西省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8出土
高9.1厘米,寬3.3厘米
玉質呈暗綠色。扁體,整體站立狀,發(fā)飾為雙龍紋組成,呈倒U字形,雙龍尾在頭頂部相交,卷起形成一穿孔。發(fā)冠與頭部中間鏤空,二龍頭前部與頭部和肩部相接。玉人后腦可見直發(fā)。圓臉,濃眉,大眼,寬鼻,扁嘴。身著高領衣,領下右側開短衽,均刻交叉斜格紋,束腰,下呈梯形,中有箭鏃形蔽膝,斜格紋為邊,雙腳的腳跟相連,腳尖上翹,整體皆為斜切刀法刻成的陰線勾勒輪廓。此種發(fā)飾造型的玉人,出土頗為少見。
玉人
1993年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63出土
高8.1厘米,寬3.1厘米
玉質白色泛青。片狀透雕一側身蹲踞的人。圓眼大鼻,腦后飾一條龍,龍首朝下,卷鼻,變形的“臣”字形眼,尾部上卷形成一穿孔。胸部為一蟠曲的龍,龍首較大,翹角,卷鼻,長眼角線,體軀內卷,成為團狀,后腰部為一龍首,較簡略。頭朝上,角、鼻、吻部清晰,角下有穿孔,腿作蹲踞狀。兩面刻有相同的紋飾,紋飾均為細陰線和“一面坡”相結合而成,線條內有朱砂痕跡。造型為人、龍合體,形象頗為奇特。共出土5件,造型大致相同。
玉鹿
1993年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63出土
高8.3厘米,長5.9厘米
整體呈黃褐色扁體片狀。玉鹿為站立狀,長角粗壯,分兩權向左右平展,前權上揚,卷成兩個大圓孔,后杈向后勾曲。鹿首臣字目,大耳,吻部前突,短尾,整體造型為鹿昂首觀望,前胸挺出,后背拱起,后肢前曲,表現了鹿在起跑瞬間時的神態(tài)。體態(tài)豐潤,體趾明顯。體肌以兩道圓弧線表現,簡練明快。造型極富活力。
玉熊
1993年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63出土
高5.1厘米,寬4.5厘米
青玉質,圓雕。整體造型是熊團身坐姿,頸微昂,面部呈三角形,吻向前,眼眶突出,鼻梁隆起,躬背,腿曲踞,兩前爪扶于膝上,眼視前方,似正在聆聽,憨態(tài)可掬。后腦部有一穿孔,脊背兩側與上肢用簡練的陰線勾勒出輪廓,古樸生動。共出土2件,造型相同。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曾出土過相似的玉熊。此物應為商代遺物。
猴形玉飾
1994年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102出土
高9.4厘米
青白玉質,造型為猴子頭頂飾一龍。龍目呈菱形,張幾,鼻部下接猴首,歧尾上揚,有一斜穿孔。猴首五官清晰,凹眶凸眼,C字形大耳,凸吻,直頸,胸部飾頭朝下的龍,猴子長尾下卷,腿作蹲踞狀,兩面雕刻同樣的花紋,紋飾為雙勾加單陰線技法刻琢。整體構思新穎別致。同墓出土共2件,形制、紋飾相同。
玉螳螂
1993年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63出土
長7厘米
白玉地,玉質透亮,略有雜質。整體造型由一大一小兩只螳螂組成。大者在上,體態(tài)修長,大腹寬尾,曲肢斜伸,以爪撫摸著下面小螳螂頭頂。小者躬身,頭尾及地,肢爪屈縮,皆圓眼微凸,腹部呈節(jié)狀。肢體只用幾道陰線表現,風格簡約,整體形象逼真,生動有趣。
玉戈
1993年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63出土
長36.2厘米
玉質呈黃褐色。長援起脊,內有一穿孔,兩邊有棱脊,通體拋光。內部兩面紋飾相同,為一側而人首神獸圖案。神獸以尾支地作蹲踞狀。臣字目,大耳,圓鼻下有一向內彎曲的大獠牙,下頜有一縷直垂至足的長髯。一臂彎曲,以手捋髯。手除拇指為人手指外,其余手指和腳趾均為猛獸利爪形。紋飾以雙鉤技法為主,并輔以極細的陰線。神獸頭發(fā)細密,每毫米并列5-6條陰線。此戈制作精良,神獸題材詭異,紋飾深鏤細刻,雕琢技藝高超,是一件罕見的玉器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