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北海公園內(nèi)有著一座白塔。而在江蘇揚州,有著一座與其相似的白塔。兩座白塔從建成時間來說,并不十分一致,但是兩塔之間具有不可忽視的聯(lián)系。
一、北海白塔的歷史積淀
北海東鄰故宮、景山,南臨中海、南海,西接興圣宮、隆福官,北連什剎海,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yōu)美的前“三?!敝?。北海是我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城宮苑,是我國古代園林的精華和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之一。
北海白塔于清初順治八年(1651年)建成,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據(jù)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準,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shè)有寶蓋、寶頂,并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龕,內(nèi)塑紅底黃字的藏文圖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龕俗稱“眼光門”,又叫“時輪金剛門”。1679年該塔被地震所毀,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頂被損。在修復時,發(fā)現(xiàn)塔內(nèi)主心木中藏有一個二寸見方的金漆盒子,盒蓋繪有太極圖,盒內(nèi)藏有兩舍利。該塔矗立于瓊島頂峰,綠蔭擁簇,巍峨壯美,引人矚目。這種象征神權(quán)的建筑物——白塔和永安寺,設(shè)置于瓊島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園的氣勢,以體現(xiàn)“君權(quán)神授”的封建思想,此是帝王官苑的一大特色。
北海公園的建設(shè)源于一個古老的神話。據(jù)說,浩瀚的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萊、瀛洲、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派方士徐福前往東海尋找不死藥,可一無所獲。到了漢朝,漢武帝也做起了長生不死之夢,可尋找仍然沒有結(jié)果,于是下令在長安北面挖了一個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別以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命名。自此以后,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來建造皇家官苑。北海采取的正是這種形式——北海象征“太液池”,“瓊?cè)A島”是蓬萊,原在水中的“團城”和“犀山臺”則象征瀛洲和方丈。園中有“呂公洞”、“仙人庵”、“銅仙承露盤”等許多求仙的遺跡。
最早的北海只是一處普通的水域,水中有島名“瑤嶼”。金代開始挖湖堆山,擴大瑤嶼,改稱“瓊?cè)A島”,島上建“瑤光殿”、“廣寒殿”,又從汴梁(今開封)移來艮岳花石堆疊假山,北海便初具規(guī)模。元代繼續(xù)擴建瓊?cè)A島,改稱“萬歲山”、“萬壽山”、“瀆山”,并以此為中心建造大都城,所以有“先有北海后有北京”的說法。明代,北海成了皇宮的后花園,稱西苑,始掘南海,堆土東岸,將團城和犀山臺與陸地連接起來,并建“金鰲玉棟橋”。清代,在廣寒殿遺址上建塔立寺,稱“白塔寺”,后改稱“永安寺”,稱瓊?cè)A島為白塔山。1925年8月,北海被辟為公園向游人開放,但因管理不善逐漸荒蕪,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已成為一處雜草叢生、污泥淤積的荒園了。新中國成立后,北海公園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疏浚三海、修整建筑、增加設(shè)施,成為人民休息游覽的勝地。1987年,北海被評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北海園林的開發(fā)始于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會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后,就在城東北郊“白蓮潭”(即北海)建“瑤嶼行宮”,在島頂建“廣寒殿”等?!哆|史》記:“西城巔有涼殿(即廣寒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逗槲浔逼綀D經(jīng)》記“瓊?cè)A島遼時為瑤嶼”。
金滅遼后,改燕京為“中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擴建“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艮岳園,建瓊?cè)A島,并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巖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即北海)為中心,修建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宮苑格局。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huán)海的小山,島稱“瓊?cè)A島”,水稱“西華潭”,并重修“廣寒殿”等建筑。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營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擴建瓊?cè)A島,重建廣寒殿。廣寒殿東西寬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廣7間,作為帝王朝會之處。殿中放置“瀆山大玉?!保ń癖焙F城內(nèi)的大玉甕),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臺北),并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頂懸掛玉制響鐵,殿內(nèi)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著從山后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至元八年(1271年),瓊?cè)A島改稱“萬壽山”(又稱“萬歲山”)。以瓊?cè)A島為中心,又在湖的東西兩岸營建宮殿,將北海建成一個頓有氣派的皇家御園。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這一年,大將徐達進占大都,大都改稱“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奪取了帝位,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改名“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明代向南開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規(guī)模和格局。
明朝在元朝的基礎(chǔ)上,對北海又加以擴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對“萬歲山”進行大規(guī)模的擴建和修繕,在圓坻(今團城)修復了儀天殿,在圓坻南面小島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圓殿,在團城的東部拆橋填土,將其與陸地相連。明天順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現(xiàn)五龍亭處)建“太素殿”,由于用錫做材料,又稱為“錫殿”,也叫“避暑涼殿”。修建此殿役使工匠3000余人,用白銀20萬兩。在東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團城西面的八孔中斷的石橋(原斷部有吊橋)改為九孔石橋,稱為金鰲玉蟲東橋。在新開挖的南海瀛臺上的建“昭和殿”等建筑。
明萬歷七年(1579),“萬歲山”上歷經(jīng)四朝600余年風雨戰(zhàn)亂的廣寒殿坍毀,成為千古憾事。
清軍入關(guān)后,建都北京。1651年,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臨根據(jù)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山名也就改稱為“白塔山”了。乾隆對北海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后連續(xù)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許多亭、臺、殿、閣,把江南園林的精華、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引進皇家宮苑,先后建成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之園”。后來慈禧用海軍經(jīng)費重修“三海”建筑,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鋪設(shè)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在靜心齋前修建小火車站,供來園游宴。
二、揚州白塔的修建
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jiān)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圣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制而成的?!睋?jù)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后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chǔ),以紙扎為表面推成的。盡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揚州白塔傳說是無稽的,舊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稉P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已大有區(qū)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臺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州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為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筑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廓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fā)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nèi)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時辰,筑臺五十三級,象征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為十三層,象征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征,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shù)的手法巧妙揉合于外來景致之中。著名建筑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云臨水,有別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穩(wěn)?!笨梢姳狈街暗搅四戏揭踩豚l(xiāng)隨俗,雄壯之氣銳減,窈窕氣質(zhì)倍增了。
塔身南面設(shè)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個側(cè)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zhuǎn)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相輪。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什擎北塞云”之譽。上層室內(nèi)曾藏有遼清寧四年舍利石函一具和珍貴文物百余件。
1645年的重建其實也加深了南方特質(zhì),特別是皇帝的南巡,皇權(quán)行為對揚州城的文化走向起了很大的作用。揚州民間關(guān)于白塔也有很多傳說,但是對大的時代背景是肯定的,而且根據(jù)其建筑樣式,很大程度上是與北京白塔相似的。所以便有了“南方的優(yōu)雅”與“北方的氣勢”。過去的揚州,是大清帝王們常常游覽巡視,靠鹽業(yè)富足的兼容并包之地。它是重新想象揚州、乾隆皇帝、揚州八怪、畫舫和鹽商的參考點。
其實單就形態(tài)而言,北海的白塔與揚州的白塔都為園林藝術(shù)增添了色彩。北海白塔與揚州白塔大體修建年代相近,而以北海白塔為先,帝王的活動為建筑藝術(shù)的南漸提供了很大程度的便利,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