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蛇起舞,紫燕報春;千山競秀,萬物生輝。在蛇年春節(jié)即將到來之際,仿佛聽到客家山村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感受到客家山村濃濃的過年氣氛。
客家人聚居地多為山區(qū),如“世界客都”梅州,正是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粵東山區(qū)。梅州山如畫,水如畫,可謂“畫的山,層層疊疊真好看;畫的水,曲曲彎彎流不斷?!睂訉盈B疊的山間,總有曲曲彎彎的河流。河流的兩邊,總是散落著一個個小村落。秀麗的小村落,白墻黑瓦的客家民居,折射著樸實無華的光芒。在這報春花綻放、客家圍屋春潮涌動的時刻,外出的梅州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山里春來早,客家年味濃。
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崇尚傳統(tǒng)的客家,圍龍屋里的春節(jié)更有一番濃郁的親情。俗話說:“十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俗”。千百年來,客家人由北向南長途跋涉、頻繁遷徙,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風(fēng)情韻味相似的客家傳統(tǒng)春節(jié)習(xí)俗。這里,姑且以客家人聚居的代表地區(qū)——“世界客都”梅州為例,簡略談?wù)効图疑絽^(qū)的春節(jié)傳統(tǒng)習(xí)俗。
梅州客家人過春節(jié),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為準(zhǔn)備階段;第二階段是正月初一至初五,為過年階段;第三階段是年初六至元宵節(jié),為余興階段。整個春節(jié),大體是這樣過的:
“入年架”(也稱“入年界”)
農(nóng)歷十二月廿四開始為“入年架”,意謂開始準(zhǔn)備過年了?!叭肽昙堋焙?,農(nóng)人都暫停下田勞作,有大鑼鼓樂隊的開始打起來了,各個村莊里都可能聽到此起彼落的鑼鼓聲。家家戶戶開始忙碌地籌備柴片、食油及過年食品,采購豬肉、雞、鴨,炸豆腐、蒸年糕、做米馃等;忙碌地進(jìn)行一次較徹底的衛(wèi)生打掃,清洗門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掃塵”或者叫“打彈煤”,“打彈煤”即是打掃火燒煙熏后的灰塵,如燒柴草的爐灶煙窗管也要用竹篙清掃。男女老幼還要理發(fā)淋浴換上新的或清潔的衣裳,干干凈凈過新年。在此期間,左鄰右舍之間不能相吵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
“民以食為天”,客家人過年往往很早就儲備食物了。儲備食物一般從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止,過年期間除豬、雞、鴨三牲之外,要準(zhǔn)備很多食物,例如:甜粄:甜粄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滲三成秈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細(xì)粉,和上油糖,墊在豆腐皮和芭蕉葉上,用蒸籠蒸熟成深紅色的粄;發(fā)粄:就是“廣府人”稱為“松糕”的粄;煎粄:又叫煎丸、煎堆;酥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樣的芝麻豆類等;米程:用米和糖合制而成,和臺北街頭用機(jī)器做的米香相似。
蒸歲飯
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通常會用大木甑蒸“歲(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祗時,“隔年飯”要插上12雙筷子和12根大蒜(逢閏年要加一雙筷子和一根大蒜),要燒紙錢,供桔子、柚子等,有的還要擺上幾枚銀元(取意有食有財)?!案裟觑垺币┓顢?shù)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飯”要重新蒸過,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歲歲有余糧”,到初五“隔年飯”吃完后,才開始放新米下鍋煮新飯。在一些山村,這種吃“隔年飯”的習(xí)俗,一直沿襲到現(xiàn)在。
年卅十
大年卅十日,也就是除夕,這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的一天。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還要挑好時辰全族人一起在宗族祠堂或大屋廳堂敬祖公,大家挑著三牲、紙寶來回跑,不亦樂乎。敬過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直到最后從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團(tuán)圓吃年夜飯之用。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lián),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家具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除夕晚大家必須洗澡,否則有下輩子會變牛的說法。大人小孩洗完澡后,穿上新衣,干干凈凈過年。
除夕晚上,吃團(tuán)圓飯,菜肴豐盛。此時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表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倒酒,將酒灑地,然后才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愛幼。吃年夜飯,一般都要有“肉丸”,象征團(tuán)圓之意,要喝客家娘酒煮的雞酒。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歲的習(xí)俗,家家通宵達(dá)旦燈火明亮,稱之為“點歲火”,火籠加炭稱之為“漚火桶”。有的山村,人們都要上祖墳點蠟燭,叫“點燈”,除夕之夜?jié)M山燭火明亮。
客家人過年,非常重視貼門神、春聯(lián)。每當(dāng)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lián),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貼在大門上的門神,主要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彩色畫像。門上貼春聯(lián)的習(xí)俗由來已久,是從桃符發(fā)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萘、郁壘、秦叔寶、尉遲敬德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后來,畫像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dá)內(nèi)容有限,又改為大門兩側(cè)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后改用紙),寫上了字?jǐn)?shù)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對子。據(jù)《宋史·蜀世家》載:蜀后主孟旭命學(xué)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睋?jù)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lián)。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貼對聯(lián),并將門聯(lián)改名為春聯(lián),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lián)。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于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lián):“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于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lián)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開大門
開大門是指正月初一凌晨打開大門,有的地方又稱接財神。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新年第一天,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鳴炮開門,以圖開門大吉。過去每年選擇吉時,現(xiàn)多以零時為準(zhǔn)(臘月年三十,如月小年廿九,午夜12點正子時)。大門一開,鞭炮聲立即響成一片,人們競相歡叫,熱鬧非常,在爆竹聲中迎來了新的一年。這是一年中第一次開大門,非常隆重,要在門上貼“開門大吉”、“萬事如意”的小紅聯(lián),廳堂、灶堂、大門點上大紅蠟燭,焚香禮拜。響亮而頻繁的爆竹聲,五顏六色的煙花燈火,徹夜不停。在歡騰的鞭炮聲中,家家戶戶男女老幼互相拜年祝福。有的客家山村,在開大門后,視歷書當(dāng)年的吉利方向出行,面對著吉方行走或跪拜,稱為“出天方”或“出方”以迎喜神。同時,鄰居親友互相拜年,多說“新年好”、“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添福添壽”之類吉利的話。初一早餐,客家人習(xí)慣要吃“長壽面”,因為面條長象征長壽。接著,小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孩子糖果、桔子,有的還會給“紅包”,舊稱“掛頸”。
有的客家山村,在早餐前要煮生姜紅糖茶先吃“甜頭”,早餐皆為素食,或線面、或湯丸,象征長壽、團(tuán)圓;早餐必有大蒜、豆腐、紅頭菜(菠菜)等,寓新年諸事合算、富足、開門見紅之意;有的還擺放條有尾葉的甘蔗,表示生活由年頭甜到年尾。舊時初一,人們往往上寺廟謁諸神、拜祖宗,祈求平安;鄉(xiāng)鄰見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恭喜發(fā)財;這一天,大人小孩都禁止講不吉利的話。初一上午,還有到水井、溪邊爭挑第一擔(dān)水之習(xí)俗,叫“考頭水”,寓新年事事第一。
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地區(qū),素有農(nóng)歷年初一食齋的習(xí)俗,據(jù)說已持續(xù)了三百多年。即年三十(或廿九)晚餐以后,家家戶戶必須把裝盛過葷腥的碗筷碟盤勺等廚具統(tǒng)統(tǒng)用開水泡過,甚至連鹽缸都要臨時換用,年初一整天只吃豆腐、青菜等齋菜。
拜年
從初二起,人們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到親戚家拜年,一般要帶桔、餅、糖等禮物,主人備茶果接待,有的還要留飲“拜年酒”、吃雞腿,拜年活動一般會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通常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帶糕餅糖果之類,給長輩要帶紅糖,拜年者返回時,主家要回送同等價值的禮品,叫禮尚往來。
客家人出嫁的女兒,有回娘家探親的習(xí)俗,又稱“轉(zhuǎn)外家”。一般從初二起,到初五、初六日之前,出嫁的女兒應(yīng)盡可能“轉(zhuǎn)外家”即回娘家看望父母,與家人團(tuán)聚。她們帶著雞、糖果等禮品回娘家,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當(dāng)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正月初四這天,再回到下界來繼續(xù)監(jiān)督人們,于是家家戶戶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臨。迎神時,富裕人家要供上雞、魚、豬頭三牲,如果經(jīng)濟(jì)不允許,也可免去,但是一盤米、一盤紅糖卻少不了。因為奉上白米一盤,意謂新年五谷豐登;紅糖一盤,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禮畢,便燃放爆竹,這時神靈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整個春節(jié),許多山村都有舞龍、舞獅隊出現(xiàn),這既增添了春節(jié)氣氛,又體現(xiàn)了客家人的尚武精神。
“出年架”(也稱“出年界”)
舊時,客家俗語云:“初五初六,沒酒沒肉”。正月初五,稱為“出年架”。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俗稱“火燒門前紙”,意即“嬲(玩)新年”到今天為止,以后要恢復(fù)正常的工作?!伴_小正”俗諺云:“火燒門前紙,大人做生意,細(xì)人(小孩)夾狗屎”。當(dāng)然,還沉浸在春節(jié)的歡樂中的人們,有的會說:“有吃沒吃,嬲(玩)到天川二十?!?/p>
初七稱為“人日”,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習(xí)俗,當(dāng)日為眾人的生日。人日亦稱為“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及“人七日”。根據(jù)古書記載,農(nóng)歷新年的首八天是人、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為“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笨图矣谐云邩硬酥?,即把蔥、芹、韭、蒜等七種青菜混合煮吃,寓意聰明、勤勞長久、會劃算等。
春節(jié)禁忌
客家俗語云:“入哩年界禁忌多”。據(jù)說象形字“年”,是有頭有尾、腳向四面伸開的怪物,像一個大壁虎。一歲之中,人家不遇到這怪物,便平安度過了,因此燒一堆火,弄一些食物吃一頓,表示慶祝,這就叫做“過年”。春節(jié),本來出于對“年”的禁忌,后來變成現(xiàn)在的“新年”和“過年”。
客家民間奉行的春節(jié)禁忌主要有:禁打罵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講粗話惡語。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人們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yùn)好壞的兆示期。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貧、災(zāi)、亂、荒、殺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兇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等來彌補(bǔ);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灑掃、傾倒垃圾,唯恐把“財氣”掃走、倒掉。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rèn)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里掏東西,人們認(rèn)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dǎo)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初三日忌出門訪友,初三各家都習(xí)慣掃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邊去,叫做“送窮鬼”。因此,初三這天少人出門。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里帶來不祥。忌初三這天理發(fā),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剃頭”(理發(fā))同辦喪事聯(lián)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rèn)為會導(dǎo)致刀災(zāi)、兵災(zāi)、血災(zāi)等災(zāi)禍的發(fā)生。這一天嚴(yán)禁吃藥,吃藥被認(rèn)為會導(dǎo)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舊時,初一早飯忌吃葷,這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有的客家山村,人在除夕將大小水缸裝滿之后,就舉行封井儀式。即用一個大的簸箕將井面蓋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開簸箕,因為人們往往將水視作財水,一揭開簸箕用水,意味著財氣外流。
“世界客都”梅州的春節(jié)傳統(tǒng)習(xí)俗在客家地區(qū)來說,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各地客家春節(jié)習(xí)俗又會有些差別,比如臺灣島內(nèi)客家人,除夕之夜都要歡聚在一起打邊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tuán)團(tuán)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年夜飯吃過之后,便是長輩們給子孫壓歲錢:年齡大的孩子,壓歲錢是用紅紙預(yù)先包好遞到他們手里的;年幼孩子,壓歲錢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并系成一個小套環(huán),套在他們的頸項上的。又比如閩西客家人,大年三十要吃腕子筒、長命菜。腕子筒與長命菜是閩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腕子筒是紅燒豬蹄;長命菜是整只的雞或整塊的豬肉放進(jìn)鍋中烹煮,再將整個大蘿卜和整棵的芥菜加進(jìn)去。在餐桌上,如何進(jìn)食也還有一番講究。雞頭由長者吃,翅膀給出門的男人吃,讀書的孩子吃雞臂(腿)。再比如廣西陸川客家人,他們喜歡吃鵝肉,雞肉反成其次,有“無鵝不像年”之說。據(jù)老一輩人說,從前客家人顛沛流離,生活比較貧困,而鵝個頭大,生長速度快,耐饑少病,沒有飼料時還可用青草喂養(yǎng),非常適合客家人遷徙時帶在身邊。而且鵝大肉多,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體現(xiàn)客家人豪爽的性格,走親戚時帶上一大塊肉也有面子。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養(yǎng)有鵝,少的幾只,多的十幾只,一到春節(jié)鵝的叫聲此起彼伏,未見人影,先聽鵝聲,饒有情趣。另外,四川客家人還有舞雞、舞春牛的習(xí)俗。從初一鬧到元宵節(jié)。舞春牛的人們?yōu)檗r(nóng)家?guī)砹斯?jié)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對農(nóng)家豐收、祥和的祝愿。
龍騰盈喜氣,蛇躍涌春潮。蛇年春節(jié)又快到來了,客家地區(qū)過年味,在記憶里醞釀著,濃濃得讓人陶醉??图业纳綄訉拥嵌逊e人文歷史的山;客家的水曲曲灣灣,是婉流人間真情的水。客家地區(qū),盡管山不同,盡管水有別,但春來早、年味濃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