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第一位發(fā)言者開頭提到“尊敬的王書記”,話沒說完,就被王岐山打斷:“參加王某人的會,不準念發(fā)言稿,要學會深刻思考。”(2012年12月2日《新京報》)
發(fā)言者開頭稱“尊敬的某某領導”,應該是中國會議的一大特色,不管大會小會,只要有上級領導在場,下級發(fā)言必然少不了先對領導恭維一番。眾所周知,套話多為別人代筆或秘書起草,甚至是網(wǎng)上下載稍作修改,只是應付一時所需,會后丟到廢紙簍了事。而不念發(fā)言稿就不同,發(fā)言者必須把所闡述的內(nèi)容入心、入腦,與本職工作或研究成果結(jié)合,即使是別人寫的,也要熟記于心,運用自如,才能完整地表達出來。
我很佩服我中學時代的老師,如教物理的郭良達老師,他上課只帶一張小32開的提綱和一只粉筆。教高二畢業(yè)班語文的彭紹揚老師,第一節(jié)課就滿面笑容地搬來一大推字典放在講臺,其中有一本是香港版的《潮汕字典》(當時大陸沒有出版《潮汕字典》)。他自信地說,你說一個字,我就知道在哪一頁。后來,新任校長廖紹禹老師,他兼教政治、歷史,可為補習班上數(shù)學課的時候,不但沒有帶課本,連提綱都沒有,只是帶了一只粉筆,滔滔不絕地講課。我之所以羅列了這些教師,就是用來佐證,只要對工作認真負責,業(yè)務都是記在腦中的,不是臨急抱佛腳抄來讀的。
其實,套話的成因在于領導的好惡,領導喜歡說套話聽套話,套話便成風;領導不喜歡,套話一定沒有市場。王岐山同志打斷套話,并聲明“不準念稿”,如此一來,既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官場客套話,節(jié)省了會議時間,也能收到更多實效,這種做法顯然值得肯定與提倡。從這件事看出,只要領導帶頭反對套話,套話一定會杜絕。
套話、大話、空話的危害,大家很清楚,尤其是“放衛(wèi)星”年代,畝產(chǎn)萬斤,至今還令人心有余悸。假如當年的領導不是喜歡“假大空”,下級怎會爭先恐后競爭“放衛(wèi)星”呢?古人曰: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chuàng)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領導干部是全體干部群眾的楷模,領導的好惡影響著一個團隊。領導清廉,下屬怎敢行賄?領導勤儉,下屬怎敢鋪張?領導不喜歡套話,下屬怎敢不動腦筋就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