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獨立運動的領(lǐng)導者,當?shù)厝俗鸱Q他為“精神之父”。
然而這位受人敬仰的偉人,在年輕的時候卻是個十分羞怯的人。
19歲時,甘地乘船前往英國,學習法律。船上的乘客大多數(shù)都是英國人。由于英語不流利、不懂得怎樣和陌生人相處,甘地就一直待在船艙里。
抵達英國后,甘地在一個英國人家里住了下來。他是一位虔誠的印度教信徒,只吃素食,從不沾葷。然而,英國的很多食物里都有肉,在房東太太為他準備的食物中,他能吃的只有面包和蔬菜。這些食物對一個19歲的大男孩兒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甘地羞于啟齒,寧愿挨餓,也不愿向房東太太多要一點兒面包。
在英國生活也有一段時間了,甘地的英語水平提高了不少。他加入了英國素食俱樂部,結(jié)交了不少新朋友。每逢討論會,甘地都會在一旁靜靜地聆聽,始終一言不發(fā)。
甘地通過努力,取得了律師資格證,然后回到印度。他的哥哥借錢為他開了律師事務所。不久后,甘地接下了第一起官司。在法庭上,他忐忑不安地坐上了辯護律師的位子。
“辯護律師,請開始辯護。”庭審開始,法官看著甘地說道。
甘地應聲站起,但是他的嘴巴卻像被用針縫住了一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那個辯護律師怎么變啞巴啦?”
“就是,快說啊……”
笑聲從四處傳來。甘地一下子癱坐到了椅子上。
此后,再也沒有一個人來甘地的事務所委托辦理案件了。大家都知道他是個連話都不會說的律師。
后來,甘地到了南非。在那里,他目睹了印度人飽受歧視,終于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些什么。
從此以后,甘地致力于人權(quán)事業(yè),而他一直以來羞怯的心理也逐漸消失了。
后來,甘地回憶說:“年輕的時候我非常羞怯,一度成為別人的笑柄。但我覺得這種羞怯給我?guī)砹朔e極的影響。我在別人面前不敢說話,但正因為如此,每次我發(fā)言,都會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然后只發(fā)表我認為必要的意見。雖然曾經(jīng)我很為我的羞怯而苦惱,但現(xiàn)在,我真的要謝謝我的羞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