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紹興古鎮(zhèn)安昌,在那里欣賞茶館文化。紹興的平水珠茶很有名氣,紹興人歷來愛品茶,茶館便應運而生。茶館具有厚重、獨特的茶館文化,至今讓人神往。
坐在茶館里聽老人們閑聊,講起他們年輕時舊式茶館里的故事,津津樂道,仿佛讓時光穿越到了那個年代……
紹興城里的茶館遍及大街小巷,這些茶館多開設在沿河處,其中有半數(shù)以上設在街河岸邊,很多為依岸臨河水榭式的茶樓,茶客憑欄品茗,可以欣賞河上景觀,讓人心曠神怡。還有的茶館干脆設在橋上,如香橋頭的茶館就是一座橋樓,很具有水鄉(xiāng)的獨特風情。茶館的開市時間大都在下午,此外也有早茶市和夜茶市。
像魯迅小說《藥》中,華老栓開設的那種小茶館,當時在城內(nèi)隨處可見。另外還有為數(shù)不多的大茶樓,如花巷的適廬,縣前街的鏡花緣、第一樓、天香閣,大江橋堍的越明,新河弄的鼎豐等。其中尤其是適廬庭院幽雅,游廊古樸,椅榻舒適,同時還隨茶供應瓜子。
舊式茶館的掌柜很講究泡茶的藝術(shù),他們精心探求茶事之“五境”,即茶葉、水源、火候、茶具和環(huán)境,認為只有“五境”得當,配置相宜,才能烹出獨特的好茶。即使對烹茶并不直接的茶具,也非常講究,認為只有好的茶具,才能揮發(fā)和保持茶的清香和醇味。他們尤重越瓷,認定越窯所產(chǎn)的青瓷茶碗,最能使茶透發(fā)并經(jīng)久保持原汁原味的芳香和醇味。越窯茶具繪有美妙的彩畫,如白鶴飛翔、游龍戲鳳、彩蝶戀花、仕女風情、花卉草木等,詩情畫意盡蘊其中,使茶客在品茶之外又享受了茶具的藝術(shù)美,從而更添情趣。
從晚清到民國中葉,紹興茶館有一條不成文的店規(guī):扁形雞頭紫砂茶壺是不許直接放到茶桌上的,得用越窯青瓷茶盤托著,這就是有名的“越州托盤茶”。茶館伙計按照規(guī)范和秩序為茶客泡茶,以初沸之水灃入茶碗時,茶葉芽頭開始沖向水面,然后茶葉徐徐下沉,由橫臥漸漸懸空豎立,沉浮起落,一般往復3次,趣稱“三起三落”。最后茶芽立于碗底,似鮮筍萌發(fā),茶形與湯色交相輝映,茶香四溢,清香可口。這具有精深內(nèi)涵的泡飲技藝,有人稱為“茶藝”,有人稱為“茶禮”,也有人稱為“茶道”。
舊式的紹興茶館是民間文化的傳播場所,一塊驚堂木在講桌上拍得震天響,那是說書;一把二胡加一副拆板,那是蓮花落,此外還有“平湖調(diào)”彈唱和“紹興大班”。唱到精彩處,茶客們或是鴉雀無聲,或是滿堂喝彩,這時候連“茶博士”也忘記了自己的職事,站在角落里聽得出神。魯迅先生在一篇雜文里對茶館的功能概括為3條:“打聽新聞,閑談心曲,聽聽說書?!濒斞赶壬€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p>
明末清初的張岱,曾為紹興府城的一家茶館撰過一篇別致的《門茶檄》,曰:“水淫茶癖,愛有古風;瑞草雪芽,素稱越絕。”
如今茶客上茶館品茶,不只是為了喝茶,而是在于“偷得浮生半日閑”’,修養(yǎng)自己,使心境平靜,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雅志、養(yǎng)心的目的,這才算是悟出品茶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