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南方都市報》萌生了設立“中國建筑傳媒獎”的想法。2007年底,舉辦了首屆中國建筑思想論壇,在這次論壇上正式宣布將在2008年舉辦“中國建筑傳媒獎”評獎。2008年10月,以“做公民社會培育者,公民意識的啟明者”的理念為基礎,“中國建筑傳媒獎”提出了“走向公民建筑”的口號。這個提法,模仿了現(xiàn)代建筑先驅(qū)勒?柯布西耶引領建筑趨勢的檄文《走向新建筑》的標題,而“走向公民建筑”這句話本身,代表的不再是建筑師的意圖,而更像是從媒體和大眾自下而上的期盼。自此,“公民建筑”作為一個創(chuàng)新的詞匯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在中國建筑傳媒獎的宣言中說,“‘公民建筑’是指那些關心民生,如居住、社區(qū)、環(huán)境、公共空間等問題,在設計中體現(xiàn)公共利益,傾注人文關懷,并積極為現(xiàn)時代狀況探索高質(zhì)量文化表現(xiàn)的建筑作品。”
《走向公民建筑》一書,是對2007年至2010年逢單年舉辦“中國建筑思想論壇”、逢雙年舉辦“中國建筑傳媒獎”的總結(jié),將近70萬字的內(nèi)容,包括了四次活動本身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還難得地收入了在第二屆中國建筑傳媒獎評獎結(jié)束后的爭鳴文章。
四年里,從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到8月8日開幕的奧運會,再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建筑界做了很多事,也有了很大變化。這本書,像一個縮影,投射了整個中國建筑界在四年間圍繞“公民建筑”的思想變化。一方面,中國建筑思想論壇,從邀請中國當紅建筑師來探討“實驗建筑”變?yōu)閲@“社區(qū)營造與公民參與”的主題由建筑師、規(guī)劃師來表達心得、體會,討論問題與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中國建筑傳媒獎設立了最佳建筑獎、居住建筑特別獎、杰出成就獎、青年建筑師獎和組委會特別獎,第二屆時,還加入了建筑評論獎,這一評獎活動,有別于那些著重考量建筑設計藝術性與技術性的建筑專業(yè)評獎,將很多不為人注意的建筑和對大眾來說默默無聞的建筑師、學者、建筑評論家推至臺前。他們之中,有人在為災民建新居,有人在為邊遠的村子設計造價低廉的通行橋,有人為中國的建筑教育、鄉(xiāng)土建筑、城市規(guī)劃傾注了畢生的心力,讓讀者能了解到在瘋狂尖叫、形態(tài)吊詭的建筑之外,中國仍然有為“5?12”災區(qū)設計建造農(nóng)房的謝英俊、發(fā)起并推動了災后“土木再生”計劃的劉家琨這樣的建筑師。他們不計得失、在從人本的角度考慮著設計問題。
可以說,這是《走向公民建筑》的第一層意義,它以印刷品的形式,像一本紀念冊,記錄下這四年的內(nèi)容。
第二層意義是,活動本身是大眾媒體以“公民建筑”為題對建筑界的一次拷問,這本書收錄的是當下建筑界所交出的“答卷”。
在大眾傳媒和建筑專業(yè)之間,曾有很深的鴻溝。獲得第一屆中國建筑傳媒獎的標準營造事務所主持建筑師張珂在發(fā)表獲獎感言時曾說,他們一開始不理解“傳媒獎”是什么意思,怕被當作“挖空心思”在媒體上“拋頭露臉”的建筑師,直到徹底了解了這確實是一個“關注人文、關注建筑”的獎項。多數(shù)建筑師都像標準營造一樣,他們自認、也確實不是在為獲得媒體承認而工作,甚至建筑圈有一種觀念,認為是媒體對某些建筑的跟風、炒作影響了、帶壞了當下的建筑風氣,因為畢竟是要通過媒體的宣傳,才會催生出“明星建筑師”這個群體。而除了少量建筑專業(yè)媒體之外,大眾傳媒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新奇怪的設計所吸引,往往缺乏建筑上的專業(yè)判斷力。與此同時,媒體人們也主觀地以為建筑師是一伙想當藝術家的瘋狂工程師,想做的都是CCTV新樓那種招搖的建筑,并不真正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但中國建筑傳媒獎提出的“走向公民建筑”改變了彼此雙方的成見。大眾媒體向建筑師們提出的這個思考角度,懇切、質(zhì)樸?!肮窠ㄖ彪m然在至今仍然界定模糊、范疇過于寬泛,但仍足以讓很多建筑師重新思考自己所做的工作,回顧自己做建筑的初衷。建筑的意義和價值何在?為誰而作?為什么而作?
從成果上看,建筑師們交出的答卷算是令人欣慰。獲得首屆中國建筑傳媒獎最佳建筑獎的毛寺生態(tài)實驗小學,建筑師吳恩融和穆鈞,前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教授,后者當時是在讀博士,他們在甘肅農(nóng)村前后花了五年時間建造無止橋和實驗小學,穆鈞更是在毛寺村里住了兩年,直至帶領村民建完學校。橋和小學,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shù)氐木用窈秃⒆觽兊纳詈蛯W習環(huán)境,甚至可以說,改變了他們對所處環(huán)境和未來的看法。
第二屆傳媒獎最佳建筑獎雖然空缺,但反倒更體現(xiàn)了獎項的嚴謹與嚴肅。分處臺灣宜蘭、香港、天津、西安的四項入圍作品,在經(jīng)過評委會實地考察之后,除了從專業(yè)角度肯定了它們建筑設計上的獨具匠心,也發(fā)現(xiàn)了設計中存在的“嚴重不足”,尤其在聽取了使用者的意見之后,艱難同時也果斷地將這個獎項設為了空缺。設計了宜蘭津梅棧道的臺灣建筑師黃聲遠在參訪中說:“這一重要獎項的空缺,能引起行業(yè)更好的討論,同時是對建筑師的一種鞭策和警醒?!?/p>
最佳建筑獎空缺令人遺憾,但本屆的居住建筑特別獎卻讓人眼前一亮,最終獲獎的中新生態(tài)城建設公寓,是極為少見的“工棚”建筑設計項目,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用低廉的造價為建筑工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舒適、有尊嚴的生活環(huán)境;同時獲獎的還有喀什老城區(qū)阿霍街坊保護改造,在設計過程中,每戶居民自主參與,與建筑師充分溝通和合作,在整個街區(qū)的改造中,建筑師提供了抗震、設備等專業(yè)的幫助,實現(xiàn)了居民們的居住理想,也保留了老城區(qū)的風貌。
《走向公民建筑》的第三個意義是,它展現(xiàn)了圍繞“公民建筑”在建筑界展開的思考和討論。
在第二屆中國建筑傳媒獎最佳建筑獎宣布空缺之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評論人周榕撰寫了評論文章《被公民的中國建筑與被傳媒的中國建筑獎》,其中,他質(zhì)疑了中國傳媒建筑獎的制度合理性,認為評委會缺乏大眾傳媒的蹤影,并稱“在沒有‘公民社會’基因的大環(huán)境下試圖評選出‘公民建筑’,其結(jié)果,除了讓中國建筑‘被公民’之外,別無他途”。緊接著,該屆獲得建筑評論獎的朱濤以及終評委員會主席王駿陽紛紛撰文,細述中國建筑傳媒獎最佳建筑獎空缺背后的思考,建筑傳媒獎與當下中國建筑的關系。這個過程,既有充滿火藥味的真刀真槍的對峙,也有思想的碰撞。這種現(xiàn)象在很長時間以來,極少出現(xiàn),不能不說是中國建筑傳媒獎的一個功勞。只有不斷探討“公民建筑”,談論這個話題,才能讓更多的人有所期待、有所呼吁,也讓更多的建筑師重新思考并投入其中。
首屆中國建筑傳媒獎中獲得杰出成就獎的馮紀忠先生在發(fā)表獲獎感言時說,“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公民建筑’才是真正的建筑,其他的建筑如果不是為公民服務,不能體現(xiàn)公民的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筑。……我們要認識這個問題,現(xiàn)在得這個獎,我就更加肯定了‘公民建筑’不只是哪一類建筑,而是整體的建筑?!甭愤€很長,王駿陽在文章中寫道:“在‘走向公民建筑’的道路上,建筑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公眾、甲方、政府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倍鴱倪@個角度,中國建筑傳媒獎和中國建筑思想論壇,都是借助媒體傳播的平臺,“在短時間內(nèi)整合龐大的社會資源”并獲得社會關注,由此,才能更快地把“公民建筑”的理念真正推動到整個中國社會,讓普通民眾從中獲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