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當代藝術的中心,紐約所舉辦的重要藝術展不但映射出美國當代藝術版圖,同時也是全球藝術社區(qū)和藝術市場的風向標。1月底到3月中旬,多個重量級展覽在紐約各大美術館相繼開幕,讓這個春天成為了紐約2012年藝術大展啟程的黃金季。
縱觀紐約2012年的藝術大展,仿佛一次追溯藝術史的時間旅程:“惠特尼2012雙年展”等三大博物館年展,重在探索2000年后的先鋒藝術走向,推出一批三四十歲的新銳藝術家;而MOMA的“辛迪?舍曼回顧展”、布魯克林美術館的“基恩?哈林回顧展”和古根海姆的“約翰?張伯倫回顧展”聚焦于上世紀70~80年代聲名顯赫的攝影藝術家、涂鴉大師和裝置藝術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則以倫勃朗、德加、馬蒂斯、畢加索等藝術巨匠的作品向17~20世紀歐洲近現代藝術致敬。
三大藝術博物館年展:
當代藝術風向標
匯集眾多藝術家作品的主題年展,往往是藝術博物館表達其藝術主張和挖掘新人的契機。2012年第一季度,紐約三座各具特色的藝術博物館年展同期開幕,為歐美藝術圈提供了眾說紛紜的談資。
藝術的跨界——2012惠特尼雙年展 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從1932年開始舉辦雙年展,上世紀80年代后期逐漸加入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收藏,成為當代藝術的前沿陣地。本次雙年展從3月1日開幕,通過55位藝術家的作品展示出美國當代藝術現狀,尤其凸顯了以時間為基礎的藝術——不僅包括影像和行為藝術,還包括了音樂、舞蹈、戲劇和電影。整個博物館的第四層成為專門的表演空間,英國舞蹈藝術家Sarah Michelson和Michael Clar等眾多藝術家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將陸續(xù)進行風格不同的表演。行為藝術家Dawn Kasper則把自己的臥室和工作室搬進了三樓的一個房間。與往年一樣,對“惠特尼雙年展”的評價總是充滿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這次展覽為當今博物館的功能和定位翻開了新的篇章。
政治的聲音——新博物館三年展 “新博物館三年展”的主題是“不可管制(The Ungovernable)”,與“占領華爾街”運動遙相呼應。展覽中的許多作品注入了政治主張與社會理念:比如穿越非洲、埃及革命、阿拉伯之春與自由女神像的拆解等等。與惠特尼雙年展不同的是,新博物館三年展不僅關注美國本土或旅居美國的藝術家,還由韓裔策展人Eungie Joo從南美、北非和中東等地帶來許多新銳藝術家的作品。這些藝術家的年齡大多三四十歲。如果說惠特尼雙年展是對藝術形式邊界的穿越,那么“新博物館三年展”就是對觀念、地域與政治邊界的穿越。
代際的對話——美國國家學院博物館年展 作為美國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博物館從1826年以來每年舉辦年展,今年已是第186屆,見證了近兩百年來的美國藝術發(fā)展歷程。美國國家學院博物館的年展更強調學術性和本土性,2012年的主題是:“不同年代的人之間的對話,展現美國藝術中傳承的敘事結構?!眳⒄沟?00多名藝術家年齡跨度很大,藝術新秀和名家同時登場,堪稱美國藝術世界的跨代互動。與惠特尼和新博物館相比,美國國家學院博物館的年展比較低調。但當你在中央公園旁的這座古老大樓中靜靜佇立和感悟的時候,能發(fā)現不少真誠之作。在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的洶涌浪潮之中,這個年展在某種意義上重現了傳統(tǒng)架上繪畫的榮光。
從三大藝術年展中,可以一窺當代藝術發(fā)展的趨勢和命題,這當中呈現出幾個關鍵詞:一是“多元”——當代藝術呈現非線性發(fā)展,以觀念為主的藝術和以形式創(chuàng)新為主的藝術并存,傳統(tǒng)、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并存,顛覆、重組與回歸并存;二是“動態(tài)”——影像藝術和行為藝術依舊是當代藝術的主角,凸顯了當代藝術對時間維度的重視;三是“納新”——藝術家群體呈現代際交替和身份全球化,上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逐漸進入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藝術家名列,中東、亞洲、東歐和拉丁美洲藝術家受到更多的關注;四是“跨界”——不同門類藝術的跨界融合對傳統(tǒng)博物館的功能和定位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生機。
攝影女王與涂鴉小子:
再現美國80年代藝術傳奇
從2月底到3月中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古根海姆博物館和布魯克林美術館不約而同地關注起幾位成名于上世紀70~80年代的美國本土藝術家,他們對塑造美國當代藝術精神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戰(zhàn)后,世界藝術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從安迪?沃霍爾這一代起,美國形成了獨立于歐洲之外的自成一體的藝術面貌。不僅如此,美國60~70年代的波普藝術、觀念藝術、大地藝術、極少主義以及影像藝術等反過來也影響了歐洲藝術思潮。80年代不但是美國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美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高峰期。
攝影百變女王——辛迪·舍曼回顧展 2月26日在MOMA開幕的“辛迪?舍曼回顧展(Cindy Sherman)”,囊括了辛迪?舍曼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作品,表現了貫穿其藝術生涯的特色主題,如欺騙與虛構、電影與行為、恐怖與怪誕、神話、狂歡和童話,性別和階級身份等。1954年出生的辛迪?舍曼,在過去30多年里,以自己為模特,在自己的鏡頭前扮演過電影明星、鄉(xiāng)村女郎、絕望主婦、頹廢社會名流和小丑等等,表達出政治的戲謔和出乎意料的戲劇性。她先后獲得過包括美國國家藝術獎、古根海姆紀念獎、哈蘇國際攝影大獎等很多藝術大獎,她的作品也在藝術市場上大受追捧,是攝影界和當代藝術中的明星級人物。
地鐵里的涂鴉藝術——基恩·哈林回顧展 “藝術帶到大街上去!”涂鴉藝術的精神實質是對藝術精英化和商業(yè)化的反叛。布魯克林美術館在3月16日推出了涂鴉大師基恩?哈林(Keith Haring)1978~1982年之間的作品回顧展?;?哈林喜歡在地鐵中創(chuàng)作,用白色粉筆在黑色版面上即興作畫。他喜歡與各種各樣的人交流,有時還將觀眾的想法加入作品,“即畫即存,即畫即賞”。他的涂鴉風格流暢拙樸,富有一種黑人說唱的節(jié)奏感,幽默而感傷地傳達出哈林式的符號體系:放光的小孩、惡狗、性器、金字塔、太空船、電腦、飛碟、圖騰、心臟和美元,他的圖像可以迅速將人們從神秘的古代圖騰帶到現代宇宙技術。哈林的創(chuàng)作全盛期是上世紀80年代,1992年因艾滋病去世,年僅32歲。
汽車王國的拾荒者——約翰·張伯倫回顧展 從年齡上看,去年以84歲高齡去世的約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與前面二者不屬于同一個時代。但在近半個世紀的藝術探索中,張伯倫和他們一樣,無疑是與美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緊密關聯的藝術家,80年代也是他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他的標志性作品是將廢舊汽車零件碾碎糅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極富表現力,緊張而強烈的抽象雕塑。他和一批后現代主義的雕塑家一樣,一直在挑戰(zhàn)雕塑的傳統(tǒng)概念,將色彩放到了與形態(tài)幾乎平等的位置,試圖模糊雕塑與繪畫之間的界限。他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入了永久藏品之列。
大都會博物館近現代藝術大師展:探索藝術史原動力
在紐約星羅棋布的博物館中,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一艘航空母艦,其空間和藏品規(guī)模遠遠超過其他博物館。近期,大都會博物館推出的大展聚焦在倫勃朗、德加、馬蒂斯和畢加索等歐洲近現代藝術大師身上,體現出這座博物館穩(wěn)健厚重的基調。
藝術的傳承和互動——倫勃朗與德加早期作品展 其中,“倫勃朗與德加:藝術家年輕時的自畫像”在2月23日開幕。這次展覽有一種學術趣味,旨在探索19世紀的德加如何受到17世紀的倫勃朗的版畫藝術啟發(fā)。從這兩位藝術家年輕時的自畫像強烈對比的明暗中,可以感受德加試圖在前輩倫勃朗身上找尋的創(chuàng)作靈感——即用光線塑造形體。這個展覽對于藝術語言發(fā)展的研究頗有啟發(fā)。不過,與斯坦家族藏品展相比,此展只相當于其中一個房間。
現代藝術的神秘推手——斯坦家族藏品展:馬蒂斯、畢加索與巴黎先鋒藝術 這次規(guī)模驚人的藏品展使一個神秘的收藏世家浮出水面。斯坦家族以發(fā)掘了20世紀現代藝術聞名于世。馬蒂斯和畢加索最初正是被這個旅居歐洲的美國猶太人家族慧眼識中,得以才華卓現。在當時的巴黎極其前衛(wèi)的野獸派、立體主義,也正是在斯坦兄妹每周六舉行的藝術沙龍里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
這個展覽不僅讓人們重睹現代主義藝術巨匠的作品,而且讓人思索這樣一個事實:歐美藝術發(fā)展的推動力,不僅僅來自藝術家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還來自于藝術收藏、藝術批評、藝術展覽與藝術市場所構建的現代藝術運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