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發(fā)展處在一個非常特別的階段,媒體人自身感受到的危機,遠遠大于我們給在座諸位制造的危機。
直觀地看,媒體當下面臨的危機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新技術革命對傳統(tǒng)媒體的沖擊遠未結束,傳統(tǒng)媒體都在艱難地尋找著生存之道。新聞和信息充斥著互聯(lián)網(wǎng),但這些網(wǎng)站在得到這些時,只支付非常少的費用,新聞人和信息業(yè)者也不得不承認如此地依賴網(wǎng)絡,以致甘愿廉價地出賣自己的勞動。
其次,媒體在獲得新聞和信息時,經受的“限制和管理”從來沒有減少。當下的敏感詞管理,與直接帶來殺身之禍的“文字獄”相比,生存空間的確擴大了,但用正直的、保有良知的方式生存的空間卻縮小了。由于媒體人面前有一條看上去不錯的生存之道,大多媒體人不同程度地低下了本可以高貴的頭。
第三,我們的危機來自你們。正如流傳很久也很廣泛的一句話,“防火、防盜、防記者”。這三防正是來自于我們的報道對象——當你們把媒體視為某種天災人禍時,我們開展工作的難度就可想而知。
是的,我們報道了你們,而且很多時候——甚至在你們看來是99%的時候——都讓你們非常頭痛、惱火。我經常與你們中間的一些人私下里交往,聽到的說法是,你們就不要再報道了,負面不要,正面也不要,我們要的就是不報道。
很顯然,如果我們真按你們的要求做,我們必定將失去這份工作。
我在這里,不是來訴苦、喊冤的,我是想對各位誠實地表達一個事實——我們在面對這些困難甚至是危機時,選擇了更加頑強地生存,并針對這些困難做出工作的調整。這些調整從某種意義上說,可能加重了你們所理解的“媒體危機”。
比如,媒體人越來越多地使用網(wǎng)絡(包括微博)來傳播新聞。雖然直接的經濟回報并不顯著,但是,擴散的速度和范圍讓媒體和媒體人可以博得比以往大得多的名聲。
再比如,面對不同的活法,媒體的行為差異越來越大。這讓很多企業(yè)在“公關”時變得異常困惑——有的人花點錢足以擺平,有的人似乎不那么看重錢。有的人講正直,有的人講利益,沒有一致的價值標準,人們做起事來自然無所適從。
再有,當越來越普遍的觀點認為,對媒體、記者采取“嚴防死守”的維穩(wěn)手法可以有效應對“危機”,其實是加重了這些“危機”。因為,對新聞業(yè)者來說,新聞價值往往與采訪難度成正比。當一個“新聞”非常難以得到時,它就變得有價值起來。人為的警惕和防范,使得采訪在進行之前已經建立了“價值”,這難道不是讓管理者難堪的事情嗎?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有關企業(yè)和上市公司的各類負面新聞:產品質量與安全、食品與藥品安全、服務滿意與否、合同條款中地位是否平等和存有歧視甚至欺詐、壟斷地位是否構成、財務報表是否弄虛作假、股東優(yōu)勢地位是否被濫用、工程承攬中的腐敗和引發(fā)的質量質疑、不正當?shù)母偁幨侄巍⒃诮洜I管理中的失誤和失范等等。
眾多此類新聞確實被當今的媒體天天跟蹤、報道,我不敢預言這樣的新聞在未來的哪個時間會減少,我因此也非常理解企業(yè)認為他們生活在一個危急的媒體環(huán)境中的看法。
怎么辦?也許正是在座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我的回答就是,既然你們都關心企業(yè)的品牌、資本的品牌,關心企業(yè)和公司的長久發(fā)展,那么,就要學會適應、尊重這樣的環(huán)境。
媒體的報道和評論構成了當代社會整體的輿論環(huán)境,適應和尊重這個環(huán)境就是企業(yè)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現(xiàn)。
媒體的報道和評論有著當代社會天然的合法性,它的實質和內涵正是人權(人的基本權利)之一——言論自由。在我看來,言論自由就是人們“知道和表達”的自由,也是人們天然的、不需要向任何人索取、也不需要經任何人同意即有的權利。
媒體和媒體人通過他們的采訪實踐和傳播,一方面自身踐行著這份天然的權利,一方面在幫助更多人更好地實現(xiàn)著這份權利。
如果你同意我的看法,那么你就很容易適應和尊重媒體的報道和評論。是的,你可以不喜歡他們寫的東西,但你絕不會認為他們那樣做有什么不應該。
也許有人會爭辯說,如果媒體的報道錯了怎么辦?很好辦,你告訴他們正確的、并要求他們刊出正確的事實;可能還有人很生氣媒體亂用評論,哦,對不起,如果是評論那就是另一回事——評論本身并無對錯之分,只有令人喜歡和令人厭惡之別。在我看來,你喜歡的評論通常對你沒什么幫助,相反,更多的幫助來自那些你曾經討厭至極的評論。
還有一種說法我經常從企業(yè)界的朋友那里聽到——我們感到非常委屈,跟我們一樣的,甚至比我們差得多的企業(yè)你們卻沒有報道,偏偏報道了我們,好像市場里只有我們才是那個壞孩子。
實際上,我想對有這種看法的朋友們說,在媒體人看來,能被報道的企業(yè)和公司要比不能報道的企業(yè)和公司好得多。也許你的企業(yè)犯了錯誤,但阻止媒體報道、不讓公眾知情,就是用一個新的錯誤掩蓋前一個錯誤。所以,與重復犯錯相比,與媒體坦蕩地接觸至少會讓你少丟很多分,有的時候甚至可能得分。
最后,我想說,當下最為流行的“不報道原則”是不值得推薦的。很多人都會以所謂“低調”的行為方式、怕露富怕被出頭的理由來堅持,但是,如果你在對抗公眾的知情和表達的自由,你就不可能在他們中間建立一個好的品牌和口碑。
對于今天的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獲得好的品牌形象,其前提就是盡最大可能的、以超過法律要求底線的數(shù)量和質量向公眾披露信息,這些信息的公開不只是公司自己的主動行為,也包括在應對媒體時被動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