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日常的語言交際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詞語搭配問題,語言中的詞都有自己的搭配域,超出了這個范圍,可能會出現詞語搭配不當的問題,從而影響我們的正常語言交際。詞語搭配不僅要受到語法規(guī)則的制約,同時還受到語義條件的限制。本文從有關動物“叫”的幾個詞入手從而管窺詞義與詞的組合能力的關系。
關鍵詞:叫 詞義 詞的組合能力
語言中的詞和詞的結合并不是任意的,它們相互之間具有選擇性,一個詞能和什么詞語結合,不能和什么詞語結合,反應了詞語之間的選擇關系,因此,詞語有一個搭配問題,詞都有自己一定的搭配域,倘若超過了這個范圍,就會出現詞語搭配不當的問題。
漢語中不同的動物發(fā)出的叫聲有專門的動詞來記錄。現在我們把“叫”、“吼”、“嘶”、“嗥”、“鳴”、“吠”這幾個表示動物叫聲的動詞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這些動詞都能與什么動物名詞搭配,進而管窺詞義與詞的組合能力的關系。
我們把“□”這個方框放在這些動詞的前面,看看那些動物名詞能夠進入這些方框,我們通過這個“框準入制度”來研究這些動詞的特點及它們的詞語組合能力。如下圖[1]:
□叫
□吼
□嘶
□嗥
□鳴
□吠
《現代漢語詞典》對“叫”的解釋是“人或動物的發(fā)音器官發(fā)出較大的聲音,表示某種情緒、感覺或欲望”,我們發(fā)現進入“叫”這個動詞前面這個方框的詞語比較多,不僅很多動物名詞可以進入,而且人也可以,表示人發(fā)出的叫聲。比如:雞叫、鳥叫、蟈蟈兒叫、老鼠叫、猴子叫、驢叫、騾子叫、孩子叫等等。
《現代漢語詞典》對“吼”的解釋是“猛獸大聲叫”,我們發(fā)現能進入“吼”前面的方框的詞語相對“叫”來說少了很多,比如:牛吼、獅子吼、虎吼、熊吼等。另外,人用于“吼”這個動詞之前時包含了某種情緒或感覺。
《現代漢語詞典》對“嘶”的解釋是“(馬)叫”,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動詞“嘶”是特指馬的叫聲,所以“嘶”的搭配域比較小,前面方框只能出現“馬”這個名詞。
《現代漢語詞典》對“嗥”的解釋是“(豺狼)等大聲叫”,《辭?!穼λ慕忉屖恰耙矮F吼叫”,我們發(fā)現可以進入“嗥”前面方框的詞語有:狼、豹子。
《現代漢語詞典》對“鳴”的解釋是“鳥獸或昆蟲叫”,《辭?!穼λ慕忉屖恰傍B叫,也指獸類、蟲類叫”,通過搜集材料,我們發(fā)現“鳴”這個動詞的搭配域還是比較寬的,有較多的動物名詞可以進入這個方框,比如:雞鳴犬吠、鳥鳴、蟬鳴、蟲鳴、鶴鳴、鹿鳴等。
《現代漢語詞典》對“吠”的解釋是“(狗)叫”,《中華大字典》對它的解釋是“犬鳴,從口犬,口犬者,動口之犬也”。因此我們發(fā)現“吠”一般稚嫩與動物“狗”搭配。
因此,我們對其進行義素分析:
因此,能進入這些方框的對象有:
雞、鳥、狗、蟈蟈兒、老鼠、猴子、驢、騾子、孩子……叫
牛、獅子、虎、熊……吼
馬嘶
狼、豹子嗥
雞、鳥、蟬、蟲、鶴、鳳、蛙……鳴
狗、犬吠
特定的動物“叫”的動詞有固定的搭配對象,這并不是簡單的約定俗成,其核心問題就是詞義問題。詞位的潛在搭配常常是詞的意義的一部分,比如:“吠”,它的小篆字形是,《說文·口部》:“吠,犬鳴也,從犬、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吠”是一個會意字,就是狗叫的意思,“吠”的隱含的搭配施事者“狗(犬)”,它隱含在“吠”的意義中,是“吠”詞不可忽略的詞義成分。再如“鳴”,它的小篆字形是,《說文·口部》:“鳴,鳥聲也,從鳥,從口?!薄傍Q”也是一個會意字,它從鳥,所以以“鳥”為形旁的動物名詞都可以與“鳴”搭配,比如:雞、鳥、鶴、鳳等,這些搭配對象都是隱含在詞義中的?!傍Q”也可以用來表示昆蟲的叫聲,所以“蟲”、“蟬(蜩)”、“蛙”等能進入“鳴”的搭配域。
以上這些詞都有共同的語義成分“叫”,但是它們又有不同的隱含意義,這些區(qū)別義素使它們有自己特定的搭配域,它們的區(qū)別義素只表現在施事者上,“叫”是人或動物發(fā)出的鳴叫,“吼”是猛獸發(fā)出的鳴叫,“嘶”是馬發(fā)出來的鳴叫,“嗥”是豺狼等發(fā)出來的鳴叫,“鳴”是鳥獸或昆蟲發(fā)出的鳴叫,“吠”是狗發(fā)出的鳴叫。它們各自有不同的詞義成分,而這些詞義成分又是通過與施事者的搭配表現出來的。總之,動詞的詞義制約了它的搭配對象。
通過分析詞義來研究詞與詞的搭配選擇關系,在這過程中能讓語言更加細化,清楚詞與詞之間的共同義素與區(qū)別義素,讓我們在交際過程中更加清晰詞語的意思,在交際的時候就不會出現詞語搭配不當的問題。另外,通過語義分析還能給計算機語言學帶來點啟示,我們用義素分析法來分析詞義的各個義素,這樣就將詞匯、詞義數字化了,把一個詞義劃分成若干個語義成分,這樣就可能窮盡一個詞義的語義成分。計算機具有強大的人工智能,但是計算機它不能進行綜合研究,但是能夠進行精細的計算,所以進行這種細化的詞義研究能更好地讓計算機對詞義進行計算,進而更好地實現人機對話。比如:“[+動物叫聲][+對象只能是馬][+發(fā)出的聲音沙啞]”,我們將這一串字符輸入進計算機,計算機通過語義計算,則能輸出正確的詞語“嘶”,這方便我們進行人機對話。詞語搭配這種的研究在信息處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應該重視詞的組合能力與詞義之間的關系。
注釋:
[1]能進入方框的詞表明它都能與方框后面的動詞搭配。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3]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陸費逵、歐陽溥存等.《中華大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35年.
作者簡介:陳燕(1988-),女, 民族:漢族,單位: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2011級古代漢語專業(yè)研究生 。籍貫:江西贛州。常麗麗(1988-),女,民族:漢族,單位: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2011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生,籍貫:山西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