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雍剛,重慶人,學者、古陶瓷鑒藏家,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重慶收藏協(xié)會會長,重慶市工商聯(lián)(總商會)收藏商會會長。
在重慶渝北區(qū)的一所幽靜的小區(qū)內,有一個被國內外收藏圈內廣為所知的東宮會所,這個會所的主人即是據專家評估“藏品價值逾數十億”的藏家——王雍剛。
東宮會所是王雍剛“以文會友”、“坐而論道”的私人會所,平時并不對外開放。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走進了這個富有神秘色彩的東宮會所,近距離地感受王雍剛癡心收藏的傳奇人生。
因為“喜歡”而癡迷收藏
說起王雍剛的收藏歷史,是有淵源的。王雍剛出生于一個三代貴族的世家,從小就愛擺弄家里陳列的瓶瓶罐罐,為上面刻畫的各種人物、山水、花卉所著迷。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這些瓷器的興趣也越來越濃,特別是宋、元、明、清古陶瓷的官窯及民窯,他認真研究,為他之后的收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那時也只是對這些瓷器感興趣,并沒有開始真正的收藏。
王雍剛說,他真正意義上的收藏,源于一把用孩童時代收藏的10多本郵票換回的茶壺。這是一件非常精美的素三彩小茶壺,配有兩個茶杯。茶壺、茶杯的底面用青花書寫了“正德年制”四字楷書款。在王雍剛的眼里,這套藏品的精美程度可與當時博物館所藏精品官窯瓷器相媲美。從那以后,他經常去一些茶館,碰到一些收荒匠拿著各種玉件、瓷器來賣,都會挑上幾件好的。再后來便到處打聽哪個朋友家有古玩,不管多遠都跑去看。慢慢的,王雍剛收藏的精品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齊全,名聲在收藏界也越來越響,但王雍剛也越來越低調。王雍剛為了收藏,將生意上賺的錢多投向了收藏,在經濟緊張時,他甚至控制家里人的伙食,省出錢來搞收藏。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夫人劉大玉女士在勤儉持家的同時,對王雍剛的收藏事業(yè)給予了默默支持,并且伉儷情深、愛屋及烏,成了玉器收藏專家。
雖然在收藏過程中碰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與痛苦,當前的收藏形勢也不容樂觀,但王雍剛表示,自己不會停止收藏,會把收藏當一項終生的事業(yè)來做。
對于當前一些人把收藏作為一種投資手段,抱著一夜暴富的心態(tài),王雍剛說這種心態(tài)不可取,也非常危險。因為任何投資都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一切都要按規(guī)律辦事,搞收藏不能有僥幸心理,也不能有一夜暴富的心態(tài)。王雍剛說,自己玩收藏的心態(tài)非常純粹,就是喜歡,每一件藏品都能引發(fā)自己對某段歷史的追思、神往,所以經常會把瓷器擺在桌子上,整夜地呆看,可謂一“癡人”了。
在空戰(zhàn)中練就“火眼金睛”
20世紀90年代是王雍剛收藏的高峰期,隨著他在收藏圈內的名氣增長,一些手中持有文物希望變現(xiàn)的人都會找到王雍剛,因為王雍剛的眼力好,識貨,更重要的是他能出得起價。但后來發(fā)生了一件對他收藏生涯影響極大的事情,讓他重新認識了鑒定的重要性。那是20世紀90年代初,他從一個熟人的手中花了百萬巨款買了一批藏品,經過多位專家確認為景德鎮(zhèn)仿品,此后王雍剛吸取血的教訓,潛心研究。幾十年下來,王雍剛過眼的藏品有幾十萬件,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2006年,各省市收藏協(xié)會推薦藏品參加全國首屆民間尋寶活動,當時有一個藏家拿出一件明代和田玉雙耳杯,幾個專家斷定是“新貨”,但王雍剛從雙耳杯的造型、玉質和玉的浸口(皮殼、包漿)等方面認定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力排眾議送去北京。在王雍剛的親自挑選下,重慶那次推薦的5件藏品全部入圍,而另外兩個來自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省份選送的幾十件文物全部落選。
據王雍剛介紹,東宮會所陳列廳中的宋代“五大名窯”珍品,元代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明代洪武時期的青花大罐、永樂釉里紅龍紋扁瓶……,每一件重器的收藏都得益于自己獨特的鑒定眼光。這是在長期實戰(zhàn)經驗積累中得到的收獲與回報,其中的苦辣酸甜只有真正的藏家才能體會。
作為重慶市收藏家協(xié)會的會長,他經常應邀參加一些鑒定活動,為藏家鑒定,同時與藏家交流經驗。他建議藏家:“有條件盡量到國外的博物館走走看看,比如全世界的四大博物館: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國立埃米塔什博物館。另外還有我們國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前清宮舊藏的歷代官窯。此外多調閱國內出版及國外出版的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從理論上要徹底武裝自己,實踐上多看、多聽、多學,認真比較?!蓖跤簞偪偨Y了易于掌握的鑒定瓷器的兩大要點:一個是火光,通常稱為“賊光”,由于瓷器燒成的溫度很高,瓷器出爐后,若沒經過相對長的一段時間的空氣的氧化,就會很刺眼,就是平時所說的賊亮,那么這件東西肯定是新仿的。還有一種是沒有光,也就是“失光”,有些人為了作偽,用很多藥水來浸泡,藥水浸泡以后的瓷器看上去表面沒有光澤,也不對。因為好的瓷器,真的瓷器,整個器皿的釉外面有一層光,這層光即是“蛤蠣光”,也稱“飽光”,也只有這樣的藏品才值得收藏?!斑@是一種比較直觀的鑒定方法,但是要想真正掌握還需要長期、大量的實戰(zhàn)積累。對于新手來說,絕不能輕易憑借這個方法來斷定真?zhèn)钨徺I藏品”。
傳統(tǒng)鑒定難以滿足需求
古陶瓷的鑒定是指對那些經過歷史傳承或者出土地點不詳、流傳經過不清楚的古陶瓷器皿的年代、產地、燒造窯口、真?zhèn)?、品類以及器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進行評估,得到一個相對準確的結論。目前對于古陶瓷的鑒定主要基于兩種方法:一種是傳統(tǒng)的目測手試,目前多數藏家使用的是這種方法;另一種即是采取先進的科學儀器進行檢測,如碳-14常量元素理化測試法、熱釋光、質子激發(fā)X熒光分析法、同步輻射線熒光分析、微痕分析法等。
王雍剛說,現(xiàn)在的作偽手法過于高明,只是采用傳統(tǒng)的目測手試法已經不能滿足鑒定的需求,必須采用一種新的科技手段輔以鑒定,才能在茫茫的贗品海洋中淘到明珠。說到這兒,他面帶微笑自豪地說起一件事:過去有些專家認為“重慶及西南地區(qū)沒有官窯”,但在2009年度“收藏中國”大型公益文化論壇上展出的數件南宋官窯,讓所有專家對重慶的收藏重器發(fā)生了改觀。因為這幾件南宋官窯,不但經過有關專家的鑒定,還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熱釋光測試,測試結果跟專家的眼學鑒定一致,為南宋時期的官窯。
對于西南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正在從事的“文物物證司法鑒定”業(yè)務,王雍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這種鑒定方法,采用了較為科學的自然老化痕跡學理論,并將作為司法鑒定的客觀“物證”,相比于以往基于“主觀人證”的司法鑒定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目前,王雍剛正在籌劃將自己的藏品開展這方面的鑒定,從司法角度得到更為權威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