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種各樣的明器中,建筑明器只是古代墓葬明器中的一種。表現(xiàn)幾近真實的建筑模型不僅具有較高的建筑雕塑藝術(shù),同時也從側(cè)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文明。在漢代有一種明器,它的下部左半部分猶如一個無蓋的方盒子,右半部分有一臺階直達盒子的左壁上方的平臺,平臺下方為空室,而平臺的上部是一座小房子。在當代有人稱其為陶廁,也有人稱它為陶豬圈(見圖一)。這種明器大多出土于漢代地主的墓葬中,漢代對牲畜的圈舍各有其專名,如馬圈稱廄,牛圈稱牢,羊圈為庠(后來人們也稱做牢),豬圈則叫做溷(hun)。與現(xiàn)代豬圈不同的是,這種豬舍是與廁所合一的建筑形式,而這恰恰是漢代的習俗,溷本身就含有廁所的意思。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溷的注解是“廁也,從口,象豕(shi)在口中也,會意”。也就是說溷是個會意字,就像豬在四面封閉的圈中一樣,由此可見當時的豬圈與廁所是聯(lián)合在一起的,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稱呼的陶豬圈或陶廁,從而證實了漢代人稱其為溷。
圖一是一座漢代綠釉陶質(zhì)溷的明器,通高25厘米、通寬25厘米。左為豬圈,圈深(長)33厘米、圈寬14厘米、圈墻高9厘米,圈后左角上有一寬13厘米、深10厘米、后坡略低的,為豬遮雨的仿瓦頂棚,圈內(nèi)還有一肥嘟嘟的綠釉陶豬,煞是可愛。豬圈的右?guī)?,前邊是一共六級可達平臺的臺階,臺階至平臺高11厘米,平臺寬11厘米、深10.5厘米,后為一座廡殿頂?shù)膸?,廁?5厘米、寬11厘米、深8厘米,廁上有一小門,門寬4N米、高7厘米,門的兩側(cè)還飾有方格形紋飾,廁的兩側(cè)山墻上各開一小窗,窗高2.5厘米、寬3.5厘米,上為廡殿頂,頂寬16厘米、深14.5厘米,廁下為一空室(也可叫做糞池吧),左壁有一洞和豬圈相通(見圖二)。
這件溷是流行于東漢時期的低溫釉陶器,釉色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以鉛為助溶劑,燒成溫度為700cC左右,銅在窯內(nèi)氧化過程中使釉成為翠綠色或深綠色。初燒成時釉面艷麗光亮,時間久了這種釉色就會發(fā)暗,出土后如保管不好,還會酥堿脫釉。
明器溷的出現(xiàn),我們不難看出漢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禮俗。東漢提倡孝道,盛行厚葬,人們盡量按照陽世生活為死者安排在陰間生活所需的一切,大到房屋建筑,小到日常各種用具。因為豬在漢代代表著財富,溷的出現(xiàn)是漢代家庭飼養(yǎng)的象征,也充分反映出漢代養(yǎng)豬業(yè)的興旺。
溷是代表地主莊園財富的一種明器,更是建筑模型,這也反映了漢代經(jīng)濟、建筑、藝術(shù)的發(fā)展狀況,同時也是研究古代建筑雕塑藝術(shù)的珍貴實物資料。
溷的造型多種多樣,豬圈和廁有方形的、圓形的,還有圈圓形廁是方形的,以及圈、廁都是圓形的等多種造型,尤其是廁的屋頂有廡殿頂、懸山頂、硬山頂和卷棚頂?shù)榷喾N形式,這也體現(xiàn)出了漢代時我國在建筑的形式、結(jié)構(gòu)、形制等方面都較前代空前的成熟與完備。如溷的廁所建在高高的豬圈圍墻之上,這正反映了漢代以高臺建筑為主的建筑風格。而到了西漢末年樓閣建筑大量出現(xiàn)的歷史記載,也可以從溷中廁所的造型來得到進一步證實。漢代建筑在立面上通常分三段式劃分,包括臺基、屋身、屋頂j部分,在溷廁所的造型中也充分得到了展示。
古陶器作偽方法
鑒定古陶器。對古陶器的偽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難以知真。其作偽的手法有: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銹;把殘器修補后再作舊處理;依樣仿制(按照史書記載的尺寸,或依圖片進行仿制)。以上作偽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銹,如果把偽造好的東西直接埋入土中,讓它自然生銹當然好,但沒有耐性的人等不及,于是又想出兩種加速土銹生長的辦法:一是把硫酸鉀與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則生銹的速度快。此種偽作,一旦用開水沖之,腥臊臭氣馬上撲鼻而來。二是把偽作的陶器刷一層極稀的龍須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來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環(huán)幾次,即與墓中挖出來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不易辨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