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上馬石在陜西關中地區(qū)常能見到,主要置于門前,以備上下馬用。關中民俗博物院征集了一批上馬石,上面雕刻豐富多彩的紋飾,雖然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風雨,仍是石雕文化中的明珠?,F(xiàn)選十一件介紹如下:
1.束腰式三層臺階雙獅上馬石,高80厘米,長96厘米,寬38厘米。分三層臺階與座四部分。上層臺階頂面刻月花紋,現(xiàn)已模糊不清,正面雕刻一大一小雙獅,寓意“太獅少獅”,輩輩封官加爵吉祥意。一側面刻山石松樹,其間生有竹、梅,空中云托著太陽,地面有不同姿態(tài)的三只羊,即“三羊開泰”。另一側在山石松樹間為三只鹿,鹿與祿同音。福祿壽之祿吉祥意。第二臺階左側面為雙麒麟圖,右側面為雙馬圖。第三層與座連為一體,其間有束腰、上下梟、上下枋,上枋與束腰內(nèi)雕一周串枝蓮,下枋下為座基,四面分別雕方形幾何紋。清早期(圖1)。
2.圭角座式二層臺階獅面銜環(huán)上馬石,高60厘米,長77厘米,寬33厘米。分為上層、下層臺階與座三部分。上層臺階正面雕獅面含環(huán),左側面雕麒麟行走于波濤水面上,前身火焰飄揚,右側面雕瑞獸回首觀望,下為海水,上飄云朵。下層臺階正面雕海水奔馬,左右側面均為雙奔馬,前馬回首,后馬緊追,其間有一山石,下為海水,即福山壽海。座雕圭角,以連弧紋相連,與矮基座連為一體。明末(圖2)。
3.圭角座式二層臺階獅面銜環(huán)上馬石,高88厘米,長84厘米,寬48厘米。上層臺階正面雕獅面銜環(huán),左側面雕盛開的牡丹花朵,枝葉繁茂。右邊同樣為牡丹花,形略有異。第二層臺階前半部雕束腰,束腰的正面與左右分別刻亞字形框,后半部光素無紋。下部雕圭角,底為矮座基。清中期(圖3)。
4.束腰式二層臺階獅面銜環(huán)上馬石,高70厘米,長90厘米,寬39厘米。上層臺階正面雕獅面銜環(huán),左側面為麒麟,長嘴巨目,回首,頭須向上沖,渾身有力,似觀望上空。右側面雕一枝梅花,斜枝上落一長尾喜鵲,即“喜鵲登梅”,寓意“喜上眉梢”。第二層臺階有束腰,其拐角處與中間各有矮立柱,束腰上雕一周折枝花卉,下為圭角,以連弧紋相連,底為座基。清早中期(圖4)。
5.圭角座式二層臺階獅面銜環(huán)上馬石,高67厘米,長112厘米,寬59厘米。上層臺階頂?shù)裨禄y,正面為獅面銜環(huán),左側面為麒麟昂首慢行,腳踏祥云,張口呲牙,巨目粗眉,頭須后沖,尾巴上揚,前腿處飄火焰,顯得兇猛有力。右側面為馬奔行于海水上,雙耳后抿,鬃須后揚,云朵后移,表現(xiàn)馬速極快,即“天馬行空”。下臺階上部周圍雕變形雙花,相互勾連,如同流云,底為圭角與基座。清早期(圖5)。
6.束腰式二層臺階獅子上馬石,高71厘米,長90厘米,寬37厘米。上層臺階正面高浮雕獅子戲繡球,整體雕刻合于比例,獅子四肢有力,尾巴上揚,追趕繡球戲玩。左側面雕一山鹿下行,鹿角上豎,長嘴銜靈芝,鹿與祿同音,靈芝表示福壽,即吉祥意福祿壽,右側面為麒麟回首。下層臺階束腰,內(nèi)束腰上一周“”字不斷紋,束腰內(nèi)雕一周花朵紋。前半部正面與兩側面雕袍袱角,正面袍袱角內(nèi)雕雜寶—磬與靈芝,兩側面袍袱角內(nèi)雕喜上眉梢與鳳戲牡丹。束腰下雕圭角,以連弧紋相連,底設矮座基。清早中期(圖6)。
7.半束腰式二層臺階漁夫紋上馬石,高68厘米,長77厘米,寬37厘米。上層正面為一漁夫釣魚,另一漁夫用桿挑簍欲行,形象生動。一側面雕花卉紋,另一側面為蓮池內(nèi)蓮花盛開,蓮葉挺立,其間一鷺鷥低首尋食,“蓮”與“廉”、“鷺”與“路”同音,即“一路廉潔”,為官始終要清廉。第二層臺階前半部束腰,束腰內(nèi)正面與兩側面分別為變形夔龍紋。后部兩側面分別為琴與博古圖。底設圭角,以波浪紋相連,與基座連為一體。清中期(圖7)。
8.束腰式二層臺階獅面銜環(huán)上馬石,高56厘米,長70厘米,寬34厘米。上層正面為獅面銜環(huán)紋,一側面為一麒麟曲腿盤臥,回首仰望,長嘴巨目,雙角后抿,頭須上揚,身上火焰紋上飄??罩杏幸粓A月,即麒麟回首望月圖,另一側面的為海水奔馬。下層有一周束腰,轉角處與中部施圓餅,其上正面雕仙笛,一側面為折枝蓮,另一面為鳳鳥紋,其下為圭角與基座。明末(圖8)。
9.半束腰式二層臺階馴獅上馬石,高38厘米,長82厘米,寬35厘米。上層正面為一人馴獅,獅子不服馴教,表現(xiàn)兇猛欲要掙抗的神態(tài)。左側面為兩匹駿馬,其旁生一古松樹,后有遠山,表現(xiàn)山間自由放牧情景,右側面為麒麟紋。下層前半部分為束腰,內(nèi)刻云紋,后半部分兩側面刻蓮花盛開,下為圭角與座基。清早中期(圖9)。
10.半束腰式二層臺階壽字紋上馬石,高44厘米,長79厘米,寬35厘米。上層正面與左側面中部雕一篆書團形壽字,周圍方折回形幾何紋,右側面光素無紋,下層前半部分束腰,內(nèi)刻方折幾何紋,其上雕“回”字形紋,后半部分左側面刻一束盛開的蓮花,右側面光素無紋,底為圭角與基座。清中晚期(圖10)。
11.半束腰二層臺階博古紋上馬石。上層正面雕方形鼎與方形觚,內(nèi)插扇與書本,下面置座,有彩帶漂浮,即博古圖。左右側面分別是山石樹下劉海手持一串銅錢,戲耍一蟾,另一面在山石松樹旁劉海若逢喜事,得意而行,下一周長方格內(nèi)雕云紋,再下為半束腰,座左側面為松樹花卉,另一面為花瓶,果盤與桌案,底為圭角與基座。清中期(圖11)。
上馬石與拴馬樁是配套使用,均為臺階型,分為束腰式、半束腰式、圭角式等,總的來說以束腰型為主,分上下兩部分,上為臺階(二階或三階之分),下為座與座基。其間的束腰上下為梟與枋,在關中地區(qū)遺留下來的較為豐富,這與地理環(huán)境與思想意識有關。關中有平原,還有山坡地,山間小路,當時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幾千年來馬在各個領域里都是很重要的。另外關中北部地區(qū)的山里,青石極為豐富,雕刻上馬石的材料是用之不盡的。
上馬石的多種功能
上馬石除了上下馬實用外,還有多層的含意。一般上馬石與拴馬樁都是置于高墻大院的門樓前,再有一匹高大馬,使得門樓格外耀眼,增加其門戶的聲望,由此看來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上馬石一般雕刻華麗,造型規(guī)正、端莊、沉穩(wěn),給人一種嚴肅感,是顯示貴賤、尊卑的標識。有錢有勢者可以置雕刻豪華的上馬石,對于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貧民,如何談得門前的裝飾,設置上馬石更是不可能。故上馬石“滲透”著封建禮教及等級觀念。
其次,上馬石有鎮(zhèn)宅祈福作用。在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中,蓋房要看風水,消災避禍,求吉祈福,選吉祥的地方,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得到福地可傳給后代子孫,發(fā)財致富,人氣興旺,高官爵顯。在建房時怕遇到邪氣,就樹鎮(zhèn)宅獸,可以逢兇化吉,擋風化煞,妖魔邪氣不敢侵犯。這個傳統(tǒng)早已流行,在西安地區(qū)曾出土過唐代石獅、石龜、石龍等作為鎮(zhèn)宅獸。還有拴馬樁上刻“石敢當”,“泰山石敢當”等。宋·王象《輿地紀勝》載:張莆田,再興縣治,得一石,銘之為:“石敢當,鎮(zhèn)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顏師古注:“敢當,謂所向無敵。”在“石敢當”前冠以“泰山”二字,這是借有名威的“泰山”與其山神—“東岳大帝”以增添鎮(zhèn)鬼之神力。民俗信仰心理在石上鐫銘文,以顯其威,而上馬石的正面雕刻一獸面與拴馬樁上刻“石敢當”有著同樣的意義。
第三,上馬石置于大門外,上面雕刻與大門建筑相對應,裝點了建筑,突出了建筑。
上馬石的雕刻藝術
上馬石均是青石,石質(zhì)堅硬色青灰,雕刻多是浮雕,是關中地區(qū)人們情感、智慧、審美意識的結晶。從造型與紋飾上看,分類較多,與古代建筑相互影響,其裝飾內(nèi)容豐富,在它的表面,分上下左右不等的區(qū)域,其間雕刻不同的紋飾。紋飾分類有動物、花卉、人物、幾何等紋飾。就動物紋來說多種多樣,多數(shù)正面雕一獅面,氣勢兇猛,咄咄逼人。兩側面還有獅子、麒麟、奔馬、羊、鹿、兔、龍、鳳、飛鶴、鳥雀、鴛鴦、蝙蝠、昆蟲等,形態(tài)各異。雕動物紋,抓住其主要特征,以夸張的手法精確又概括,騰空的云龍、行走欲吼的獅子、回首觀望的麒麟、脫韁狂奔的駿馬等,均具有浪漫色彩?;▍仓械娘w鳥有的在枝頭鳴叫,有的展翅飛翔,有的跳躍,有的伸首探望,有的自理羽毛,有的三五成群各具姿態(tài)。花卉有牡丹、石榴、蓮花、竹子、蘭草、梅花等,形象生動,惟妙惟肖;牡丹層層花瓣象征富貴,荷花亭亭玉立,翻張自如;菊花帶來秋天的景色,干老梅枝上盛開朵朵梅花,格外嬌艷;所雕竹竿頂天立地,層次分明,枝葉橫斜,俯仰向背,繁而不亂。就章法而言,疏密得當,有的花葉上爬有昆蟲,花蝶飛舞,引人注目,可謂百花爭艷。人物紋有戲曲歷史故事,還有麒麟送子、壽星、嬰戲圖、角斗等。幾何圖案有博古圖、八寶、暗八寶、變形夔龍,萬字不斷等,豐富多彩,可以說“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對于每一幅圖來說,具體到動物,或飛禽,或花卉等都栩栩如生,富有情感,至今對我們來說同樣帶來愉悅和美的享受。
確定上馬石時代的方法
上述上馬石的時代應是明代晚期至清代晚期。在考查上馬石中,帶有紀年款的極少見(本人沒有發(fā)現(xiàn)一件)。但是它們的雕刻主要是浮雕紋飾,其風格特征與當時的繪畫、玉雕、木雕、磚雕等相近,特別是石雕中的門墩石、石香爐、石供桌、拴馬樁、馬槽等有紀年款的石雕,以其與同類紋樣進行對比,就能確定絕對年代。例如門墩石中發(fā)現(xiàn)有各時期紀年款,上面浮雕有動物、植物與人物等各種形態(tài),還有立體雕石獅。石香爐同樣發(fā)現(xiàn)有各時期紀年款,紋樣較豐富,可作為有具體紀年的標準器,我們對上述上馬石研究對比,基本可確定其年代。
上馬石,在實用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藝術工匠帶著傳統(tǒng)觀念,加上隨意性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個性鮮明的特征。這批上馬石雕刻,正是近數(shù)百年以來雕刻藝術珍品,是中華民族古代雕刻藝術的延續(xù),藝術內(nèi)容包括自然界的各個方面,是當時思想意識的反映,工藝精湛,造型生動,在雕刻藝術史中占有一定地位,是陜西關中地區(qū)的瑰寶,有很高的歷史和美學價值。
(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