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快餐化”趨勢蔓延到各個領域,自然也包括兒童教育領域。這其中以兒童的學習和游戲領域最為突出。如何正確看待和對待“快餐化”,對兒童進行更好、更有益的教育,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
關鍵詞:兒童教育 學習 游戲 “快餐化”
中圖分類號:G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當今的兒童教育也相應的呈現(xiàn)出一些特征,筆者認為,最明顯的特征之一,便是兒童教育的“快餐化”。兒童教育的“又快又多”的理念,似乎已被眾多家長甚至兒童自己所接受和認可。
談論兒童教育的“快餐化”,不得不提兒童學習的“快餐化”。學習的“快餐化”是表現(xiàn)在多方面和多層次的。首先是學習的速度,這并不是否認兒童自身的聰明才智促成的快速學習,而是強調外加的學習進度。在追求“快”的時代里,時間總顯得倉促和不夠用。所有的行動和結果都在強調快速和高效,對于學習仍不例外。有些家長希望孩子一個學期學完一年的課程,在小學就把初中、高中的英語全部學完,甚至有些孩子自己也希望一口氣把老師教的全部學完。這種“多快好”的急切的心理是合情的,可這是否合理?多數(shù)家長希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大多數(shù)有這樣想法的兒童,或者也抱有不服輸?shù)南敕?,或者希冀學完后早早收場。這不是一個純粹的學習動機,且不論它的結果是否成功,至少它不是純粹的成果。正如催化劑“成就”了蘋果的完美外形,卻讓其少了實質的清甜,取而代之的是索然無味。蒙臺梭利曾說:“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huán)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地發(fā)展,并展現(xiàn)他內心的秘密?!保?]這同樣適用于兒童的學習,只有在合理的進度下,學習才會自然地進行并產生最好的效果。比如,現(xiàn)在常常有家長或老師給兒童提出,每個月閱讀15本以上的課外書籍?!伴喿x是教育的核心,學校中幾乎每一科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來學習的?!保?]因此,課外閱讀很值得提倡。不過,對閱讀的數(shù)量不必有限定。如果遇到了心儀的好書,想反復地閱讀,就算一個月只閱讀5本,亦是可取的。
不僅學習的速度在變快,學習的內容也體現(xiàn)了“快餐化”的特征。在給兒童灌輸知識時,常常出現(xiàn)“快餐化”現(xiàn)象——知識沒有經過甄別全部照搬給兒童。而“兒童應學的東西,決不應該變成兒童的一種負擔,也不應該當做一種任務強加在他們身上。否則他們立刻就會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喜愛的或至少并不討厭的事情,他們都會對它感到厭惡。”[3]所以,超前教育和過度教育需要慎行,超過年齡的學習內容和過多的學習知識只會增加兒童的負擔,引起他們的反感。以兒童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為例,在童年的幼兒時期,他們的理性思維并不發(fā)達,而這時候是感性能力很好的挖掘和發(fā)展時期,為了讓感性能力能更好地發(fā)展和發(fā)揮,我們最好不要人為地、超前地培養(yǎng)理性能力,這正如盧梭所說:“當這種能力還沒有到發(fā)展的時候,你發(fā)展他的理性能力,就會破壞他的那種感性的能力?!迸c此同時,在選取學習內容時,如若不仔細斟酌,學習內容就有可能功利化、片面化、模式化。所以,不要認為美術、體育等課程的理論課無關緊要就自動給兒童省略,也不要因為各種速成班的優(yōu)異成果而盲目給孩子報名。這其中不乏一些以蒙臺梭利、盧梭、洛克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為中心的培訓學校。社會和家長希望兒童一進入這種有著西方教育觀念的學校就收到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而學校當然也希望有所成績,所以選取的更多是顯性的、見效快的,而避免一些隱性的、更能幫助塑造孩子的學習內容。但是,這種形式是否有利于兒童的全面發(fā)展?這樣的問題值得家長和社會深思。
再者,不得不提學習的媒介。學習媒介的“快餐化”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授課方式的“快餐化”。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多媒體的運用日趨頻繁,這種有著濃郁現(xiàn)代化氣息的“快餐化”,使得傳統(tǒng)授課的方式越來越少。我所說的傳統(tǒng)授課,并非古代私塾的教法,而是沒有電子媒介的運用,由老師的講授、黑板板書讓學生參與互動。當然,電子媒介是一個非常好的輔助手段,但是如果濫用,也就違背了原本的意義。試想,如果老師單純運用多媒體而沒有自己的授課內容,那么一旦學生了解了多媒體內容,也就無所謂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差別了。
除了課堂媒介的“快餐化”,還有各種各樣的學習輔助工具的泛濫。有很多家長因為忙于事業(yè)或其他原因,沒有時間陪孩子學習,于是,學習機、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逐漸成為“第二父母”,來“陪伴”孩子的學習。而這些帶給兒童的沖擊,更容易造成他們對知識的困惑和對現(xiàn)狀的不安、不滿。比如,將一個經典的故事以紙質媒介展現(xiàn)給兒童,或由家長、老師朗讀給兒童聽賞,不論是包括或者不包括圖畫,靜態(tài)的呈現(xiàn)方式都可以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故事畫面會接連不斷地呈現(xiàn)在兒童的腦海中,其中的圖畫也會“活”起來。而如果直接拿電影或電視呈現(xiàn),兒童完全不需要思考的過程,在這期間甚至不要求兒童專心致志,長此以往,兒童會逐漸失去學習的成就感,降低學習興趣,而那種老奶奶坐在篝火邊給兒童講故事的傳統(tǒng)的溫馨場景更是一去不復返,童年也因此喪失了美好的回憶。家長不應把孩子交給學習機或電視機,不要用錄像帶或者CD取代自己親自給孩子講故事。如果不能輔導孩子寫作業(yè),至少也應適當?shù)嘏闩闼麑懽鳂I(yè)。不必著急去用先進的電子媒介不避讓傳統(tǒng)上以親密、依賴和忠誠為特點的親子關系因此而喪失!
在兒童教育中,兒童學習的“快餐化”令人擔憂,而本該是受兒童青睞的游戲領域也呈現(xiàn)出越來越清晰的“快餐化”特征,這應讓家長引起足夠的重視。游戲,是兒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去遏制,去抹殺。沒有游戲精神的兒童必定會受到壓制,失去快樂。越來越多的成人意識到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性,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不過,在面對游戲時,也應慢一點兒斟酌,別急著隨便扔給孩子一個玩具。
玩具是游戲的媒介。而對于這樣的媒介,筆者首先就不建議以手機、電視、電腦上的游戲為主導?!半娨暿刮覀儾槐貐^(qū)分兒童和成人,因為電視的本性是使智力趨向單一化”[4],電子產品中的游戲常常容易將兒童陷于一個孤立、封閉的空間。面對琳瑯滿目的電子游戲的沖擊,很多傳統(tǒng)的游戲,如丟手絹、跳橡皮筋這樣的團體游戲,在很多兒童自身看來,已成為幼稚的行為。這是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如果在兒童有充分自由的時間享受游戲時,游戲都僅僅局限于手機電腦游戲,那么兒童間的陌生感的消解、團結互助合作精神情的培養(yǎng)則無從下手,即使是雙人或多人的電子游戲,面對的也是虛擬的對方而不是現(xiàn)實的對方,不需要情感的交流。朋友,對于兒童來說是筆非常寶貴的財富,也是一筆容易獲得的財富,而沉湎于這些電子游戲則很容易將友情拒之門外,這不論是對兒童的個性發(fā)展還是群體意識的形成,都是有害而無益的。面對著高科技對視覺的沖擊,兒童現(xiàn)在接觸的往往是和成人玩的一樣的電子游戲,因此,兒童的游戲中就少了兒童自身的獨特性和特定意義。如果沒有獨特性,無疑會增加挫敗感和喪失快樂感。這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十分不利。
個人認為,對于游戲的選擇,家長應比兒童更為慎重,因為家長是占引導和主導地位的。如果按“快餐化”的方式,家長對兒童的游戲置之不理或灌輸太多功利成分,那么游戲本身的趣味性則無從談起,兒童會覺得游戲索然無味,甚至產生排斥和恐懼。因此,對于年幼的兒童,進行有趣、純粹的親子游戲是必不可少的,這道理正如親子閱讀一樣。而對于游戲的種類選擇,筆者更傾向于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游戲,如野外郊游、放風箏、過家家等。此外,兒童的游戲也不應是成人化的規(guī)則,被過多的條條框框所限制,它本身應該是輕松的,給兒童予以放松身心的快樂為主。
參考文獻:
[1] (意)瑪利亞·蒙臺梭利 金晶、孔偉譯.童年的秘密 [M]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6
[2] (美)吉姆·崔利斯 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朗讀手冊[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15
[3] (英)約翰·洛克 徐大建譯.教育漫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0
[4] (美)尼爾·波茲曼 吳燕莛譯[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