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第一作者:伍寶玉,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第二作者:李淦,江西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圖分類號:H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都昌縣位于江西北部,轄于九江,坐落于鄱陽湖邊,屬于北片贛方言。該縣方言中的一大特色便是“的”字的廣泛使用,它是一個多功能的字,運用十分廣泛,語義和構詞復雜多樣,可充當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和數量詞的詞綴,“的”詞綴念輕聲“[tε]”,如:扇的、刷的、癱的(偏癱)、里的(這兒)、幾包的(幾包),本文著重從語法性質方面來討論名詞詞綴“的”。
在語法性質方面,“的”主要有構詞、區(qū)別詞性和辨別詞義的作用。本文主要是拿都昌方言和普通話作比較,畢竟方言與普通話有別,表達同一字詞聲調、讀音和叫法會存在差異,以下各分類中均允許這些情況的存在。為了表達方便,把“普通話中的名詞”稱為“普名”,“都昌方言中的名詞”稱為“方名”。
1、構詞情況分析
都昌方言中的“的”詞綴可分為后綴和中綴,與中綴相比,后綴所占比重更大;后綴構詞可分為“提取普名中的中心語素+的”、普名直接后附“的”、“提取普名中的中心語素+與此語素相關的詞綴+的”、聯想構詞幾類;中綴名詞實際上是在后綴“N的”名詞基礎上形成。
1.1后綴“的”
(1)“提取普名中的中心語素+的”構成名詞
“的”與“子”的替換,即都昌話中用“的”代替普通話的“子”
在這一類中,都昌方言名詞中的“的”相當于普通話的名詞后綴“子”,普通話中后綴“子”讀輕聲,都昌話中的“的”也讀輕聲[tε],對應十分整齊,且基本上是“單音節(jié)語素+的”的形式,“的”作構成名詞的標志,湊足音節(jié)。如:
桌的、瓶的、籃的、袋的、盤的、繩的、勺的、轎的、桃的、竹的、豆的、痱的
非“的”與“子”的替換
此類“N的”名詞中的“的”不能等同于普通話中的“子”,而是提取普名中的中心語素再加“的”湊足音節(jié),構成名詞,提取的語素多為單音節(jié)語素。如:筍的(竹筍)、菇的(蘑菇)、帳的(蚊帳)、餅的(餅干)、姐的
(2)普名直接后附“的”
這類普名后直接加“的”的構詞法占大多數,且詞根絕大多數為雙音節(jié)和多音節(jié)語素,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辣椒的、指甲的、茶葉的、日歷的、零錢的、鑰匙的、黃瓜的、戒指的、螞蟻的、草稿的等
此類“N的”名詞中語素可以獨立成詞,詞語本身也可獨立存在,如“辣椒的、綠豆的、指甲的”中的“辣椒、綠豆、指甲”本身已獨立成詞,但口語中習慣加“的”詞綴,語用上有親近、喜愛的感情色彩。
(3)“提取普名中的中心語素+與此語素相關的詞綴+的”構成名詞
與普通話相比,都昌方言中的N多了與語素相關的詞綴,仍構成“N的”形式的名詞。常見的相關詞綴有“子、巴、頭、糕”等。如:扣子的、腰子的;梨巴的(梨)、拳頭巴的(拳頭);鐲頭的(手鐲)、骨頭架的;糖糕的、薯糕的。其它還有嘴唇皮的、耳洞眼的(耳洞)、泥巴團的(泥塊)等。
(4)聯想構詞
⑩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功能、相似類推、轉喻和換喻等聯想方式構成方言中“N的”形式的詞,轉喻和換喻聯想構詞類數量居多。如:
聽覺聯想:喳天的(知了),因為知了一直在樹上唧唧喳喳叫個不停。味覺聯想:焦皮的(鍋巴),因鍋巴帶一股燒焦的味道而聯想得來。嗅覺聯想:臭屎蟲的(臭蟲),這種蟲子身體帶有像屎一樣的臭味。功能聯想:暖的/線暖的(毛衣),毛衣具有保暖的功能。相似類推聯想:由“老鼠”一詞類推構成“黃老鼠的(黃鼠狼)、葉老鼠的(蝙蝠)、刺老鼠的(刺猬)”一類名詞;由“爹的(爸爸或伯伯)”類推到母親姐妹的配偶稱為“姨爹的”即姨父。
1.2中綴“的”
“的”也有一部分置于名詞中間,不過中綴“的”形式還是在后綴“N的”名詞的基礎上形成,“N的”在中綴名詞中以定語出現。
鳥的窩(鳥窩)、螞蟻的窩(蟻巢)、桔的樹(桔樹)、角落的里(角落里)、蚊蟲的香(蚊香)、帽的店(帽子店)等
以上名詞中的“的”并非結構助詞,這種構詞法實際上是在原有“N的”名詞的基礎上形成的更復雜的名詞,即短語。如“角落里”由“角落”(方名中“角落的”)和方位詞“里”組合而成,方名中的“角落的里”也是在原有“角落的”名詞的基礎上和方位詞“里”組合形成了復雜名詞“角落的里”。
2、區(qū)別詞性
有些動詞、量詞在沒加“的”后綴前可以獨立存在,加“的”后則變成了名詞[2]。如:
夾—夾的(夾子)、端—端的(杯子)、盒—盒的(盒子)、尺—尺的(尺子)。此類“的”常放在單音節(jié)動詞、量詞后,與普通話的后綴“子”相當。
3、辨別詞義
某些語素本身可獨立存在,“的”尾可加也可不加。但加上了“的”尾后,可表示多種感情色彩,最明顯的是表小稱,這在一些詞條中帶有很強的辨義作用[3],如:
刀:切菜用的或砍伐用的刀 刀的:小刀
車:比較大型的車輛,如公交車、大卡車 車的:自行的
皮包:男士的公文包 皮包的:小錢包
袋:容量較大的袋子,如裝肥料的蛇皮袋 袋的:小袋子,如衣服的口袋
通過A、B兩組的比較可以明顯看出“的”的辨義作用,加上“的”之后物體大小發(fā)生了變化,但物體本質尚未變。還有一些加上“的”之后,本質發(fā)生了變化,如:針——針的(蛇舌)、泡——泡的(樹莓)?!搬槨背V缚p織衣物引線用的一種細長的工具,而加“的”后則變成了蛇的舌頭;“泡”為鼓起來的一種球狀體,氣球之類等,“泡的”則表示“樹莓”,因其形狀上和“泡”具有相似性而得名。
參考文獻
[1] 曹保平,馮桂華.贛方言都昌話的語法現象[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24(2):50-52
[2] 陳珊香.贛語吉水方言的“得”字后綴淺析[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8(S1):115-116
[3] 盧繼芳.都昌陽峰方言研究[M].北京:文化文藝出版社,2007
[4] 昌梅香.江西吉安贛語“得”后綴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6,23(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