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葉雅琪,碩士研究生,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福州。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在現(xiàn)代方言等材料的佐證下,“古無輕唇音”幾乎已成定論,從重唇分化出輕唇音的時間可能大致始于南朝,結(jié)束于宋初,但不同方言分化的時間不同,有的甚至到現(xiàn)在仍保留重唇音,如閩南方言等,分化條件則有不同的看法。
關(guān)鍵詞:“古無輕唇音”;分化的時間;分化條件
中圖分類號:H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五提出“古無輕唇音”。此之前,顧炎武、黃生等人已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但兩位尚未上升到理性化的高度[1]。自提出后,“古無輕唇音”幾乎已成定論。僅有符定一、錢玄同和王健庵等少數(shù)學者認為錢大昕只是證明輕、重唇兩類唇音上古合為一類,沒有證明上古唇音聲母讀如重唇還是輕唇,于是提出古無重唇音說。對于“古無輕唇音”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分化時間和分化條件。
一、關(guān)于分化時間的討論
錢大昕認為“輕唇之名,大約出于齊梁以后,而陸法言《切韻》固之,相承至今”。多數(shù)學者贊同“古無輕唇音”,也一致認為輕唇音從重唇音徹底分化出來的時間大約在唐末宋初,但對開始分化時間卻有不同的看法。
開始分化的時間,多數(shù)人認為開始于隋唐或更早。侯廷章的《“古無輕唇音”新探》(南陽師?!赌隙紝W壇》,1988(2):41-44)通過分析認為后世經(jīng)籍中讀輕唇的字,是由歷史上讀 [pf]的字分化而來的,且早在東漢時期已開始了。張清常的《唐五代西北方音一項參考材料——天城梵書金剛經(jīng)對音殘卷》(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1963)指出輕唇從重唇里面分化出來,可以推溯到漢魏六朝。李新魁《中古音》(商務(wù)印書館,1991:73)指出輕唇音的分化,作于南朝的《玉篇》已露出端倪。到了唐代末年,各地方言才比較明顯地呈現(xiàn)分化跡象。李無未主編的《漢語音韻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馬君花《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輕唇音的研究》(寧夏大學學報,2008(2):38-42)也都認為輕唇音聲母的分化在南朝的《玉篇》中已露端倪。陳鴻儒《從日本漢音看漢語唇音聲母的分化》(龍巖師專學報,1990(3):107-113)認為隋唐時中國北方音中唇音聲母已經(jīng)分化。張維佳、張干平《重、輕唇音分化時代略說》(寶雞師院學報,1992(4):62-66)重輕唇音的分化經(jīng)歷三個階段:初唐的漸變時期;中唐一晚唐的突變時期或完成時期;宋初的理性時期。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03:37,416)指出唇齒音是從雙唇音演化出來的時代“一般認為是在唐初”。張世祿、楊劍橋《漢語輕重唇音的分化問題》(揚州師院學報,1986(2):1-7)輕唇音從重唇音分化的時間可能始于七世紀中葉。
一部分學者認為開始分化的時間較晚,在唐代中期或更晚。馬智強《古無輕唇音的材料論證和音理論證》(益陽師專學報,1996(4):76-84)將輕唇從重唇分化出來的時間定在唐代中期。史存直《漢語語音史綱要》(商務(wù)印書館,1981:144)認為:“輕唇音可能是在唐代才發(fā)生的。不過在初發(fā)生的時候可能只限于一部分方言,并未成為一般現(xiàn)象。梁光華《<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的唇音反切和漢語輕重唇音的分化完成期》(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0(3):56-60)認為在中唐時期漢語的輕唇聲母尚未從重唇聲母中分化出來,提出四個證據(jù)證明輕重唇的分化從唐末開始。何九盈在《上古音》(商務(wù)印書館,1991:64)指出“大多數(shù)人認為這種分化是在唐末,不得晚于十二世紀……在實際語音中,輕唇的分化應(yīng)當有一個漸變的過程,而且‘非敷奉微’四母的產(chǎn)生也不可能是同時進行的?!蓖趿υ凇稘h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166,229)認為“隋唐時代,唇音還沒有分化為重唇、輕唇,輕重唇的分化始自晚唐五代”。
對輕重唇開始分化的時間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焦點可能在于不同學者對《廣韻》所反映的語音是存古的讀書音還是當時的實際語音有不同的看法。
二、關(guān)于分化條件的討論
主張“古無輕唇音”的學者繼而討論輕唇音分化的條件,有以下幾種看法。
趙元任在《中古漢語的語音區(qū)別》(1941)中設(shè)想:“如果一個唇音字有一個高i,后接一個央元音或后元音……這就產(chǎn)生了唇齒音?!睆埵赖?、楊劍橋《漢語輕重唇音的分化問題》(揚州師院學報,1986(2):1-7)輕唇音分化的條件是i介音后接央后元音。潘悟云《中古漢語輕唇化年代考》(溫州師專學報,1983(2))認為輕唇化諸韻的唇音確實具有合口的性質(zhì),但這個合口成分并不是音位性質(zhì)的。他在《中古漢語的輕唇化問題》說,當我們發(fā)pi音時,i的舌位又高又前,緊接著是央后元音……P變成了f。
王力先生在《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597,599)指出,凡是真正的唇音合口三等字,到了晚唐時代(或更早),重唇分化出輕唇?!瘪R智強《古無輕唇音的材料論證和音理論證》(益陽師專學報,1996(4):76-84)指出重唇變輕唇的條件是合口三等韻帶有韻頭ǐu(ǐw)或全韻為ǐu。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03:416-419,432)指出雙唇音向唇齒音演變的條件是聲母j化和聲母后面隨著一個u(w)。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03)指出中古發(fā)生輕唇化的三等唇音后面會出現(xiàn)一個合口成分。莊紅紅《普通話f聲母在閩南方言中的痕跡》(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6):43-45) 指出重唇音分化成輕唇音的條件是出現(xiàn)在合口三等韻前。
李新魁的《中古音》(商務(wù)印書館,1991:75)、李無未主編的《漢語音韻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指出重唇變輕唇的條件主要是三等韻和韻母為圓唇元音兩個條件。
劉俐李《說f》(鐵道師院學報,1998(3):71-72)結(jié)合了以上幾位分析的條件,認為雙唇輔音+展唇的ǐ+攏唇的u或w+后元音或央元音→f+u(或其他元音)是f出現(xiàn)的條件。張維佳《從關(guān)中方言看中古輕唇音產(chǎn)生的語音機制》(山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3):56-61,66)認為輕唇音的產(chǎn)生首先經(jīng)歷了[pf ]階段,并與u或-u-有關(guān)。葛毅卿《隋唐音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88-392)指出重唇輕唇的過渡音是pf、pfh、bv、mv,輕唇化的規(guī)律是重唇后面具有韻頭或u,并且主要元音是低后或低央元音的發(fā)生輕唇化。
綜上所述,在現(xiàn)代方言等材料的佐證下,“古無輕唇音”幾乎已成定論,從重唇分化出輕唇音的時間可能大致始于南朝,結(jié)束于宋初,但不同方言分化的時間不同,有的甚至到現(xiàn)在仍保留重唇音,如閩南方言等,對分化的條件則有不同看法。
參考文獻:
[1] 張民權(quán).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341-345;353-356.
[2] 李葆嘉.論清代上古聲紐研究[J].語言研究,1992(2):137-149
[3] 康健.上古聲母與《廣韻》41聲類的差異[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3(2):62-64
[4] 李葆嘉.論古音十九紐的重新發(fā)現(xiàn)[J].南京市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2):101-107
[5] 鄭張尚芳.上古音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一)[J].古漢語研究,1998(4):11-17
[6] 鄭張尚芳.上古音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二)[J].古漢語研究,1999(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