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黑格爾的哲學體系的開端出發(fā),分析他的體系具有建構性的特點和可能存在的一些漏洞即這種建構性的體系所本身具有的獨裁性質的預設前提,并對他的哲學對后人的作用做一些討論。
關鍵詞:體系;開端;過程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2
一、體系
黑格爾認為“哲學若沒有體系,就不能成為科學,沒有體系的哲學理論,只能表示個人主觀的特殊心情,它的內(nèi)容必定是帶偶然性的”①。但是成為了體系的理論和主觀心情到底有什么分別呢,黑格爾認為主觀心情是偶然的東西是不值得相信和用來解釋世界的,但是哪個體系又可以是必然的呢,也許一個龐大的看起來嚴密的體系只不過是比個人的主觀心情復雜一點規(guī)模大一點的偶然,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出現(xiàn)能夠經(jīng)受時間考驗的所謂的“必然的體系”。黑格爾認為他的體系可以,但是在他身后也迅速被瓦解了。另外黑格爾推重體系輕視主觀心情,是因為在單薄的主觀心情中不能夠表達出哲學家的思辨能力和哲學的力量,而只是一種小聰明罷了,在這里黑格爾有一個潛在的前提假設,就是說哲學是一個解釋世界和建設某種世界的藍圖的工作,也就是說把哲學當作了一門建構性的學問,所謂建構型的哲學,其本質就是認為哲學是一門積極地有固定內(nèi)容的崇高的解釋世界的指導人類的提供理想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這門學科顯得更崇高和終極一些,也就是說它是為人類提供崇高目的和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的,這種哲學的特質就是相信人自身有能力認識甚至達到目的,這里充滿了人類的自信和積極情緒,這和黑格爾所處的時代有一定的關系,他的時代是一個自然科學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人類對于征服自然和社會進步都有著高度的自信和高昂的斗志,黑格爾的無所不包的體系和近似萬能的辨證方法也是這個社會的狀況的一個體現(xiàn)。
黑格爾體系和柏拉圖開創(chuàng)的理念哲學一脈相承,柏拉圖的理念哲學為人類提供了第一個完整而崇高的體系供人們崇拜和敬仰,這種體系以至善為目的,以分有論和古代的辯證法為方法,鼓勵人們回憶起來自己在墮落之前的近似神的狀態(tài),并努力回到那個狀態(tài)中去。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的大部分哲學家都是力圖為人類找到真正的目的和達到目的的方法,但是這種建構型的哲學,和柏拉圖之前及黑格爾之后的哲學傾向大不相同。
蘇格拉底是另一種哲學傾向的代表,蘇格拉底一生不事著述,整日與人辯論,他說:“在每個場合聽了我的話的人,總認為我在駁斥別人的事情上是有智慧的,但是事實上,先生們,只有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神諭的意思是說:‘人的智慧微乎其微,沒有價值。’——‘人們吶,像蘇格拉底這樣認識到自己的智慧真正說來是沒有什么價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②這是一種消減性的哲學,也就是說不認為人類能達到認識上的準確和清晰,而認為人類的認識能力很有限和渺小,蘇格拉底一生做的事情就是告訴被他駁倒的人,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可妄自尊大,但是另一方面,蘇格拉底又對人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他相信只要不斷的求知不斷的追尋美德,人們就可以達到神的居所,在柏拉圖的前期對話中,記錄了許多他的對神的居所的描述和向往,比如記錄他的死亡的《斐多》,對神的天國有著十分精彩的描述,并且他認為只要人的生活是敬神的正義的,人死后就可以和神居住在一起享受極樂。這種消減性的哲學在方法上是消極的否定的,但是在終極目的上是肯定的。黑格爾在這兩方面都是肯定的,雖然黑格爾用“否定”最多,但是他的方法顯然是十分成套路和固定的,在形式上仍然是肯定的。
二、開端
既然黑格爾認為哲學必然有一個體系,于是就有了開端的問題。關于開端,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是把自然界的事物當作本原和開端的,近代的認識論轉向使“開端問題”變得困難起來了,在形式邏輯里,開端被要求是直接自明的公理,在幾個這樣的公理的引導下,人們的推理不會出錯,但是所有的推理和命題都是合乎這些公理的,但是唯有這些公理是沒有前提的,它們(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自明的”,但是主要就是被大多數(shù)人承認。所以又可以說形式邏輯的前提是不合乎邏輯的。
黑格爾認為“開端是邏輯的,因為它應當是在自由地自為地有的思維元素中,在純粹的知中造成的。于是開端又是間接的,因為純知是意識的最后的絕對的真理”③。其實在《小邏輯》之前黑格爾的思想已經(jīng)有了一個重要的準備階段,就是《精神現(xiàn)象學》,但是在《小邏輯》中他避而不談,直接從有談起,而在《大邏輯》中卻總能看到和《精神現(xiàn)象學》相銜接的痕跡,比如“純知是意識的最后的絕對的真理”。黑格爾認為當人們決心談論哲學時,他首先就已經(jīng)立足于這樣一個層次,即不是經(jīng)驗的層次,而是最普遍的邏輯意義上的純粹知識。但是在人們立足于此之前,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和積累過程,這些對于開端來說都是間接性的,開端必須表現(xiàn)為一種直接性,就是說它首次出現(xiàn)在純知這一層次上,也就是世界或說絕對在思維上的開端既包含著思維之前的準備,又有思維剛開始的純粹的直接性。黑格爾說:“要做的事,便只是考慮或僅僅去接受當前現(xiàn)有的事物,而把人們平時所有的一切想法,一切意見,放在一邊?!币簿褪前言凇毒瘳F(xiàn)象學》中得到的成果先放在一邊,當然并不是拋棄,而專注于思維上的純粹直接性,其實作為這個直接性背后的長期準備的間接性無時無刻不對這個簡單的“有”起著作用,這個開端即“有”既以長期發(fā)展的意識為前提,又要清空自己以滿足“開端”要求的直接性,這是一個背景復雜,內(nèi)涵與前提眾多的開端。而且這只能是一個被嚴格限制了邊界的世界的開端,而這個世界,“辯證理性的世界”之外有太多的前提條件。黑格爾自己說:“無論在天上,在自然中,在精神中或其他地方,都沒有什么東西不同時包含直接性和間接性,所以這兩種規(guī)定不曾分離過,也不可分離,而它們的對立便什么也不是?!雹?/p>
三、過程
存在論開篇86節(jié)就是“純存在或純有之所以當成邏輯學的開端,是因為純有既是純思,又是無規(guī)定性的單純的直接性,而最初的開端不能是任何間接性的東西,也不能是得到了進一步規(guī)定的東西”⑤。下面又說“純有若不再是抽象的直接性,而是包含間接性在內(nèi)的‘有’,則是純思和純直觀”⑥。前面說不能有間接性,后面又說可以,正是展現(xiàn)了黑格爾辯證思維的地方,也就是說從某方面來講不能有間接性,而從另一方面來講必須有間接性。因為這個“有”必須是有出處的,而不是憑空生出來的一個決心和哲學原點。這個開端的前面的龐大的準備構成的間接性設置了它在開端位置上的直接性,并為它的下一步發(fā)展提供方向和動力。
,“但這種純有是純粹的抽象,因此是絕對的否定。這種否定,直接地說,也就是無。”⑦黑格爾認為,“有”只是純粹的無規(guī)定者,而“無”也同樣的沒有規(guī)定性,因此兩者的區(qū)別只是一指謂上的區(qū)別,或完全抽象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同時又是無區(qū)別。
關于從有到無的過渡,有兩種理解的思路,首先是從語言的角度來理解,“有只是純粹的無規(guī)定者”本身就是一種規(guī)定,作為句子它是有規(guī)定的,但是從內(nèi)容上是談論的無規(guī)定性。所以說“有”既是有規(guī)定的又是無規(guī)定的,從語言的角度看,這種矛盾不是概念的本性中產(chǎn)生出來的,而是人為的外在賦予的。這是一形式邏輯為基礎的思路,但是黑格爾的觀點從辯證邏輯來分析則是更順暢的,“有即是無”是概念自身的內(nèi)部矛盾的產(chǎn)物,是自身的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這不只是一個命題或判斷,而是概念的自身的生長和展開的歷程,“如果說,無是這種自身等同的直接性,那么反過來說,有正是同樣的東西。因此‘有’與‘無’的真理,就是兩者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就是變易?!眱蓚€最抽象的概念,在變中得到了自己的真正規(guī)定,得到建立,獲得根據(jù)。變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但是“統(tǒng)一必須在當前的和設定起來的差異中得到理解。變易就是有和無的結果的真正表達,作為有和無的統(tǒng)一”。而且“變易不僅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而且是內(nèi)在的不安息”,從而變易就會過渡到定在,“在定在中有和無的對立好像消失了,其實,對立只是潛在的包含在統(tǒng)一中,而尚未顯明的設定在統(tǒng)一中罷了?!雹?/p>
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對傳統(tǒng)的形式邏輯的打破,形式邏輯以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為基礎,主謂關系不能顛倒,謂詞是用來解釋主詞的,但是在辯證邏輯中,范疇之間主謂關系的顛倒和相互轉化正是范疇的生命之所在,比如對“有即是無”便不能用形式邏輯來分析,無不是對有的解釋和謂語,而是有轉化為無的動態(tài)的過程。辯證邏輯的演化過程可以概括為:同一個東西由于自否定而產(chǎn)生自己的對立物(否定),而后又轉回到自身(否定之否定)。這是一個自己對自己的展開和發(fā)展過程,動態(tài)的,能動的,自為的過程。
四、結語
在每一次概念的演進中,黑格爾都對概念的兩個方面做出同樣力度的分析,防止出現(xiàn)理解上的偏頗,比如,在談“有”時,從開端要求的直接性出發(fā),談它的無規(guī)定性,純粹的直接性;從整個“絕對”的發(fā)展來看,要談它的間接性和內(nèi)在的矛盾和動力,以便為下一步的概念的演進做準備。也就是說為了達到自己的論證目的,黑格爾會自行的運用自己的思路來改變概念的分析方式,塑造一種能夠既絕對又發(fā)展的體系。
但是如同我在前面說的,這是一種建構型的哲學思路,他的思路是充滿霸權色彩的,即不允許人們有別種的解釋世界的方式,他對人的思路的同化和掌控力量十分強大,以至于人們難以再找到新的思路,難以在哲學上有新的進展和創(chuàng)造,黑格爾自己認為他已經(jīng)達到了哲學的終點,自己就是絕對精神的化身,于是這種很優(yōu)秀的思想的負面作用漸漸超過了它的正面作用,成為了禁錮思維的枷鎖。
面對黑格爾空前的偉大體系,我們自然會欽佩他的強大的思維能力,并且要學習他的方法和視角。但是這一切并不能成為我們放棄自己的意見,即使是膚淺的意見的理由。我們不能為他的強大的思維所統(tǒng)治和束縛,而成為用他的思路思考的機器。而應該用他的思路來增強自己的思維能力,但是一定要努力走自己的思維之路,學會自己思考。這也是黑格爾體系的最大的功用。
注解:
① [德]黑格爾(著)賀麟(譯).《小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二版.56頁
② 苗力田(主編).《古希臘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205-206頁
③ [德]黑格爾(著).楊一之(譯).《邏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一版.53頁
④ [德]黑格爾(著).楊一之(譯).《邏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一版52頁
⑤ [德]黑格爾(著).賀麟(譯).《小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二版.189頁
⑥ [同上]
⑦ [德]黑格爾(著).賀麟(譯).《小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二版.192頁
⑧ [德]黑格爾(著).賀麟(譯).《小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二版.198頁
參考文獻:
[1] [德]黑格爾(著).賀麟(譯).《小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二版
[2] [德]黑格爾(著).楊一之(譯).《邏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第一版
[3] 鄧曉芒(著).《思辨的張力》.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4] 苗力田(主編).《古希臘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