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鐘黎(1986-),女,四川宜賓人,重慶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重慶交通大學思政部 重慶 400074)
摘 要:英文詩歌中充滿了對崇高自然和人間之愛的倫理內(nèi)涵。文章旨在探討英文詩歌中對倫理道德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闡釋其內(nèi)在涵義,對當今的詩歌和文學創(chuàng)作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guān)鍵詞:英文詩歌;倫理;道德理念
中圖分類號:I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引言
詩歌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除具有文學意義上的美外,同時詩歌也通過語言、風格、主題等文學要素體現(xiàn)著倫理道德的理念。古希臘詩歌理論認為,真理是詩歌追求的目的,它與美結(jié)合在一起。詩歌還體現(xiàn)出善,在德行上能夠教育和引導人們才能稱為善。在社會的轉(zhuǎn)型期,當人們的思想出現(xiàn)迷惘時,詩歌的教化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在英美文學史上,一大批詩人在自己作品中,對人類的生存現(xiàn)狀傾注著關(guān)注之情,字里行間蘊含了豐富的倫理道德理念。
英文詩歌中對倫理道德作用的闡釋
西方文學理論中很早就有關(guān)于倫理道德方面的論述,如亞里士多德的“凈化說”、柏拉圖的“禁欲說”。而關(guān)于詩歌的倫理作用,錫德尼曾在其《為詩辯護》中這樣寫到:“在引人向善導致德行上莫過于詩,德行受推崇,罪惡受懲罰,其實這種贊美是應當屬于詩的?!卞a德尼提出詩歌的社會作用在于培育人的善良之心,張揚美德,抨擊邪惡。可以看出,他倡導的是詩歌的教育作用,使讀者從他們的作品中得到歡樂,表現(xiàn)美德惡行或其他內(nèi)容并能夠寓教于樂的虛構(gòu)形象是詩人的根本標志。對詩歌的全部責難,也就是認為詩歌是不道德的,這實則是對詩歌借以改進人類道德方式的誤解。詩使心智容納千千萬萬種尚未理解的思想組合起來,從而喚醒并豐富心靈;詩揭開世界的面紗,展現(xiàn)出其隱藏的美,使熟悉的事物變得神秘陌生。
詩人的創(chuàng)作目的,就是讓讀者或欣賞者從中得到教益,使其在個人情感和思想上建立起相當?shù)穆?lián)系。當詩人的情感流露之時,他的思想道德也隨之得到了教育。華茲華斯就曾在其詩歌中論述過倫理道德的作用以及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身上特具的美好品德。他在《康伯蘭的老乞丐》這首詩中寫道:“不管老乞丐來到了什么地方,難背棄的習慣做法自然促成了仁愛的舉動;他習慣起了理智的作用,不知不覺間就這樣使得靈魂傾向于德行和真正的善。有人因為其善行而出類拔萃;他們的心靈崇高又愛好思考,他們創(chuàng)造的歡樂和幸福將與時間共存,而且會傳播和點燃?!痹谌A茲華斯看來,善良的美德不僅能提升自我,而且還可以構(gòu)建全人類善良的美好品德。
倫理道德觀念在英文詩歌中的具體體現(xiàn)
倫理道德觀念在英文詩歌中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與善的和諧倫理道德思想
中西方倫理道德的核心都是善,善是人的原始本性。文學作品中所張揚的善,目的在于勸誡讀者棄惡從善。美與善是詩歌永恒的主題,也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寫作的重要主題。華茲華斯在《她眼神狂亂》中,歌頌了一個母親的愛,詩中的母親通過自己的內(nèi)心獨白,表達了她的悲慘遭遇:她慘遭丈夫的拋棄,但卻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在《最后一只羊》中,詩人描述了一個男子因為生活所迫,曾一度產(chǎn)生了做壞事的念頭,這樣的念頭使得他寢食難安,他反問自己,善良之心怎么能做壞事呢?詩人通過對一個男子內(nèi)心變化的描寫,反映了人性中對于惡念的自律,并于善惡中選擇了善心和善行。
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正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大革命所處的時代,那個時代,工業(yè)文明開始得到極大的發(fā)展,人們對于物質(zhì)產(chǎn)生了極大的欲望。威廉姆·布萊克則站在時代的高度,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詩歌,表達要愛護心靈基礎(chǔ),倡導心靈的美。他在《歌:我愛》中構(gòu)造了一個令人神往的美好世界:這里有永恒的歡笑,余音繚繞的山谷,美麗的丘陵。這種詩性的世界,正是善的停留,它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引領(lǐng)著人類前進的腳步。
二、自由平等的精神
美國著名的女詩人狄金森雖足不出戶,但卻通過報刊和其他途徑對外界所發(fā)生的事件表現(xiàn)出極大的關(guān)注。她認識到,如不了解社會的疾苦,就無法達到詩歌的最高境界。在《活著,使人感到羞恥》這首詩中,她描述了一個斯巴達犧牲的故事,贊揚他為自由而獻身的精神,也表達了自己對于一個自由世界的追逐和向往之情。在她的其它作品中,還有著對于民主認識。在當時的社會中,沒有民主可言,即使有,也是虛偽的表象。敢于說真話的人卻成為了“癡癲”,只有“有眼力的人”才知道那不是“僵化的癡癲?!?/p>
三、幸福觀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幸福是個體主體性的選擇和追求,它不僅是肉體上的嘗試和體驗,更有高層次的的東西。英文詩歌中有許多表達詩人對于幸福觀的理解。布萊克就曾在自己的詩歌中表達了一種為人類謀福的幸福觀:“在黎明升起的時候,我聽到一天使歌唱:仁慈、憐憫、和平,是這世界的解放。”他的道德觀主要體現(xiàn)在對幸福的理解上,塑造了一個詩性的倫理王國:每個人心中都秉持仁慈、和平、憐愛,就能在安享可欲求的幸福的同時,又協(xié)調(diào)好各種矛盾和關(guān)系,社會美滿,人人幸福,這才是詩人心中真正的幸福。
四、倫理“耶路撒冷”
西方文學中倫理道德理念的主要來源是宗教文化。耶路撒冷本是宗教上的圣地,在這里代指詩歌有著對宗教思想的理解,希望在詩歌中通過重塑宗教的力量,來喚醒人們對于所做的罪惡要受到懲罰的恐懼之情,使人們增強了對善的欲求。威廉姆·布萊克是其中的代表者。他一方面批判基督教的禁欲主義,但并沒有徹底放棄上帝救贖人類的觀點,借鑒詩歌和宗教共同的力量喚醒人們的良知。他希望在詩歌中重塑這種思想,使得在他那個時代看來幾乎快崩潰的道德體系能換上新的血液得以重建: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夠得到上帝的拯救而進入理想的天國,大部分人都難逃宗教的審判,而進入黑暗的煉獄,與痛苦磨難相隨。
參考文獻:
[1] 陳清芳.論華茲華斯的“快樂”詩學及其倫理內(nèi)涵[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6(05):73-76.
[2] 崔艷輝.淺談英國浪漫主義詩歌中的意向[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0(02):82-84.
[3] 蔡云艷.文學倫理學批評:內(nèi)涵、目的以及范圍[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8,10(01):219-220.
[4] 朱光潛.詩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