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一個講情義的國度,男女之情,母子之情,手足之情,知己之情等等。正因?yàn)檫@樣,中國文學(xué)作品的創(chuàng)作大都脫離不了一個“情”字。固然,《聊齋志異》中的故事多記述人與狐鬼花妖,怪魅之間的超現(xiàn)實(shí)的情感糾葛。但是,往往讀之,總會有種真實(shí)之感,這就是因?yàn)樾≌f中處處都充滿了人情味。這種情包括愛情,友情,親情,恩情等等。但無論是何種情,都是一種至真至誠的情義。情之真者,感天動地;情之至者,鬼神皆通。蒲松齡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以及苦心搜集,運(yùn)用各種世間至情,構(gòu)造了一座唯美的世外樂園。
關(guān)鍵詞:至情;愛情;友情;親情;恩情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2
文言志怪小說產(chǎn)生于漢魏六朝,發(fā)展至唐傳奇時而興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明代長篇章回小說以及擬話本的出現(xiàn),白話小說成為小說的主流,文言小說已不多見。然而,康熙年間出現(xiàn)的文言小說《聊齋志異》卻是萬花叢中一點(diǎn)綠,令讀者眼前一亮。郭沫若曾給蒲松齡的故居寫過一副著名的對聯(lián):“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逼阉升g在《聊齋自志》里說道:“集腋成裘,妄讀《幽冥》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①由此可以明確看出蒲松齡寫《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意圖寄托自己的“孤憤”之情,影射黑暗的社會。但細(xì)讀《聊齋志異》,就會感受到書頁中浮動著的無處不在的真情的馨香,到處都充盈著的至情的溫暖。王國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薄读凝S志異》近五百篇作品,描寫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作者展示給讀者一幅幅感人至深的至情畫卷。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聊齋志異》獨(dú)于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狐鬼花妖,多具人情,和藹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其鶻突,知復(fù)非人?!雹诘拇_,無論是鬼怪還是狐魅,在《聊齋志異》中他們都充滿了人情味兒。在眾多篇幅短、寓意深、容量大的篇章中,不僅花妖狐魅、神鬼精靈、草木竹石、鳥獸蟲魚等非人形象獨(dú)具人情,而且連士農(nóng)工商、娼盜官吏、兵藝俠醫(yī)技、僧尼道巫賭,也大都呼之欲出。③蒲松齡在他的小說中提出了“禮緣情制”“人情即天道”的主張,他在《香玉》一文中集中說明了他的“至情”觀:“情之至者,鬼神皆通?;ㄒ怨韽?,而人以魂寄,非其結(jié)與情者深耶?一去而兩從之,即非堅貞,亦為情死矣。人不能貞,亦其情之不篤而?!薄读凝S志異》中的故事多記述人與狐鬼花妖,怪魅等的感情糾葛,但是讀之,總有種真實(shí)感,這就是因?yàn)樾≌f中處處都充滿了人情味。
一、純美的愛情。
愛情是各種文學(xué)作品中永恒的主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里敘述最多的也是愛情。作者通過豐富的離奇的想象,為讀者構(gòu)建了一座愛情的百花園。作品里這些純美的愛情令人羨慕與向往。主人公對愛情的態(tài)度對愛情的追求,對愛情的專一與執(zhí)著,都令現(xiàn)代人贊嘆?!读凝S志異》中最能引起讀者興趣的是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故事,此類愛情大多為富有才情的公子或書生在孤獨(dú)寂寞或功不成名不就時,偶遇狐鬼花妖幻化成的美貌女子。于是,公子書生便與美人發(fā)生愛戀關(guān)系。經(jīng)過或大或小的災(zāi)難之后,二人終成眷屬。正所謂“才子佳人事奇而情亦真”。
《聊齋志異》中常出現(xiàn)“浮云在天,時隱時開,奇峰斷處,美人忽來”的境界,《嬰寧》中的狐仙嬰寧正月十五那天在一山腳下與王子服相遇之后,王子服便一見傾心于嬰寧這個天真無邪的姑娘?;氐郊抑?,便茶不思飯不香,得了重病。思念之情難以忍耐,于是,王子服便四處找尋嬰寧。經(jīng)過一番周折之后,二人終成眷屬。而當(dāng)王子服知道嬰寧是狐母生鬼母養(yǎng)并非常人后,也并未恐懼與嫌棄,而是與之恩愛生活。愛一個人,就要愛她的一切,包容她,原諒她,只要情義真,不是同類又能如何?《青鳳》中的耿去病愛上青鳳后,拍案曰:“得婦女此,南面王不易也?!惫糯凶佣鄲蹤?quán),為了功名利祿不惜一切代價去寒窗苦讀,死活也要考出一個功名來,更何況是做王者?而耿去病卻說得到青鳳,即使是拿王位也不交換。此話足見耿去病對青鳳的愛之深愛之切。然而二人雖都有意,可青鳳的叔父卻百般阻攔使二者不能結(jié)合。但是,耿去病并未就此而放棄,他大膽的在鬼居里等待著自己的愛人。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終于,上蒼有眼,讓耿去病在清明節(jié)那天救下狐女青鳳,二人最終結(jié)為夫婦。《聊齋志異》中如此忠貞于愛情的故事還有很多,如《連鎖》《連城》《魯公女》等等。這些純美的愛情多是人與狐媚鬼怪的結(jié)合,雖然不屬于同類,但他們卻沒有絲毫的恐懼與擔(dān)憂,毫無隔閡與猜忌。因?yàn)樗麄兩钌畹貝壑舜?,因?yàn)橛羞@份純美的“愛情”存在,所有的困難都將化作煙云。只有這份“愛情”永恒存在下去,他們才能共同享受幸福的生活。
當(dāng)然,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所有的愛情也并不是完全盡如人意的。當(dāng)《聊齋志異》中的這類殘缺的愛情發(fā)生的時候,主人公總是會做出果斷的選擇。特別是那些女性,當(dāng)她們的愛情遙不可及或是愛情變質(zhì)時,她們從來都不會悲悲切切,她們沒有尋死賣活;反而她們選擇退出,果決的作出自我的犧牲。她們往往是以更博大的愛去愛她們所愛的人,幫助愛人得到幸福?!稄堷櫇u》中的狐仙舜華對張鴻漸的愛是深沉的,而張鴻漸卻是心系妻兒。當(dāng)舜華化作張的妻兒探知他的真心后,帶張回到他的妻兒身邊并毅然與之分手。但等到后來張鴻漸有難時,舜華并沒有置之不理,她仍然是用那顆博大的心去幫助張鴻漸擺脫刑獄之苦?!栋⑿恪分械暮⑿闩c民女阿秀長得非常相像,狐女阿秀愛上了劉子固,但她對劉子固只是一廂情愿,而劉子固只傾心于民女阿秀。對此,狐女阿秀卻沒有絲毫的嫉妒與怨恨。她只是努力的讓自己能更像民女阿秀。后來,當(dāng)民女阿秀被亂軍俘虜時,擁有神力的狐女阿秀卻沒有落井下石,而是以寬宏之心將民女阿秀救出,并告訴她:“別矣!前皆坦途,可緩行,愛汝者將至,宜與同歸?!弊罱K,劉子固與民女阿秀建立美滿幸福的家庭。拱手將自己的愛人相讓給別人,這是需要多么大的氣概,但是狐女做到了。當(dāng)愛失意時,她們沒有嫉妒,沒有悲傷,她們有的只是對愛人的寬容與幫助。愛一個人不意味著占有,愛一個人就要讓他跟所愛的人在一起,這是狐女的哲學(xué),高尚的哲學(xué),也是美的哲學(xué)。④
清代神話小說《牛郎織女》開頭有這樣一段話:“無論古今,男女總難逃脫一個“情”字,情之鐘所,有愛情,有怨情,有癡情,情到最密指出,便是大羅八洞神仙呂祖師,尚有“三戲白牡丹”的故事,令人膾炙人口?!笨梢?,愛情乃是人的本性,無論神仙鬼怪,妖魔神獸,都難逃脫情之困擾。愛之深,愛之真,鐘情者終成眷屬,即是蒲松齡乃至所有人的心愿。
二、真摯的友情。
中國古人歷來都十分重視友情,視友情如磐石。《論語》曾曰:“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薄妒酚洝吩d,管仲早年與鮑叔牙游,鮑知其賢。管仲貧困,曾欺鮑叔牙,而鮑終善遇之。后來,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又薦舉之,管仲遂佐齊桓公成霸業(yè),他感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惫使苤倌弥c父母相提并論,鮑叔牙待管仲這種貧富不移的情誼感人肺腑。唐代也有不少描寫友情的詩句,王勃有“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崩畎子小疤一ㄌ端钋С?,不及汪倫送我情?!钡鹊?。而蒲松齡本人也是個十分重視友情的至情之人。他曾在《薄有所蓄,將以償所負(fù),又為口腹耗去,深愧故人也,慨然有作,情見乎此矣,寄王如水》一詩中,記敘了他感激他的朋友王如水借錢給他葬母,而自己未及時歸還錢而愧感交加的感情。十幾年過去,王如水去世,蒲松齡又作《夢王如水》一詩,表達(dá)對這位朋友的戀念之情。正是這樣一位重情重義的作者才在作品中寫出一段段感情真摯的友情。
《田七郎》中武承休四處覓知音,當(dāng)?shù)弥锲呃墒且粨从褧r,不嫌棄其貧賤,處處幫助田七郎,一心想要結(jié)交這位朋友。后來武承休有難時,田七郎便舍命相助?;茧y之交見真情,事實(shí)證明田七郎真是一位值得結(jié)交的好朋友。武承休與田七郎之間的友情更多的是朋友之間的輔助之義。異史氏曰:“一錢不輕受,正其一飯不忘者也。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薄度~生》中的葉生“文章辭賦,冠絕當(dāng)時。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場?!焙笥龆〕塌Q令乃遇知己。但之后的科舉考試依然是榜上無名。于是葉生“嗒喪而歸,愧負(fù)知己,形鎖骨立,癡若木雞。”這次落榜,葉生看重的是愧對于自己的朋友,從葉生的表現(xiàn),我們不難看出,他是多么重視這位知己。后來,葉生因?yàn)椴≈囟?,但其魂魄竟然忘記自己已?jīng)出竅,隨著知己而走。然直至一日歸鄉(xiāng)遭妻子擲棄時才知肉體已死已久。異史氏曰:魂從知己,竟忘死耶?聞?wù)咭芍?,余深信焉。同心倩女,至離枕之魂,千里良朋,猶識夢中之路。
三、感人的親情。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孝為先?!薄对娊?jīng)·蓼莪》中有句名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备改葛B(yǎng)育了子女,子女怎能不報答父母。中華民族向來是講究孝道的。早有孟母三遷的典故。三國時的李密,自幼有祖母撫養(yǎng),晉武帝立太子,召其為太子洗馬,但其因祖母年高病篤而作《陳情表》行孝道而謝絕.有言曰:“讀《陳情表》不哭者為不孝?!薄端疂G傳》中亦有李逵為母報仇而徒手殺虎之舉。父母養(yǎng)育子女,父母愛子女,為之計深遠(yuǎn),為之甘心付出所有,子女當(dāng)然要孝敬父母。當(dāng)然,這并非是“禮尚往來”之談,而是彼此間都有巨大的感情傾注的,這份感情卻是什么東西也無法交換的。這份情就是親情。這份情播種在生活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之中,所以這份情堅不可摧。有句話說,無論是愛情,友情,久而久之都會轉(zhuǎn)化為親情,當(dāng)所有的真情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最終都會轉(zhuǎn)化成親情。因此,親情也最不容易變質(zhì)?!读凝S志異》中記述的故事里,也同樣有這樣一種感人至深而始終不變的親情。
蒲松齡在《陳錫九》中有評曰:“善莫大于孝。”孝之所至者,可以感天地,泣鬼神。《考城隍》中的宋燾與李密頗有相似之舉,他僅因母親在陽世無人照料的孝子之心便感動閻王,從陰曹地府走出,侍奉母親而至陽壽盡完?!秼雽帯分械膵雽帉狃B(yǎng)自己的鬼母也是極盡孝女之道?!靶O不能俯仰”的嬰寧一夜因凄戀鬼母而對自己的丈夫反笑為哭,曰:“妾本狐產(chǎn)。母臨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無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無人憐而合厝之,九泉輒為悼恨。君倘不惜煩費(fèi),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養(yǎng)女者不忍溺棄。”于是,嬰寧與丈夫找到鬼母尸骨使之與父親合葬。鬼母與嬰寧并沒有血緣關(guān)系,他們雖非親骨肉,但她們之間的親情卻勝似親骨肉。鬼母已死,而狐女卻不能忘之,正因?yàn)槭怯羞@樣一種親情,才使得狐,鬼,人和諧相處?!读饨恰分械暮蟪赏笔∮H,正值離亂之際,他遇見一位貧苦的老太婆,沿街自賣。老太婆說:“不屑為人奴,亦不愿為人婦,但有母我者則從之,不較直。”聽到的人都感到好笑,沒有人相信會有誰愿意領(lǐng)一位老太婆回去花錢奉養(yǎng)。但大成卻深為憐惘,毅然請了回去,把她當(dāng)作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來奉養(yǎng)。大成與老太婆只是萍水相逢,更是毫無血緣關(guān)系,但他們之間的感情也甚于親骨肉?!袄衔崂弦约叭酥希孜嵊滓约叭酥??!焙蟪勺龅搅嗣献诱f的這句話,如若人人都如大成,則真可四海為家。
四、滴水的恩情
中國自古崇尚禮尚往來,早有古訓(xùn):“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盡人皆知的陳世美,考上狀元。當(dāng)上駙馬后卻忘恩負(fù)義的拋妻棄子,背上個千古罵名。懂得感恩的人,讓人稱贊。而有恩不報,是為不義;恩將仇報,是為不仁,不仁不義之徒,千夫所指,永無出頭之日?!读凝S志異》中描寫的精靈鬼怪,時時刻刻也不忘報答別人的恩情。
《西湖主》里有言:“再造之恩,恨無所報?!闭Z句中用一“恨”字,甚是貼切,恨自己無能力報答救命之恩。恨自己是要勇氣的,而又是何種重情重義的人才能因無法償還別人的恩情而恨自己,因?yàn)槎髑椴荒軆斶€而深深的自責(zé)與愧疚。《王六郎》中的王六郎是一個不幸的溺死鬼。因常吃一個漁夫撒進(jìn)江里的酒水而不忘報答漁夫。每次,漁夫總能在別人打不到魚的地方打到滿滿的一網(wǎng)魚,這都是王六郎在暗中幫助的結(jié)果。后來王六郎在一次“相代”的機(jī)會中感動了玉皇大帝,被授為鄔鎮(zhèn)神祗,但他依舊不忘報答漁夫,幫助漁夫使他的家境寬裕。異史氏曰:“置身青云,不忘貧賤,此所以神也?!蓖趿芍灰蚴芰藵O夫的酒水就不忘報答這點(diǎn)滴的恩情,所謂受人一尺,敬人一丈?!毒朴选分械暮傄彩且蜍嚿埶染贫鴪蟠疖嚿?,幫助車生擺脫貧困變得富裕起來。
《白蛇傳》講的是白蛇白娘子為了報答許仙的救命之恩,而幻化成人形嫁給許仙的故事。而《聊齋志異》里亦有許多女性為了報恩而以身相許與有恩之人。如《小翠》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王太常曾經(jīng)救過小翠的母親,對小翠的母親有救命之恩,負(fù)債子還,母恩女報。于是,小翠為報答王太常的救母之恩,便下嫁給他癡呆的兒子王元豐。她不僅把恩報于王太常,而且還報于他全家,她從來都不嫌棄王元豐的癡呆,而是與之共同玩樂,努力培養(yǎng)與元豐的感情。同時,她還懲治了欺負(fù)王太常的王給諫。為了報恩,她對于公婆的責(zé)備也一笑置之。然而,小翠并沒有絲毫的報復(fù)之心。小翠在離開時又為元豐覓新配偶。小翠時時刻刻都提醒自己要報恩,而盡了報恩的責(zé)任卻又不計較得失。綜上觀之,“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边@便是《聊齋志異》中的人物對恩情的態(tài)度。
蒲松齡所在的封建社會是黑暗的,他孤獨(dú),他憤怒,他郁郁而不得志。他的一生遭遇坎坷,于是,他寄情于《聊齋志異》這座唯美的世外樂園。這座樂園里的人善良,真誠,正直,勇敢……蒲松齡在這座樂園里敘寫了純美的愛情,真摯的友情,感人的親情,滴水的恩情。冰心說道:“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diǎn)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雹萜阉升g在這一徑“至情”的長途上撒種,給后來的讀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與憧憬。僅看《聊齋至異》的至情,這部著作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也是當(dāng)之無愧的。
注釋:
① 蒲松齡:《聊齋志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②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年版。
③ 孫一珍:《聊齋志異叢論》,齊魯書社,1984年版。
④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38頁。
⑤ 冰心:《寄小讀者》,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參考文獻(xiàn):
[1] 蒲松齡:《聊齋志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 黃明華:《百話聊齋》,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3] 馬瑞芳:《馬瑞芳說聊齋》,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4] 孫一珍:《聊齋志異叢論》,齊魯書社,1984年版。
[5]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年版。
[6] 盛瑞裕:《花妖狐魅話聊齋》,華中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
[7] 游國恩等:《中國文學(xué)史》,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
[8] 馮樹純:《中國古代文學(xué)輔導(dǎo)剛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 何綿山:《中國古代文學(xué)叢談》,海峽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10] 羅宗強(qiáng),陳洪:《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