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米娜·德·旺格爾》是司湯達作品中少見的德國人形象,該形象集中體現出德國狂飆突進“天才”特征:氣質淳樸自然;飽受情理之爭的煎熬;原創(chuàng)性。
關鍵詞:司湯達;德國女郎;狂飆突進;天才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2-0000-01
米娜·德·旺格爾是司湯達同名小說中的主人公。與司湯達筆下其他人物相比,米娜更明顯地具有德國狂飆突進“天才”的特征。本文試圖通過自然、情與理、原創(chuàng)性三方面分析其所代表的“天才”形象,并探究“天才”悲劇產生的根源。
一、德式純樸與法式虛偽
狂飆突進“天才”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對“自然”的追求。同惺惺作態(tài)的法國貴婦相比,來自普魯士的米娜身上散發(fā)著純樸、真摯的天然氣質,這令她在充斥著虛偽、做作的法國社交環(huán)境中顯得格格不入。對于真摯友誼的渴望,使她對與傳聞中“氣派豪放”的拉爾賽夫人相會充滿期待,可這位夫人也令她大失所望:“‘瞧,在這里想要得到別人的愛,就得變成這個樣子?!啄扔X得很痛苦。因為對‘美’的失望,在德國人心里是很痛苦的事情?!保?]95正是在這種人人戴著面具的環(huán)境中,米娜浪漫熱情、真誠坦率的形象更顯突出。
法國貴族男子的虛情假意也令米娜倍感厭惡。在她眼中,這些男子的談吐如同“滑稽戲里唱完歌后的對白”。他們向米娜獻殷勤,并非看中米娜本身,而是覬覦她的財產地位,其中尤以呂佩爾為典型。此人相貌堂堂、風度優(yōu)雅,實際上卻是個耽于風流艷事的情場老手。米娜蔑視他,又利用他勾引拉爾賽夫人。呂佩爾的反應是:“‘要說困難倒也不見得。’伯爵慍怒地說,‘只是這個女人要被我毀了。’他又輕浮地補充了一句‘可惜啊,她是個好女人”[1]110。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個慣于玩弄感情的法國貴族的無恥嘴臉。在這類卑鄙之徒的反襯下,純樸自然的拉爾賽更容易贏得米娜的好感。米娜和拉爾賽兩人的相似之處,成為他們彼此相愛的鋪墊。
二、激情與理智
米娜在愛情中的心理活動,及她同拉爾賽對待愛情的不同態(tài)度,均可在狂飆突進“天才”特征中找到類型上的對應:激情與理智的斗爭。
激情與理智斗爭的內化表現,便是米娜的內心斗爭。米娜覺察到自己對拉爾賽萌生愛意,最初反應并非是慶幸遇到真愛,而是為看中一個有婦之夫受道德困擾。但對一個妙齡少女來說,斬斷情絲并非易事。當她扮作女仆混入拉爾賽府上后,內心再次經歷了情理間的激斗:放棄幻想,回歸平庸乏味的現實生活,還是大膽行動,無悔于此生?小說中次第出現幾個引起其情緒變化的意象:“白云”幻化成巨人形象,令她回想起祖先的勇敢榮耀,催生她的勇氣;“歌聲”又令她思考命運的不可抗拒,對前途產生懷疑;“音樂”又促她決意追求真愛。這一系列紛至沓來的意象表現了米娜認識情感過程中不斷變化的心理活動,刻畫出其復雜的性格特征。她將自己的激情比作“火焰”,該詞暗示著她最終的悲劇:過度熱情的她,終究會毀滅在激情的烈焰中。
激情與理智斗爭的外化表現,則是米娜和拉爾賽相愛、相疑、分手的全過程。若說米娜是激情的化身,拉爾賽則為理智的代表。自始至終,他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都以事物的合理性為準。當拉爾賽夫人對米娜的身份有所懷疑時,他感到“心緒煩亂”,無法確定自己與何人相愛。當聞聽關于米娜的流言蜚語時,他也沒有挺身而出,駁斥傳言,而是在米娜面前露出懷疑的神情,令她大受打擊。強烈的報復心理和對愛情的狂熱追求讓米娜徹底拋棄了道德觀念,從而買通呂佩爾來破壞拉爾賽的家庭。在拉爾賽“捉奸”的那一晚,米娜和拉爾賽的反應頗為不同:拉爾賽“心煩意亂”,而米娜“心平氣和”。當米娜如愿以償地同拉爾賽共沐愛河時,拉爾賽卻不時表現出“憂郁”、“悶悶不樂”的情緒,這與米娜“就是明天去死,就是死一千次,也不算冤枉”的激情形成鮮明對比。在米娜不慎泄漏自己的真實身份后,拉爾賽發(fā)覺被騙,憤然與米娜決裂。情與理的爭斗,終于在拉爾賽出走、米娜自盡的悲劇結局中達到頂點。
三、天才的原創(chuàng)性
狂飆突進“天才”還有一個重要特征是原創(chuàng)性?!疤觳啪褪悄菢右环N人,他們富有創(chuàng)造性,但這種創(chuàng)造性不是來自他們的理智,而是來自他們的心靈,來自他們天生的本能”[2]205。米娜那些令人訝然的行為均是其原創(chuàng)性的表征:女扮男裝,做實驗改變膚色,以逃脫普魯士宮廷的監(jiān)視;紆尊降貴,喬裝為女仆,以親近喜愛的拉爾賽;弄來面具披風,參加化妝舞會,以觀察拉爾賽對流言的態(tài)度;買通呂佩爾勾引拉爾賽夫人,寫匿名信給拉爾賽,以獨占拉爾賽鐘情。這一系列驚世駭俗的原創(chuàng)性行動反映出米娜作為“天才”那種果斷、沖動、富于想象力的性格特征。米娜在人世間的最后一言“卓越人物遇到的就是這種命運。不過他們自有他們的辦法。”[1]123充分表明了她不僅自視為“天才”,還能夠坦然直面在“幼稚平庸”的時代中“天才”的悲劇命運。
米娜這種天才的原創(chuàng)性源自何處?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將人格結構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論,我們可以發(fā)現,米娜那些離經叛道的行為根植于其潛意識中“本我”的張揚?!疤觳拧钡纳环陼r,“本我”意識的無限膨脹,塑造了一個反抗命運、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性的鮮活形象,也為其短暫的人生劃上了哀嘆的句號。
參考文獻
[1] 黃健崑,李熊.司湯達短篇小說選[M].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
[2] 范大燦.德國文學史(第二卷)[M].譯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