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粘蟲在我國分布很廣,是世界性禾谷類重要害蟲。主要為害小麥、谷子、玉米、水稻、糜子等禾本科作物和雜草。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當一塊田禾被吃光后,幼蟲常成群遷到另一塊田為害,因此消滅粘蟲為害,對保護農業(y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粘蟲;形態(tài)識別;生活史和習性;發(fā)生條件;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9-0093-1
1 粘蟲的形態(tài)識別
1.1 成蟲
體長16~20毫米,翅展40~45毫米,淡灰色或黑褐色,雄蛾色較深。前翅中間外端有兩個淡黃色圓斑,外方一個圓斑的下方有小白點1個,白點兩側各有1個小黑點。自翅頂角至后緣的1/3處有一條黑褐紋,翅外緣有7~9個小黑點,排列呈弧形。后翅內方淡灰褐色,向外方漸帶棕色。
1.2 卵
饅頭形,直徑0.5毫米,卵粒排列成行或重疊成堆,表面有網狀脊紋。初產時為乳白色,逐漸變成黃褐色,臨孵化前變成黑褐色。
1.3 幼蟲
一般6齡,體色變化較大。老熟幼蟲體長38毫米左右,頭部淡黃褐色,沿蛻裂線為褐色縱紋,呈“八”字形,上唇前緣中央凹陷,胸腹部有5條縱絨,背中線白色較細,邊緣繞有細黑線并有白色線紋,亞背線稍帶黃色,氣門蓋黑色,有腹足4對,尾足1對。
1.4 蛹
初期乳白色,漸變紅褐色,體長19~23毫米。腹部第五至七節(jié)背面前緣處有橫脊隆起,上有刻點,兩端伸向兩側的氣門附近,腹末有尾刺3對,中間一對較粗大而直,兩側兩對細小而彎。雌蛹生殖孔位于腹部第八腹面,腹部末端較尖瘦,雄蛹生殖孔位于腹部第九節(jié)腹面,腹部末端腹面稍向前突而較鈍。
2 粘蟲的生活史和習性
粘蟲無滯育現象,只要條件適宜,可連續(xù)繁殖和生長發(fā)育。在我國每年可發(fā)生2~8代,吉林省一年發(fā)生2代,第一代發(fā)生在6月份,第二代發(fā)生在7月下旬~8月中旬。粘蟲在自然情況下,發(fā)育一代需40~50天,第一代卵期6~15天,以后各代3~6天,幼蟲期14~28天,前蛹期1~3天,蛹期10~14天,成蟲壽命11~15天。
成蟲晝伏夜出,白天隱藏于草叢,柴草,墻縫,玉米秸稈堆中,夜晚出來活動,進行交尾,取食和產卵等。成蟲具有遠距離遷飛能力,一次飛行可達500公里左右。粘蟲越冬代蛾每年春季2~4月在北緯33℃以南的蟲源區(qū)——海南島、廣東、廣西及福建等地相繼羽化,3月下旬向河南、安徽等黃淮流域遷飛,在小麥上繁殖為害,形成一代幼蟲嚴重為害高峰。小麥成熟時一代成蟲大量羽化,立即又往北飛到2~3代地區(qū)東北、內蒙古繁殖為害。
粘蟲幼蟲的食性很雜,主要為害禾本科作物或雜草。1~2齡幼蟲白天隱藏于作物的心葉或葉鞘中,晚間取食葉肉,形成麻布眼狀小條斑。3齡后將葉緣咬成缺刻,此時有假死和潛入土中的習性。6齡為暴食期,能吃光葉片,咬斷小穗,食量為整個幼蟲期食量的90%。幼蟲老熟后喜歡在含水量為15%左右的松土中化蛹,稻田中幼蟲在距水面4厘米處高的稻叢基部結繭化蛹。
3 粘蟲的發(fā)生與環(huán)境條件
3.1 氣候條件的影響
粘蟲對溫濕度要求比較嚴格,雨水多的年份粘蟲往往大發(fā)生。成蟲產卵最適溫為19℃~25℃,相對溫度為90%左右。在高溫低濕的情況下,如溫度平均在21℃,相對濕度在40。9%時,則卵不能孵化為幼蟲。
3.2 食物營養(yǎng)關系
成蟲卵巢的發(fā)育需要大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類。取食麥芽糖時的產卵量最大,其次乳糖,再次果糖、葡萄糖、蔗糖。幼蟲喜食禾本科植物,取食后發(fā)育快,而且蛹重亦較大,成蟲也較健壯。
3.3 與天敵的關系
粘蟲的天敵很多,如蛙類、麻雀、燕子、鳥類、螨類、線蟲、螞蟻、步行蟲、黑卵蜂、螟蛉絨繭蜂、寄生蠅、姬蜂類及寄生菌、多角體病毒等,對粘蟲的發(fā)生都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4 預測預報
4.1 查卵
通過查卵了解田間卵量,是指導采卵防治和預測幼蟲發(fā)生的方法之一。選有代表性的地塊2~3處,調查卵的密度,每塊田查五點,谷子等密植物每點查一米雙行,玉米高梁等高稈物每點查相鄰十株,共查100棵;水稻查五十穴,計算平均每點卵塊數及每平方米卵塊數或百株卵塊數,在東北地區(qū),麥類或谷子上平均行長10米有卵3~5塊,玉米、高粱平均百株有卵5塊,幼蟲就有發(fā)生為害的可能。
4.2 查幼蟲
通過田間檢查,了解幼蟲發(fā)生時間,密度和齡期,查清發(fā)生面積和為害情況,確定防治地塊和有利時機指導防治。調查方法,選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被害作物田2~3塊,每塊面積不小于5畝,進行定期定田調查。初期每3天查一次,盛期隔一天查一次。
4.3 粘蟲的防治指標
玉米、高梁苗期百株有蟲20~30頭,生長中后期50~100頭;水稻在孕穗期每畝有蟲1000~2000頭,小麥平均每平方米有低齡幼蟲5~10頭;谷子平均每平方米有蟲5頭時即需防治。
5 防治方法
防治粘蟲應做到捕蛾、采卵、殺滅幼蟲相結合。發(fā)動群眾,準確掌握蟲情,抓住有利時機,把它消來在為害之前。主要以藥劑防治為主,10%氯氰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1200倍液;40%丙溴磷乳油1000~1200倍液;2.5%功夫乳油1000倍液;5%來福靈乳油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倍液等噴霧。
作者簡介:聶文艷(1969-),女,吉林省榆樹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